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何谓学者 ?中国古代的“士”林文化就提出了要“兼济天下” ,要“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当代学者余英时亦引入西方观念 ,认为知识分子 (学者 )应当是“社会的良心”、“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正等 )的维护者”。可见 ,学者应该关注社会、关怀民众 ,有社会责任感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在于 ,学者如何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即通过何种途径、采用何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我认为 ,这一点在当今时代特别值得探究、讨论。当今社会存在一种普遍现象 ,就是不少学者从政意识特别强 ,这不但表现在行政机关里 ,而且非常普…  相似文献   

2.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生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及现代社会,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撞击而开始觉醒,有了自己独立的社会追求和人生追求,但他们仍然挣扎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吃人”与“被吃”的社会系统之中,并且暂时还无力改变这个系统。这种特定的境遇使他们不同于以往的知识分子,于是在他们身上既具有革命性、斗争性,同时又具有盲目性、妥协性。  相似文献   

3.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之间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信仰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超越性,因而信仰表征着人类的终极关怀。宗教是信仰表征人类终极关怀的“非理性”形式,哲学则是其“理性”的形式,宗教和哲学依赖信仰实现自己的“终极关怀”的本质功能。合理的信仰应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终极关怀,合理的终极关怀应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北村的写作可称之为心灵写作。他带着终极关怀的热情透视这个世界的苦难和这个苦难的世界。对此,他自己如此概括:“我不过是站在良心的立场上写作,描述在路上的苦难和尴尬,但并不是说我本人是绝望的。正如有光就意味有暗一样,你若退出光明就必进入黑暗。今天站在光的地位向黑暗注视,但不意味着接受它,而是给它一个良知的态度。”①这一“良心的立场”和“良知的态度”终于使价值之光不再被事实暗夜所淹没,也使中国当代文学超越荒寒、嘲讽的喜剧风格而拥有悲悯、庄严的悲剧激情成为可能,超越物质人和社会人而走向心灵人和人类人成为可能。如…  相似文献   

5.
试探人的终极关怀的真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朝阳 《学术研究》2001,(12):80-83
文章在现代西方社会危机背景之下,对终极关怀的内涵、意义等作了阐明.文章认为现代西方社会危机突出表现为人的终极关怀的泯灭,因此,要消除和缓解西方社会的重重危机,必须重新构建人的终极关怀,重新寻回人的精神家园.这对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子”是俄罗斯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俄国思想史的一个核心问题。19世纪30-40年代,俄国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俄国化的“知识分子”概念也随之被大大地强化了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思维层面、心理层面和意识层面的原生意义,并且被赋予了独特的俄国文化背景下的哲学、道德和社会层面的扩展意义。东正教文化土壤为俄国“知识分子”概念增加了浓厚的“弥赛亚意识”和“普世主义”含意,使俄国知识分子自觉承担起社会现实的审视者和“社会良心”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保罗·蒂里希是德裔美国生存主义思想家。他提出的终极关怀受到人文科学界的极大关注。终极关怀是人对自身生存价值的思考,是整体的、无限的、普遍的人文关怀。终极关怀与偶像崇拜相对立。偶像崇拜是人们将权威、金钱、名誉当作最高价值加以无限追求的现象。面对生活中的“有限性”和“无意义”,终极关怀表现为存在的勇气。一、终极关怀何谓终极关怀?蒂里希对此有过许多阐述和解释。在《系统神学》中,蒂里希把终极关怀当作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意义。‘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是一个终极…  相似文献   

8.
韩东育同志的《天人·人际·身心》一书,正如其副标题所示,是关于中国古代“终极关怀”思想研究的一本专著.众所周知,“终极关怀”的探讨是西方近现代思想家提出来的.本  相似文献   

9.
知识分子的定义是一个现代问题。以追求普遍原则与宗教承当精神为内涵的人文性 ,乃是古今知识分子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也是知识分子的最高层次。西方现代知识界明确提出人文知识分子必须时刻站在社会挑剔者的地位 ,从而保持其超越性与先锋性 ,且须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终极逻辑价值。中国知识界于 2 0世纪 90年代接受并传播了这一认识———价值守望者与社会挑剔者乃是人文知识分子的“最佳地形”与“最佳角度”。参与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分配 ,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已然不小。人文知识分子因含有丰实的社会内涵 ,故而成为经久不衰的历史话题。  相似文献   

10.
张炜的知识分子批判是一种社会批判,也是一种思想批判.张炜以“业余者”与“流亡者”的知识分子身份,对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丑陋现象进行了批判;批判的对象主要是“土野蛮”与“洋野蛮”,他清醒地洞察到封建专制思想与商业资本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两大阻碍力量;张炜以知识分子的道德良心,关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批评,这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现时代具有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终级关怀是人类追求永恒与不朽的一种价值取向。本文从考察中西方文化终极 关怀的差异入手,在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等层面上,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终极关怀的哲学意蕴: 提升人格境界与通向“至善”之路。  相似文献   

