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际春、张扬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属性与组织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税收优惠、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及市场的法律关系三方面的分析,厘定了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了它的立法规范及其调整。王名认为,非营利组织因其具有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特殊功能(包括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社会协调与治理、政策倡导与影响)而得以存在和发展,并因之而影响社会;由此,也可以将其分为动员资源型、公益服务型、社会协调型、政策倡导型等四种类别。陈旭清着重论述了非营利组织与非传统安全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联性,认为非营利组织从总的方面来看,对非传统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会给社会造成安全隐患,需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张帆利用福利经济学中的失灵理论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研究非营利组织,认为作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两种重要方式,非营利组织和劳动力市场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两者同生共存,缺一不可。陈秋苹则透过公共治理的视角观察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认为非营利组织面临公共权力冲突、社会角色冲突、经济利益冲突时,需要在责权对等的原则下,通过主客观责任互动,唤起每个人的志愿公益精神,构建公共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2.
非营利组织的法学概念与法治化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际春、张扬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属性与组织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税收优惠、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及市场的法律关系三方面的分析,厘定了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了它的立法规范及其调整。王名认为,非营利组织因其具有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特殊功能(包括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社会协调与治理、政策倡导与影响)而得以存在和发展,并因之而影响社会;由此,也可以将其分为动员资源型、公益服务型、社会协调型、政策倡导型等四种类别。陈旭清着重论述了非营利组织与非传统安全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联性,认为非营利组织从总的方面来看,对非传统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会给社会造成安全隐患,需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张帆利用福利经济学中的失灵理论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研究非营利组织,认为作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两种重要方式,非营利组织和劳动力市场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两者同生共存,缺一不可。陈秋苹则透过公共治理的视角观察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认为非营利组织面临公共权力冲突、社会角色冲突、经济利益冲突时,需要在责权对等的原则下,通过主客观责任互动,唤起每个人的志愿公益精神,构建公共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3.
史际春、张扬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属性与组织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税收优惠、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及市场的法律关系三方面的分析,厘定了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了它的立法规范及其调整。王名认为,非营利组织因其具有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特殊功能(包括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社会协调与治理、政策倡导与影响)而得以存在和发展,并因之而影响社会;由此,也可以将其分为动员资源型、公益服务型、社会协调型、政策倡导型等四种类别。陈旭清着重论述了非营利组织与非传统安全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联性,认为非营利组织从总的方面来看,对非传统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会给社会造成安全隐患,需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张帆利用福利经济学中的失灵理论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研究非营利组织,认为作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两种重要方式,非营利组织和劳动力市场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两者同生共存,缺一不可。陈秋苹则透过公共治理的视角观察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认为非营利组织面临公共权力冲突、社会角色冲突、经济利益冲突时,需要在责权对等的原则下,通过主客观责任互动,唤起每个人的志愿公益精神,构建公共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4.
史际春、张扬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属性与组织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税收优惠、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及市场的法律关系三方面的分析,厘定了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了它的立法规范及其调整。王名认为,非营利组织因其具有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特殊功能(包括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社会协调与治理、政策倡导与影响)而得以存在和发展,并因之而影响社会;由此,也可以将其分为动员资源型、公益服务型、社会协调型、政策倡导型等四种类别。陈旭清着重论述了非营利组织与非传统安全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联性,认为非营利组织从总的方面来看,对非传统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会给社会造成安全隐患,需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张帆利用福利经济学中的失灵理论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研究非营利组织,认为作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两种重要方式,非营利组织和劳动力市场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两者同生共存,缺一不可。陈秋苹则透过公共治理的视角观察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认为非营利组织面临公共权力冲突、社会角色冲突、经济利益冲突时,需要在责权对等的原则下,通过主客观责任互动,唤起每个人的志愿公益精神,构建公共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5.
公共性视角下我国非营利组织行为异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性是非营利组织的最主要特征,也是其最主要的伦理价值取向。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行为异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行为逐利性、管理依附性和受益主体的非均衡性。究其原因是在价值因素上源于公共性视角下公共精神的扭曲和公共责任维持的缺失,而在制度层面上则源于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只有通过职业伦理的规范和法律监督制度的健全,才能真正发挥非营利组织的正向功能,弥补市场、政府失灵。  相似文献   

6.
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非营利组织的性质与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对非营利组织形成与发展的动因、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经济事务公共管理中的性质与功能的分析基础上 ,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等角度简要剖析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揭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非营利组织的性质与功能及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并提出我国促进生态治理的非营利组织产生及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蔡磊 《学术探索》2004,(4):42-46
公益活动不仅是志愿者的利他主义行为,而且负有组织和动员公民的爱心为最需要者做好事的任务。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的缺失必然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招致公众的不满,资源的减少,损害公益活动所追求的社会目标。因而,必须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推行“大社会—小政府”的进程不断加快,当今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公共治理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配套法律不健全、政府干预过多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政府支持和社会认同,从而使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陷入困境.要走出这个困境,就要将重建非营利组织内部机制和理顺政府外部关系相互结合,共同营造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实现对现代社会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9.
随着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组织公共责任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尤其当人们发现这个领域并非一片净土时,有关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1]实现途径的问题就进一步引起人们的关注.非营利组织履行公共责任的主要现实途径包括董事会治理、自我规制、公开透明、组织支出等.造成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缺失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产权配置、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组织垄断等.  相似文献   

10.
非营利组织:有效促进企业履行社会公益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支持公益事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而非营利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公益责任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有效发挥其作用必须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加强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和社会公信力的建设;发展慈善组织,规范慈善行为;非营利组织应加强对企业公益和富人慈善家的宣传;企业应履行社会公益责任,加强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  相似文献   

