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拉丁美洲哲学,对那些不具体了解拉丁美洲人思想发展的人来说,首先提出的问题是它是否存在。他们会问:“拉丁美洲哲学存在吗?”或“哲学在拉丁美洲指的是什么意思呢?”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哲学一般是不与任何特定的民族与文化限定相联系的。在论及拉丁美洲哲学这一题目之前,首先需要弄清的问题是:目前盛行的哲学概念包括哪些东西。也就是说,必须首先分析我们对哲学本质的理解。否则,我们关于拉丁美洲哲学是存在或是不存在的主张就可能被混淆或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2.
“实践本体论”与“实事求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体论的本质和魅力在于追求“终极”,这是由人类思维的本性决定的。传统本体论的失败,在于它总是以某种抽象的概念来框定未知的“终极”,物质本体论也难以摆脱传统本体论的阴影。实践本体论的合理性在于:实践是人的存在形式;实践既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又是人通向终极境界的唯一途径。因此实践本体论正是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蕴含着实践本体论的三个本体性的要素:具象本体——“实事”;抽象本体——“是”;能动本体——人。这是实践本体论的最基本的操作原则和操作原理。因此,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自然归结  相似文献   

3.
受英语或其他印欧语的影响,一些外国留学生往往把“在十处所”放在动词后,造出下面的句子: 我和我的朋友经常玩儿在米兰。 他睡觉在床上。而且还“据理力争”:既然“我经常在米兰住”和“我经常住在米兰”都可以,为什么“经常玩在米兰”就不行呢?英语的Sleep和德语的schlafen翻译成汉语的“睡”和“睡觉’都可以,既然“他睡在床上”可以,为什么“他睡觉在床上”就不行?对这些问题,简单的一句“这是汉语的习惯用法”是不足以服人的。那么,“在十处所”用在动词前还是动词后是否有规律可循呢?很显然,“在十处所”的位置与动词有着十分密切的…  相似文献   

4.
论工具世界     
在世界的理论史上,精神对物质的关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我国60年代关于“桌子哲学”和“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争论几乎又重演了这一历史问题。自然物和人造物把精神置入到“二难推理”的境地。是啊!如果说桌子的存在先于人思想上的存在,那么桌子是谁创造的呢?如果说后于人的思想存在,那么物质第一性的原理又何存呢?于是,就有人进行考证,证明了古人的“案”和“几”是从石头那里学来的……。这,引起了我们对这类讨论条件的充分性的怀疑:世界除了物质和精神属性而外还有没有其它属性?还有没有被遗漏的其它世界?本文认为有!这就是由物质世界到…  相似文献   

5.
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首先就会碰到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对此,我的看法是肯定的。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即已明确地讲到过“人的感觉、激情等等”的“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自然)肯定”的问题,并提出“只有通过发达的工业,也就是以私有财产为中介,人的激情的本体论本质才能在总体上、合乎人性地实现;因此,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①。在同一书中,马克思所反复论述了的,以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向人的生成和自然的“人化”问题,也正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本体论问题。这些论述,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越来越多的人体异常状况被当作医学问题来处理 ,比较明显的是 :酒鬼不再被说成是酒鬼 ,而被认为是“患”了醇中毒 ;在学校里学习跟不上 ,学生不再是由于笨 ,而是有“学习障碍” ;老年人的糊涂不再被认为是个人和社会变化造成的后果 ,而被认为是老年期“症状”。如果说当代老年人正在开拓生命周期的一个新阶段的话 ,那么 ,医生就是他们行进的向导。在媒体的咨询栏目中 ,在公共研讨会和专业刊物中 ,正是医生们在帮助老年人了解诸如退休、友谊、金融和闲暇这样的非生物性的问题。请想一想医药在那些最有可能死去的人们的生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生是一艘飘浮不定的船,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由于他们的识别能力和自制力较差,对是非问题缺乏正确的判断,一时粘染一坏习惯和缺点便成了师生眼中的学困生,但学困生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如何对待学困生,怎样引导,方法是否恰当,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关系重要,通过我的教学经历,我认为对待学困生“四心”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8.
有位读者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花那么大的代价,到世界各地,甚至边远地区采访20世纪的思想家,不是一种让人难以理解和无意义的举动?实际上,我们只需阅读他们的论著并对这些论著加以概述就足矣。”然而,经验表明:这些谈话向我们提供了一些超出著作之外的东西,而我试图向读者介绍的正是这些思想家的人性这一补充部分。从波佩尔到普利戈津,从明斯基到吉拉尔和贝特尔海姆,这是在一座由(我们有幸是同代人的)活人组成的图书馆中游览。我今天向你们介绍的这位人物,在这座图书馆中,占有特  相似文献   

