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科学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固本之策。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实现我省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我省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还存在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城镇经济发展脱节、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与城镇化进程脱节、农民身份转变与城镇市民脱节等制约因素。要加快推进我省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需着重培育现代化新农民、持续扶持现代化新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有着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要紧密结合农民、农村、农业的实际,报道能够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建设的内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正能量。  相似文献   

4.
一、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形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它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我国和谐社会持续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这几年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新农村的新政策。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农民、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问题。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也是现代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与城市的发展速度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无论是科技、经济、面貌、基础设施、人均收入、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城市。不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这些差距,不仅影响农村社会的良好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更会严重影响新农村的发展进程。新农村的规划发展,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宏志 《城市》2008,(10):58-62
一、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内涵 (一)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只有进一步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才能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建设工作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高度强调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体现在:“新结构”即新的生产组织结构、社会管理结构;“新功能”即农村社会结构的功能转换或更新;“新主体”即各类型农村人口的转型和重组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开始重视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各个示范点已经展开试行。农村面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新农村的建设更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然而很多乡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了获得经济的一时发展而忽略对环境的保护,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留下严重的后患。本文就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所以自80多年前晏阳初及其同仁发起“新乡村建设运动”之后,关于农村发展的讨论和试验就没有停止过。2006年,国家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之后,农村发展问题走出了以讨论和试验为主的“新乡村建设”阶段,而开始迈向更为务实的“新农村建设”阶段。新农村建设是针对当前农村不断衰败、农民处境艰难和农业发展缺乏后劲的大背景提出和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可以在其中实现生产和再生产,可以实现其人生价值和意义,村庄人际关系和谐,具有高度认同感的生活共同体。所以新农村建设应该不…  相似文献   

10.
林士才 《职业时空》2008,4(8):158-15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和机遇。农村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农民的教育问题,又是农村工作中的关键性问题。而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就必须在农村中造就相当数量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一代新型农民。在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政策推动下,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和在非农行业的就业。但是,在新型农民的教育和培养上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必须认真对待,予以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1.
新乡村建设与共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20、30年代,以晏阳初、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发动了一场规模宏大、波及甚广的乡村建设运动,组织者希望中国乡村可以在现代化中不至于衰败,但后来因日寇入侵等多种原因,运动在国内失败,后在海外得到传承。本世纪初,被誉为“中国农民代言人”的温铁军再度发起“新乡村建设”,他认为,我国多数农村大体上仍然处于小农经济时代,农业现代化很难实现,农村大量的过剩人口也不可能全部转移到城市,那样会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资源环境的不可持续,所以,只能以小农村社制的经济基础为前提进行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利用当地社会资源求发展。他倡导的“新乡村建设”主要是组织青年知识分子深入乡村,培育农民的自主精神、提高社会福利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经济合作与乡村社会的和谐。温铁军的这些做法得到国内外许多人的支持和参与,也引起学术界很大争议,几年前有些专家甚至认为这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设想,必然失败,更谈不上推行于全国。当然,国家最近大力提倡的“新农村建设”虽然在政策层面上似乎已经肯定,但现在就对其效果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一切都有待时间来证明。  相似文献   

12.
董芳芳  杨宏 《现代交际》2022,(8):62-70+122-123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创立发展了“三农”思想。不同发展阶段,虽然“三农”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但党的领导集体始终把握“三农”事业科学发展的脉搏,并把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尊重农民作为始终如一的使命追求,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之路。  相似文献   

13.
农村环境的建设一直是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主要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要及时整治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以促进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让农民切实体会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4.
当前,能够代表我国当代农民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娱乐生活并不多见。城市文化娱乐生活丰富、高度发达之际,我国农村的农民文化娱乐生活却明显滞后了。这种巨大的差距并没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开放的初时期,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使我国农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随着改革的进程,由于受到体制转轨、法制不健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三农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笔者非常赞成严金明教授的一个观点:农村、农业、农民和农地问题应为我国当前农村存在的“四农”问题。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今天,农地虽不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农地问题仍然是关乎农村进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我国现行农地制度仍然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大要义,值得各方重视。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中央颁布了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中明确指出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如何尽快培育大批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  相似文献   

18.
文静 《现代妇女》2013,(10):133-134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事关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及“新农村”的建设,而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又是有效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关键.本文通过讨论我国现阶段农民需求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实际,统揽全局,着眼未来,与时俱进作出的科学决策。我国是一个有着9亿多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国家的基本问题,我国要建设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社会的小康,也是不现实的;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也是不完整的。可以说,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晓燕  薛峰 《城市》2010,(6):45-47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出现了大量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探讨和研究。但目前针对农村道路规划的研究较少,新农村道路规划常常照搬城市道路的规划模式,与农村生产及生活脱节。笔者认为,提高农村的道路规划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