11.
论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 《学术界》2007,(6):62-66
在公共管理改革和创新的背景下,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中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然而,公共责任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极大困扰.从责任缺失这一问题出发,探讨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的相关内涵、公共责任机制实现的困境及其构建等内容,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机制的构建应当从包括监督、评估、反馈等三方面的技术层面以及信念道德等价值层面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2.
李霞 《阴山学刊》2008,21(5):99-105
慈善超市是在“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转型过程中一种社会福利和救助制度的创新,是集中社会扶贫济困资源以实现社会救助目的的非营利组织,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资源紧缺的问题。慈善超市的筹资机制具体包括对体制内资源的利用、对体制外资源的动员和特卖经营。政府选择型非营利组织的资源获取依赖政府资源和行政力量;外部制度对非营利组织筹资有促进和约束作用,政府应在加强行政支持的基础上改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13.
非营利组织供给农村公共物品与政府行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物品领域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使非营利组织供给农村公共物品成为可能.非营利组织供给农村公共物品依赖于农村的非营利组织形式,其主要包括农村行业协会、农村合作组织和农村社区自治组织.但是,要保证非营利组织供给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性,政府必须在政策上、经济上和道德上予以支持,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4.
马全中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36-39,107
非政府组织的概念缘起于联合国宪章。当前对非政府组织概念的认识有四种不同视角:公共管理的视角、结构和价值导向的视角、突破政府——市场二元结构的视角、基于中国语境的公民社会视角。非政府组织概念的结构化定义应该建立在以上视角之上:非政府组织是指由公民个人或其他团体、机构为实现公益或互益目标发起的,具有一定治理结构、独立自主运转的、提供社会服务的社会自治组织。这一新定义可从以下几点理解:后工业社会是理解非政府组织概念的时代背景、非政府组织的发起主体是多元的、道德取向和伦理精神是非政府组织的根本特征、非政府组织是承担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需要有规范的"治理结构"、非政府组织须具备独立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15.
蓝杬 《社会科学家》2012,(5):64-67,79
在现代公共管理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形态和公民利益需求的多元化,政府已不可能包揽所有公共事务。近年来频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也使政府意识到独善其身难以满足公民的需求。非营利组织因其具备自治性、独立性、公益性和相对透明、公开等特性,在民众中有一定的公信力,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作用不可低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理想模式,应是一种以政府为核心力量,与非营利组织积极合作、平等协调、良好互补、互相监督的良性伙伴管理模式。本文拟通过阐述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的主导力量和非营利组织参与的优势,分析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现实矛盾,提出对发展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慈善资源动员与权力边界意识:国家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慈善资源动员的手段、策略和方式,不能隔断权威主义动员传统的延续,更不能脱离总体社会结构转型的语境.时下以政府民政部门、工青妇等准政府组织以及各级慈善总会构成的慈善救助主体框架,继承了全能体制下执政党的国家动员能力的传统资源,作为国家治理和政权建设的辅助性工具,仍然具有较强的公益资源的动员能力.从权力建构的角度来说,慈善资源的动员过程展现了权力的实践形态,国家动员下的公众慈善参与可以划分为身体表演型参与、依附回报型参与、自愿响应型参与.慈善资源的政府动员过程,使公益行动暴露在外来力量或隐或现的强制之下,由此,自然地引发出对资源动员的政府权限与施惠主体的自由意志之理论关怀.政府部门应当自觉树立公益活动领域的权力边界意识,使公共权力"驾行于制度供给领地而止步于私人道德门槛",从而避免重蹈过去慈善捐赠行动偏向政府动员一端的单纯形式主义覆辙.  相似文献   

17.
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不仅是完善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增强社会能力的关键环节,更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落脚点,还能推进市场经济体制与功能的完善。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明显滞后,阻碍进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实现。从这样的高度来看,我国财政支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与政策定位偏低,既有理论上的滞后,又有制度建设、政策目标及对策的缺陷,已不符合时代要求。因此,首先须破除一个认知误区,即非营利组织运作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捐赠,而不是财政资金。发达国家的实践显示,其非营利组织平均约有34%的收入来自公共部门,其中,社会服务和健康领域的非营利组织50%以上的收入来自政府。支持方式大体分为整笔拨款、具体项目资助、政府购买、贷款和贷款保证、服务消费券或报销制度。因此,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基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公共需要,完善我国财政支持非营利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理论、制度、政策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龚翔荣 《兰州学刊》2010,(11):29-31
随着目前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越来越需要对公共危机的动员,然而由于政府传统动员机制的惯性、媒体宣传的过度动员和非营利组织自身发展不足等原因,常常有"冗余力量"产生且容易被忽视。这类力量是在公共危机发生后,不依赖于正式动员机制而通过自发行为进入公共危机事件中试图展开救助行为的不合格组织及志愿者。有效处理"冗余力量"依赖于政府、媒体、非营利组织和公众等多元力量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9.
粤港澳大湾区是跨境区域和跨制度合作区,面临不同区域、不同制度、不同关税区的磨合以及多核心城市协调等社会治理难题。基于该区域社会的复杂性及公共领域合作的困境,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需要建立起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作治理机制。本文以协作治理为理论视角,将Y青年总会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着重从领导体制、协作机制以及会务活动三方面对其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协作治理的实践进行考察。研究表明,Y青年总会在参与大湾区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在凝聚、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粤港澳三地交流与融合,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增强港澳青年国家意识以及维护区域稳定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20.
非营利组织相对于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是处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域。非营利组织本身具有的特性决定,非营利组织应成为民生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更是民生工程长效机制运行的重要保障。非营利组织参与民生工程的理论依据在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强调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化模式,而公民社会理论则把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作为发育的重要途径。从理论上而言,非营利组织实现与政府组织的合作,参与民生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中国民生工程建设的实践中,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尚不充分的。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索非营利组织参与民生工程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