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王朝为防备蒙古贵族的卷土重来而有北部边防的建设,北部边防对明代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政治制度而言,首先是督抚制度成为一种国家制度而确定下来,其次是北边督抚与兵部尚书与侍郎之间的互相迁转;以政治风气而言,第一就是宦官专权对北部边防的影响,第二是边军入卫给明代社会所造成的骚扰,第三是京边将领克扣军饷、吃空饷、杀良冒功、谎报战功对明朝边政的败坏,第四是内阁以边防事务互相倾轧,边将行贿、权相受赂,造成腐败污浊的政治氛围。同时,统治者的个人素质对于北边防务亦有极大的影响,如最高统治者皇帝的个人素质、边防督抚的个人素质,等等。明代的北部边防影响政治的内容很多,值得学人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论明代蒙古族进入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北部边防形势的演变与蒙古族进入河套地区有着直接的关系。朱元璋在建立北边防线时对河套问题重视不够 ,朱棣即位后将大宁都司和东胜、兴和撤向内地 ,使明朝防御蒙古族的北边防线出现两大缺口 ,导致宣德年间开平卫撤向内地 ,土木之变后北边险要尽失 ,河套问题遂凸显出来。关于蒙古族各部进入河套的时间 ,诸史记载颇多不同 ,其实蒙古族早在宣德年间即已进入河套 ,正统初年开始扰掠明边 ,到景泰、天顺年间已有比较著名的部落在河套活动 ,成化以后河套成为蒙古族永久的根据地。蒙古族进入河套之后 ,给明朝的北边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形成明代中叶延续百余年之久的北部边防危机。  相似文献   

3.
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其势力进入西南地区后,大量土司归降。为了处理与土司之间的关系,朱元璋在前代朝贡基础之上,创制了明代特色的朝贡体制,为以后历代皇帝所沿用。各个土司朝贡物品主要为马以及各地的特产,同时故元土司也会向明廷缴纳元代颁发的信物;明廷对朝贡土司的赏赐本着“厚往而薄来”的原则。明廷的措施较妥善地处理好了与西南诸土司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洪武时期明廷与西南土司朝贡的具体事宜进行探讨,包括朝贡管理的机构、具体朝贡记录以及朝贡展开的基础,以此解读洪武时期土司朝贡之盛况。  相似文献   

4.
明代的大同地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交汇融合地带,军事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嘉靖时期,位于宣大边外的蒙古部族俺答汗兴起,屡次带兵南下大肆掳掠,对明朝构成极大威胁。明王朝却是皇帝昏庸,大臣专权,吏治败坏,边防废弛。在此情势下,周尚文出任大同总兵,其不仅锐意有为,专注于打仗,屡次击败蒙古军的进攻,而且在任职期间大力修边筑堡,对大同的边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明代大同镇边防建设与战略地位息息相关。在战事紧张,战略地位较高时期,明廷大兴边防建设;在战事缓和,战略地位较低时期,边防建设也会相对减少。有明一代,边防建设从未中断,但明朝中后期,明蒙交战中明朝失利较多。本文通过对明朝大同镇战略地位与边防建设关系的系统探讨,旨在分析明蒙交战中,明朝失败之原因。  相似文献   

6.
明代的大同地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交汇融合地带,军事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嘉靖时期,位于宣大边外的蒙古部族俺答汗兴起,屡次带兵南下大肆掳掠,对明朝构成极大威胁。明王朝却是皇帝昏庸,大臣专权,吏治败坏,边防废弛。在此情势下,周尚文出任大同总兵,其不仅锐意有为,专注于打仗,屡次击败蒙古军的进攻,而且在任职期间大力修边筑堡,对大同的边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洪武年间女官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洪武初年,女官制度设立,初具规模;洪武中期,女官制度变更,不断完善;洪武末年,女官制度完备,体系确立。而洪武以后,女官制度衰落,辉煌不再。明代女官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兴到衰的历程,它骤兴而慢衰,反映了明代内官制度格局的变化及力量的消长。  相似文献   