12.
戊戌到辛亥期间新型知识群体快速增长,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知识分子正式形成。"清末一代"知识人展示了对精神价值的全新追求,从道德关怀、社会关怀、知识关怀与终极关怀,实现了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重建价值体系,传承了士大夫的担当精神与传统道德的合理因素,同时倡导自由民主新道统,建构新价值体系;实现社会角色转换,在废除科举被抛离权力秩序后,通过政治参与、社会团体与现代传媒等形式重建社会政治影响力;呼唤建立起分立于道统的学统、分立于治术的学术,致力于建立专业化、科学化、分科化的现代学术体系、现代知识体系;以理性精神区隔宗教狂热,又以终极关怀超越物质主义,在对中学、西学中的宗教文化采取开放立场的基础上重构信仰世界。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常用“有良心”来赞誉某人的道德行为,用“没良心”来谴责某人的不道德行为。可见,良心是人们常用来评价人们行为的术语。 “良心”作为伦理学的范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古希腊的文献中,就有“不是为了害怕,而是为了良心”的语句;我国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儒学大师孟轲在中国最早使用了“良心”这一概念。从中外伦理学史上看,每一个时代的伦理思想家大都注意到“良心”对人的行为的指导、约束作用,因而十分重视“良心”范畴的研究,并给予了种种不同解说。但由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思想家受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并以他们自己阶级世界观作指导,因而,他们把“良心”范畴搞得神秘莫测;  相似文献   

14.
戴锦华对自我角色的定位是清醒的,她以"拒绝游戏"来定位自己的志业选择,也以"女性主义"来诠释自己的思考方向、批判精神。在消费社会和学术科层化管理渐趋成型的时代氛围,像戴锦华这样的坚持,其实解剖的不只是自我精神世界,更重要的乃是指向人文知识分子的身份归属以及学术终极关怀问题。但愿从知识分子戴锦华的一个侧面,能看到当前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普遍性处境。  相似文献   

15.
从后现代社会理论看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社会理论认为,由于知识分子拥有社会秩序的维持和完善极其需要的知识,因而能够将知识与权力融为一体,并超越阶级的限制,成为对社会核心价值强烈关怀,促进社会进步的“立法者”。但在多元主义盛行的后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立法者”地位受到动摇,他们只能成为“阐释者”。在当代中国,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应该充分发挥“阐释者”的作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知识分子对农村现实并不是完全隔阂的,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农村子弟。如果不是高考改变了命运,他们说不定还会像父辈一样通过耕种来养家糊口。乡村是他们的情感寄托,也是他们安放良心的地方。但是,书斋与乡村毕竟还有一段不小的精神距离。热衷于“草根话题”的知识分子只不过是把农村当成了一种话语工具而已,一些以“本土文化”为资本的学者,用学院派的优越感来大谈“三农”问题,用一大串新名词来定义农村和农民生活。他们一反上一代知识分子“到农村去”的政治姿态,而是强行将“三农”纳入自己的文本之中。这不仅是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17.
抗战文学语境中的战国策派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意识”和“悲剧精神”是战国策派文论的核心概念。前者是对战时国家权威话语的顺应,是知识分子的人间情怀所致的现实关怀;后者是对五四启蒙精神的坚守,是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所致的终极思考。既顺应又超越时代主潮,正是战国策派文论在抗战文学语境中的独特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欧阳光华 《学术界》2005,(3):297-301
当人类迈进新世纪的门槛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已初见端倪的知识时代。于此时代之中,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应用者,大学将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格完善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社会发展的“轴心”与“良心”。然而,面对着知识时代的严峻挑战,既有的大学却无力作出积极的回应:大学理念混乱,大学定位不准,致使大学日益政治化、企业化、商业化;大学在技术社会被异化了,大学的工具性被无限扩大,承载着越来越多原本不属于大学的职能,而忘却了大学的根本职能在于培养人才;大学的人才培养越来越像制造工具,忘却了人的终极关怀,导致人…  相似文献   

19.
对于当代社会的三维道德结构(底线伦理、共同信念和终极关怀)的基本要素的论证,不仅要从基本含义、社会功能、论证主体、论证形式、社会基础等方面规定其形式性的结构关系,而且还必须探讨这些要素应该具有何种实质性的价值观念问题。当代社会适宜的道德结构是这样一种“分离基础上的互补关系”如果说,底线伦理(习惯规章)的轴心原则是“秩序”、共同信念(社会伦理)的轴心原则是“正义”,那么,终极关怀(个人伦理)的轴心原则就应该是“义务”。至于这种终极关怀的道德传统,主要应该到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哲学—伦理学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20.
北村的写作可称之为心灵写作.他带着终极关怀的热情透视这个世界的苦难和这个苦难的世界.对此,他自己如此概括:"我不过是站在良心的立场上写作,描述在路上的苦难和尴尬,但并不是说我本人是绝望的.正如有光就意味有暗一样,你若退出光明就必进入黑暗.今天站在光的地位向黑暗注视,但不意味着接受它,而是给它一个良知的态度."①这一"良心的立场"和"良知的态度"终于使价值之光不再被事实暗夜所淹没,也使中国当代文学超越荒寒、嘲讽的喜剧风格而拥有悲悯、庄严的悲剧激情成为可能,超越物质人和社会人而走向心灵人和人类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