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诚实的孔子     
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有一次,他们一起上街游玩,看到两个小孩儿在激烈地争论。孔子很好奇,就跟子路说:“咱过去看看他们在争论什么。”子路瞅了瞅那两个小孩儿,撇撇嘴说:“两个小孩儿能说出什么正经话来?”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实际上却有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特别是命题作文.再说,一个学期只写七八篇作文,也无法提高写作水平.面对这种情况,要想办法,找准突破口,调动学生的兴趣.把作文本撤掉!换成精美的笔记本,随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即本文所说的"随笔".随笔不限范围、内容,可写自己爱写的内容,学生有了试一试的兴趣.时间一长,要想有内容可写,就必须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事,学校里发生的事,家庭里发生的事,社会上发生的事.这些眼见、耳闻及感受,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还有什么写不出来呢?这正如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所说:"生活是写作之源,写作是生活之翼",学生有了兴趣,写作不再是难事,有的学生一周写四五篇,一学期下来练笔篇数达六十来篇,两万多字.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的莫过于作文课。许多学生为了完成这两周一次的作文费尽心思、七拼八凑,不知所措。归结起来,作文教学主要面临着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是学生的畏难心理,他们往往谈"写"色变,缺乏写作的欲望;第二是"写什么"的问题,许多学生表示没有东西可写,即使搜肠刮肚,也无计可施;第三是"怎么写"的问题。实际上作文教学中,教师为了提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简妙作文法”学会了吧?怎么写结尾?对了,照应开头写所感。一篇作文首尾呼应、详略有致,这样才显得结构完整。可不少同学对“呼应”不够重视,一篇作文写到最后竟然忘了照应开头,读了给人一种虎头蛇尾或顾头不顾尾之感。这样怎么能算一篇好作文呢?呼应是一种简明而巧妙的写作方法,是文章内容在前后的关照呼应。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有了着落;后面说到的内容,前面已埋下伏笔,留下暗示。  相似文献   

5.
学生常听到的是读课文、写作文,那么什么是读作文呢?这里指的是学生朗读作文。而本文的立足点则是指导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其目的是为了写好作文。古代文人就注重读作文。如贾岛为了锤炼“推敲”二字,“遂于驴上吟哦”。白居易写了诗,常常先念给老婆婆听,再不断修改。直到老婆婆听懂为止.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随便谈谈我的写小说》中说过:“在我,写小说是一种苦事情,下笔向向来是慢的;写了一节要重复诵读三四遍,多到十几遍,其实也不过增减几个字或者一两句而已……而现在有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只注重朗读课文,很少读自…  相似文献   

6.
一看到那些村干部、乡干部胡作非为,我心里就冒火,忍不住要写些<严管"村官">、<乡里的干部是关键>之类的文章"激浊扬清".这样的文章写多了,有人就嘀咕,说我只敢批评基层的那些毛毛官,专拣软柿子捏.我这人没啥大优点,就有一条:不怕别人嘀咕.你越嘀咕,我"走自己的路"的意志就越坚定.说我爱捏软柿子,还是真是让他们说着了,我就是喜欢照软柿子下手.顺便告诉大家,没人逼着我这样做,完全是出于我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7.
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写了篇作文给父亲看,想叫他帮改改。可父亲接过一看,说:“不行,怎么写得这么别别扭扭的?我看你像你妈,作文很差。”父亲和母亲原是高中同学,父亲自然知道母亲的底子,她外语很好,但作文较差。于是,他就在孩子面前这样说。 另一个读初二的孩子,上学时经常忘记带东西,钥匙、钢笔、雨伞等多次不知去向。每次忘记,他母亲总会说:“哼,你像你爸,没记性,做事老是丢三落四的。你爷  相似文献   

8.
舒芜先生     
喊都没喊就没了,说都没说就走了,这是他给我的感觉。后来,仔细想一想,其实也非这样的。2008年12月30日,他在他的博客里(独角兽博客)就贴过一篇小文章:《暗暗的死与他人的歌》。在我模糊的印象里,这可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的三篇文章之一(另两篇:一篇是《论"没意思"》,写荒芜辍笔一事;一篇是《如果我是女孩》,写女性人生之难)。请原谅我全文引用,我以为它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9.
正家长在指导孩子选择作文材料时,必须让孩子优先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所谓亲身经历,就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自所做的事情。世上的消息千千万,道听途说的很难令人信服。而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体验深刻,孩子写起来就显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了。请看下面这篇三年级的孩子写的《当蜗牛遇上盐》的文章。我家有两只白玉蜗牛,一只叫长长,一只叫壮壮,它们是我最新的玩伴。它们有像田螺一样大大  相似文献   