8.
明洪武初年,为了防止北元与高丽联手,明太祖朱元璋积极与高丽王朝交往,而高丽王朝面对北元与明朝两大势力一时尚未作出选择,时而对北元、明朝采取双边外交,时而弃明投元,致使两国关系十分紧张。李成桂改国号李氏朝鲜后,两国关系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直到明成祖朱棣即位,明朝与李朝的关系才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刘太祥 《南都学坛》2012,32(5):1-13
秦汉重视加强北部边防建设,一是边防军队力量建设,派重兵驻防北边,主要有边郡兵、将屯兵、屯田兵和民族兵等,形成了比较强大的边防军事力量;二是边防的军事设施建设,大规模修筑边塞防御工程,建城筑堡,修障造燧,开拓道路,修筑的垣墙、城障、亭燧、烽台、关隘、军用道路和粮秣武库等军事设施,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信、隐藏等综合功能,奠定了御敌、反击的坚实基础;三是边防经济建设,实施移民实边、积粟输边、军队屯边的移民屯垦政策,增强边防经济实力;四是边防防御能力建设,配置精良的武器装备,提高武器装备的技术性能,采用激励政策,用人以能,考核以绩,晋升以功,对违法失职的边防军追究责任,充分调动边防军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加强军事训练,发展骑兵部队,提高军队技术水平,建设精锐之师、无敌之师;五是边防和谐社会建设,对少数民族一方面施以缔约媾和、赏赐怀柔等恩德,另一方面武力征讨,施加威力,示以惩罚,还加强对待少数民族的防御,有备无患。秦汉北部边防建设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建章立制,二是财政投入力度大,保障了北部边防建设的正常有序进行。秦汉北部边防建设,增强了边防军事力量,提高了边防军的防御能力,有效地抵御外敌入侵,确保了边防的安全,巩固与维护了中原内腹地区的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北边地区的经济开发,加速了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0.
11.
边塞诗一向被认为是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而明代的边防诗,则可以看作是边塞诗在新形势下的延续和发展.明代的边防诗有两个系列.一是关于北部边防的边塞诗,一是关于东南沿海的海防诗.前者基本上沿袭了唐代边塞诗的传统;后者则在唐人边塞诗外另辟一境,更具新意,同样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同样写战斗,却更多地带有海风和里巷的气息,直开唐代边塞诗未有之意境,构成明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北地区是农耕经济区与游牧经济区交错相接的地区,也就成为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流、碰撞与冲突的前沿阵地。汉唐明中央王朝为了应对来自亚洲北方腹地游牧民族的挑战,在西北地区构筑了大量的军事设施。这表明,西北地区在中国边防史上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从中亦可发现中央政府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非常英明的。不过,在实施西北开发的过程中,应将其提到维护国家稳定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集中、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与民间资本发育不足的实际,为实现西北地区整体现代化的目标倾注推动之力。  相似文献   

13.
明朝开国首开礼乐二局以重建礼乐规范,本着制乐以节乐的礼乐原则和功利性的礼乐观,洪武朝进行了一系列的礼乐制作,如制定礼书乐典,设立太常寺、教坊司、钟鼓司等礼乐机构,建立以教坊司为核心的乐籍制度等,意在通过礼乐制作,将本属于俗乐的乐府小令、杂剧百戏等纳入到雅乐系统,以雅乐规范俗乐,并最终实现礼乐一统的目的。而这一系列礼乐制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杂剧戏曲等俗乐的兴起开了方便之门,宫廷戏剧在洪武朝开始趋于复苏。  相似文献   

14.
金元以来胶东地区灾害频发,战乱不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或迁徙。明初为防御倭寇,加强海防,在胶东地区建立了众多卫、所,陆续地从刚平定的四川一带迁来大量军籍移民,与当地居民通婚并繁衍下来。由于明中期天灾不断,倭患侵扰,大量土著居民渡海移民关外,导致当地土著人口比例下降。剩下的土著姓氏,或为寻求宗族保护,加入迁居境内的同姓大族之列;或因“先世失考”,后世讹传附会,从而造成了掖县(今莱州市)居民中明初四川移民后裔的高比例。  相似文献   

15.
明初洪武时期,为了解决复杂多变的民族问题,一些朝廷官员或提出了积极可行的见解,或在实践中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从这些官员的具体言行来看,威德并行是他们对民族问题见解与实践的核心内容,其中德怀是主要的,威服是次要的。这些官员主张德怀为主,威服为辅,主要是受儒家文化、传统民族观、历史与现实经验教训和朱元璋民族关系思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朝廷官员对民族问题的见解与实践,促进了明初民族政策的完善与推行、民族关系的稳定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明代边防诗内容丰富、意境深远。从内容上,可分为反映北部边防的边塞诗和反映东南沿海的海防诗。两者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前者上承唐边塞诗,具有悲凉慷慨、婉转缠绵的特色;后者则自开新境,具有清新流丽、愤激颓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明史学界对于《明史·职官志》记载的明代都察院更置于洪武十五年的说法,深信不疑。事实上,明清史籍关于明代都察院的更置时间,至少存在洪武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三种说法。对于洪武十三年说,由于文献存在明显的记载错误,不足为据。在洪武十四年和洪武十五年两种说法之中,运用反证法,考证明代都察院应该是更置于洪武十四年,而非洪武十五年,都察院时最高长官为监察都御史,而不是监察御史。  相似文献   

18.
范仲淹是宋夏战争中重要的边防将领之一,他在陕西的军旅生涯中逐渐形成了以守备为主,和攻为权宜的边防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在经略陕西、兼知延州期间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改革兵制,严明军纪;二是,修城筑砦,层层设防;三是,招徕流亡,招募土兵,淘汰赢弱;四是,推行屯田,减免赋税,让民互市,以通有无。此举加强了北宋西北边防。改善了陕北兵民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9.
明初洪武时期的海防与防御倭寇、海盗侵扰密不可分。明初洪武时期,山东是遭受倭寇侵害较为严重的地区。明太祖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山东海防:一是与日本进行外交交涉,但以失败告终;二是厉行“海禁”政策,虽对防御倭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负面影响更是深远;三是加强海防建设,包括建设水军、设置沿海卫所、建立海防工事等,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明太祖励精图治,洪武时期的山东海防部署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卫所为中心、水陆配合的海防体系。但是,透析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明初洪武时期的海防政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已呈现出日趋消极保守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全中国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巩固的大后方.这与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社会保障建设密切相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赈灾救济、对军人军属及老人妇女儿童的保护、卫生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劳动立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反映出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特殊年代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次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