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1990—2010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以及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藏族和蒙古族这六个少数民族人口的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建立了以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制度法规和文化观念为核心的影响生育水平及其变化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第一,和全国人口、汉族人口相比,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存在差别,如早育率高、生育率峰值宽、生育率峰值后生育率下降平缓等;第二,少数民族人口内部存在异质性,上述六个少数民族的生育状况可分为维吾尔族—壮族(高于少数民族平均水平)、回族—藏族(少数民族平均水平附近)、蒙古族—满族(明显低于少数民族平均水平)三类;第三,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制度法规和文化观念等共同影响了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的现代化转变;第四,影响生育因素的差异和叠加效应造成了不同民族生育状况的表面一致性,但相似的生育水平或生育模式背后有不同的动力因素和作用机制。深入了解少数民族人口的生育状况及其不同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以及边疆地区的人口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育状况是决定人口再生产变动及发展趋势的一个主要因素。分析少数民族妇女的生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以及全体人口的发展趋势,完善生育政策,探讨优化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都有重大意义。本文利用1982年广西第三次人口普查及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等统计资料,对广西少数民族妇女生育状况作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广西环江毛南族为例,考察了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发展困境,从生育制度、经济发展的推拉作用、生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城镇化过程等方面给予了原因分析,最后指出对于存在人口危机的少数民族,通过适时调整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合理引导其生育观念、发展旅游业和就地城镇化等可以有效化解其人口危机.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后,大量来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前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从而出现了规模化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和迁移现象。根据珠三角四川、云南彝族务工人员,青海海东回族和撒拉族"拉面经济"从业人员、广西德保壮族务工人员的田野调查表明,传统"推拉力"移民理论和"理性经济人"概念难以对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深描,流动人员的民族类属也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木牛 《民族论坛》2003,(5):23-23
一、少数民族人口生育状况1、少数民族人口出生率高于全省和汉族。1999年11月1日到2000年10月31日(以下统称为2000年),少数民族出生人口83709人,出生率为13.1‰,与1990年比较下降了15.36个千分点,下降幅度大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仍比比全省高2.94个千分点,比汉族高3.29个千分点。少数民族出生人口占同期全省出生人口的13.07%,比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高2.94个百分点。2、民族自治地方出生人口比重高于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共出生57359人,占全省出生人口的8.95%,比自治地方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高1.83个百分点。3、少数民族妇女多孩生育比…  相似文献   

6.
生育文化是人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青海乐都县中坝藏族乡的实地调查,阐释少数民族社区发展与生育文化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基诺族执行人口国策成效显著宋伯平中国人口形势严峻,计划生育被认为是天下第一难。加上国家在生育政策方面对少数民族较为宽松,因而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口出生水平高于汉族。然而,基诺族却是率先接受“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这一政策,并且取得重大成绩,实现人口再...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近年中国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特点和变动趋势:主要 分布在西部地区,人口分布重心继续向西移动;大多数少数民族都高度集中于传统区域内,但集中 程度已趋于减小;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城镇化水平很低;人口迁移流动率较低,人口分布相对凝固化。  相似文献   