10.
我们写论说文,无论是讨论什么或研究什么,以要能将问题说透即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是,有些人为了显示通古博今的才华,论据明明用两三个就足够了,却非得到故纸堆里去翻出一大摞来,还有些人为了晋升职称或其他什么的,论证的话儿说了还要说,论点也重了还要重,硬着头皮把小言论“拉”成论文,把论文“拉”成专著。长长的一大篇,或厚厚的一大本之中,有用的部分实在少得可怜,三言两语便可说完。然而,即使这少得可怜的东西,由于是陷在冗文赘句之中,也极可能被“鱼目混珠”得没用了。有位作者走门子发表了一篇长文,情不自禁地读给母亲听。读完了,乐滋滋的问:“请您说说我写了些什么?”母亲苦笑了一下,“我还真的说不出你写  相似文献   

11.
面对时代要求,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应采取以下对策:1.强化专业基础的训练。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山大学中文系在全国高校中首倡加强“国学”基本功训练,以原系主任黄天骥教授为代表的中文系老师发现,不抓学生的基本功不行了,这些学生知识结构普遍“虚弱”,只会应试做题,没有多少人文素质,系里规定学生入学头一年要读好一百本书并做好读书笔记,同时写好至少一百篇题材自由的作文。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该系逐步形成一个强化基本功系统——一年级写一百篇作文,二年级写八篇读书报告,三年级写学年论文,四年级写毕业论文。1997年,中大中文…  相似文献   

12.
那天,一个多年未见的大学同学顺路来看我,他读了我写的一篇关于男人脆弱的文章之后对我说:“写得太残忍了!别把男人的灵魂都剥光,给我们留一点自尊。其实男人的感情也是很复杂的。” 是呵,从表面上看,男人比女人要强大,在情感方面他们也不像女人那般细腻隐秘,似乎要直白简单得多。然而事实上,恰恰是男人的这种表象给女人造成了一种错觉,使他们轻易地就相信或讨厌一个男人,轻易地就爱至骨髓或恨到切齿。其实在很多时候,男人根本不知道  相似文献   

13.
颜乐 《快乐青春》2014,(3):63-66
作为语文老师,我非常重视作文教学,学生每周写一篇作文,我全部认真批改。我让学生用厚点的笔记本写作文,因为普通的作文本太薄,写不了几篇。作文本写满后,很容易丢掉,用笔记本写作文可以很好地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4.
赵雁南 《快乐青春》2009,(11):78-79
《义鼠》是我在《经典阅读》上读到的一篇美文,写的是一个小女孩和一只知恩图报的小老鼠的故事,那只小老鼠被作者称为“义鼠”。在简妙作文学习班的故事会上,我给同学们朗读了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我小时在书房除努力读书外,对用功不甚开窍,祖父因为时代变了,知道子孙中举当官无望,只望将来识字能混饭吃,所以督课不严,什么“绍箕裘”、“衍书香”已付之望外。我“五经四书”读完,下笔作文只是作钞胥,偶写一篇稍像样就是《论曹操》,祖父见之喜为加墨。 19岁出书房,从师宜雨苍先生(铎),第一篇论文题目是;“日本变法而强,吾国变法而弱,其故安  相似文献   

16.
五、身份决定说话效力是前现代社会的规则说话是嘴巴最大的功用之一;嘴巴说出的话所具有的意义,是随着说话者的身份不同而不同的。在基督教社会,最有权威的嘴巴无疑是上帝的嘴巴。《圣经》明白告诉人们,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耶稣基督说:"我就是真理、道路、生命。"于是人们就相信他是真理、道路、生命。这就是神的  相似文献   

17.
法国一家杂志社要招聘一名记者,一男一女两位年轻人同时入围,主编告诉他们,报社将给他们一个月的试用期,表现最出色的,将是最后的胜者。试用期第一周,男记者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写出了7篇短报道。随后的几个星期,他平均每周都写出7篇左右的新闻稿。一个月下来,他以平均每天一篇的速度,为报社写了30篇报道。  相似文献   

18.
曹滢 《学术探索》2012,(9):108-109
人物故事是特稿选材的一个主要方式,因为人物故事能充分体现可读性和人情味。本文对两个特稿例证的分析说明,没有故事,没有人物,就不是一篇能够吸引人的特稿。这也是记者在日常报道中与编辑部讨论最多的问题:"特稿写什么?"——特稿写人。  相似文献   

19.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前,多愿意与父母亲近,父母通常是他们最先想到的倾诉心事的对象。但从十二三岁开始,情况完全相反。他们跟父母说的少了,若有心事,或是跟要好的小伙伴讲,或是写在日记本里,也许最后才和父母说,还不是毫无保留,而是看情形。 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常  相似文献   

20.
女儿远行     
女儿只身一人被派往遥远的海南出差,老伴听后心神不宁、茶饭不思,再三叮嘱:“记住,人心隔肚皮。你一找到座位就只管坐下,看带去的杂志或装睡,千万不要与周围男女搭话,说不定他们是一伙的骗子。只吃自己带的东西,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要接受别人的食物和饮料,说不定里面早就放好各种迷药,只等你上钩……”老伴将注意事项一一写在纸上。郑重地交给女儿,吩咐照着行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