9.
余贵忠  徐燕飞 《民族学刊》2020,11(4):27-31, 122-124
立足于“生态经济人”理论假设,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法理分析,从法经济学视角剖析论证少数民族生态习惯法的经济理性,以探索少数民族生态习惯法制度整体,在经济理性作用下的发展运行规律。国家司法传播的困境和产权关系的推动为少数民族生态习惯法夯实经济理性的基石,以及在成本与收益的理性抉择和生态损害惩罚性赔偿的激励机制下,使民族群体经济理性意识得以维持并不断增强,最终使得生态习惯法制度体系的经济理性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共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 2 0 0 2年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 8个村庄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解读 ,认为村民自治作为国家的一项制度安排 ,在少数民族山村普通村民心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 ;村民选举村干部的行为较理性 ,符合现代政治的理念 ;实行村民自治后 ,共产党组织在村庄政治方向和村务管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少数民族山村村民对村民自治还具有高认识度与低参与度共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习俗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与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密不可分.一个族群的传统文化习俗与历史背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成员的学业成就.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土瑶传统文化习俗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土瑶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通过对土瑶部分传统文化习俗的"深度描写",揭示学校院墙之外影响学校教育发展的因素,从文化的视角和层面来探究土瑶学校教育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对电影《花腰新娘》的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电影《花腰新娘》作为人类学"文化批评"的一个文本,将其看做现代传媒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阐释,并从人类学的角度对这种阐释做了分析.文章考察当地人(花腰彝)如何解读电影中关于他们的文化和生活的信息,如何表达他们对其中的意识形态的态度,又如何围绕媒体来组织他们的社会文化活动及经济活动.文章同时提出了民族文化传媒化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清末民初宪政中民族观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慧 《民族研究》2006,(6):72-79
在清末民初的宪政活动中,统治阶级的民族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古代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不平等的统治策略发展到提倡消除民族之间的界线,在宪法中开始体现民族平等思想,后又发展到“五族共和”,这是我国法律思想由古代向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周竞红 《民族研究》2006,8(4):11-19
学界对中国国民党边疆民族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一些近代民族主义的研究也常常涉及这一问题,但是专门以国民党前身组织和其执掌全国政权之前的边疆民族观为考察对象,并梳理其边疆民族观演变过程的成果尚不多见。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这一问题。清末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及其政党边疆民族观的走向,深刻地影响了传统中国国家的转型,特别是其最终抛弃汉族主义,提出民族团结、平等思想,坚持大中华民族新主义,对唤醒各民族意识和各民族共同推动国家转型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5.
We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judice-induced "color coding" phenomenon among whites by determining whether racial and ethnic prejudices are associated with a previously unexplored policy outcome, spending on drug rehabilitation. We examine attitudes toward both blacks and Latinos; the latter is a group largely ignored in previous research. We assess the impact of several types of racial/ethnic views, including those that manifest modern/indirect prejudice (e.g., stereotypes about violence, individualistic causal attributions) and those that reflect social-distance-based traditional prejudice (opposition to residential proximity and to interracial marriage).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examined using data from the General Social Survey. Bivariate results support the linkage between both traditional and modern prejudice and rehabilitation spending.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also indicate that support for rehabilitation is racialized: Attributing race differences in socioeconomic outcomes to "structural" factors, namely discrimination and lack of chance for educ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believing rehabilitation spending is inadequate, controlling for the effects of other racial/ethnic attitudes and background facto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measure of modern prejudice and the outcome is consistent with color cod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hat further examine the scope of color coding are offered.  相似文献   

16.
在民国时代的康区,存在三种称谓当地土著族群的名称:"藏族"、"康族"和"博族"。这三种名称来自三种不同的政治力量,分别是民国中央政府、刘文辉领导的西康省政府和以格桑泽仁为代表的土著族群精英。本文将这三种称谓理解为三种话语,其间的分歧反映了三种具有不同的背景、立场与政治诉求的力量间的竞争。通过对这样一种"话语竞争"的分析,本文试图探寻一条理解民国时代康区的政治与族群进程的线索,展示在中国由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在国家政权建设与地方权力博弈的复杂互动中,"族群性"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如何逐渐凸显出来,具有了新的政治意涵。  相似文献   

17.
蔡晴 《民族学刊》2021,12(3):80-86, 103
胎教作为一种在中国绵延千年的民俗观念,最初是为培养天子而创设,后历数代发展而逐渐成为寻常百姓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近代以来,在西学浪潮的冲击之下,近代知识人也以报刊为阵地,对传统礼俗进行“理性调适”。笔者立足于民国时期的报刊材料,以传统民俗——“胎教”的嬗变过程为切入点,呈现转型时期文化浑融对于产育知识的影响,厘清近代知识人传统文化的重构,并对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做出反思。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一地区的农民到底能否适应这种社会文化变迁?如果能够适应,其文化基础又是什么?这些都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理周城白族村民段元参个人生活史的描述与解读,揭示了白族农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过程及其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炎龙  江澜 《民族学刊》2021,12(1):49-56, 89
中华民族理论探索和构建的过程始终立足于近现代中国的现实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意识观念萌生、文化历史溯源和社会现实观照三个方面的历时性梳理,试图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基本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认识和新时代民族思想指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在凝聚成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在中华民族的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不同媒体的话语叙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独特的内在传播逻辑。机构媒体兼具权威性和拟人性双重风格,在传播叙事中强化国家整体性。平台媒体的技术赋能,也强化了议题的交流讨论和用户的具身体验。内容生产者利用自媒体进行个人叙事,更多主体参与到中华文化的主动阐释和书写叙事,传递民族独特性。中华文明是在互相学习、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各有特色,各民族在遵从各自的民族认同的同时,又始终秉持共同的价值认同。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的媒体话语叙事中得以发展、强化,技术的发展进步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进行民族话语表达和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表演和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20.
詹坚固 《民族研究》2012,(1):81-91,110
"蜑"是中国古代汉族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谓,它最初称"诞",不同历史时期,有"蜒"、"蛋"、"疍"等同音同义异体字。历史上名为"蜑"的族群有两支——长江流域蜑民和南方沿海地区蜑民,前者是今天土家、瑶、苗等族先民,后者则是古越族后裔,两者没有血缘关系。"蜑"除专指上述两个区域的族群外,还用来泛指其他非汉人族群,与"蛮"的泛称同义。"蛮蜑"称呼甚为复杂,须依据他们所处区域及其族群特征,并通过语境来判断其所指代的族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