9.
何建津 《唐都学刊》2014,(3):102-106
青年马克思在大学和《莱茵报》期间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但《莱茵报》期间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观察使他意识到存在领域的问题比意识、观念层面的问题更有决定意义;费尔巴哈哲学颠覆了青年马克思在“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的看法,而马克思对哲学本体论问题“什么是存在”的理解一开始就不同于费尔巴哈.当他从实践来理解什么是存在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就完成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使他对什么是存在这个哲学本体论问题、对人的本质、人的解放途径等问题都形成了与黑格尔派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根本不同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创始者,"道"是其本体论的最高范畴,他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突破"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被奉为道家始祖的老子是哪个时代的人?《老子》又成书于何时?老莱子、太史儋与老聃是否为同一个人?这一连串的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因而澄清真假老子及其原作、伪作,对我们准确了解和把握老子的学说宗旨及其传承脉络无疑会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先秦思想文化的特点、演变轨迹以及道家与其他各家的相互关系等,也须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一般总是把贝克莱与王阳明作为剖析主观唯心主义的标本,并在他们之间简单地划上等号。其实,他们两人理论上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本文拟就王阳明、贝克莱在认识论上的差异与历史作用问题作一分析比较,以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一、“观念”与“良知”内涵上的差异观念与良知分别是贝克莱与王阳明认识论中的核心范畴。因此,要比较二者认识论之差异,可以首先通过比较二者认识论中的这对核心范畴的本质属性来了解它们的差异性。什么是观念?拿贝克莱的话来表述:“存在就是被感知”,“存在就是观念的集合体”。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极为荒谬的命题(事实上,这命题一直成为我们哲学的批判对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和社会学有一个特点,这就是:人们在日益广阔地向外在空间开拓的同时,不断深入地开拓内在空间。所谓内在空间,其中的一个方面是指对自我的认识,因此在社会学研究中发展着一个重要分支,即关于自我和个性的社会学,对自我和个性的深入探究,不能不接触到这样一个现实的科学问题:人的内在世界是否具有生物界限?这个意思换成通俗的话,就是:八十岁学吹打真是可能的吗?如果从个体来说确存在着智力和体力的年龄制约性的话,那么,对于群体和社会,是否同样内含着一个生物学的世代周期问题呢?也许提及这一点是毫无新鲜感可言的了,但是,困难的是,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群体和社会,究竟是生命周期制约性大呢,还是社会周期的制约性大?社会周期能否塑造和重建人的生命周期?这是近几年来世界性的尖端课题。这一度被人们作为生物社会学的伪科学课题而搁在一边的问题,随着人的自身生产以及创造性儿童培养等现实任务而被重新提到了科学的讲坛上。可以说,这个看似玄虚的问题,却构成了几乎所有社会工作的一个理论基础。离休的年龄档子是否必要,应该定在那一点为宜;青年婚龄究竟以多大为好,从而不至于造成早婚影响人口计划,又不至于过晚结婚造成“性饥饿”和“老姑娘”;社会应该不应该容纳和鼓励“天性特别”乃至具有某种生物性的特异功能的“天才”,还是把他们看作离规的怪人……。当然,当一大批数量达到人口的几分之一的人们由于历史过程中的社会原因,而使正常的生物性的人生周期和就学就业创造等社会性的人生周期发生脱节的时候,更应该冷静地考虑:社会为了弥补这一点,应当采取怎样合乎科学的措施来帮助这些人们“重建”他们的人生周期?个人为了弥补这一点,又该取怎样的科学态度呢?徐茂昌写的。“‘老三届’:人生周期和历史周期”一文,试图用三个个案来提出这一问题,他的理论构思是蕴含在形象化的叙述之中的。粗粗读过恐怕未必看得出这一点,所以,我们写了这一段稍嫌长了点的按语加以挑明,并用一篇译文加以匹配,以期适当地深化一下这个课题,引起大家的兴趣。幕开了,敬请大家一起把戏唱下去吧。  相似文献   

13.
哲学作为人类文比的核心,集中体现着人的本体论存在状态,因此,不存在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为学问而学问,超然于化外的哲学。然而,哲学同现实的联系与其他意识形态不同,它不仅体现着人的本体论存在状态,而且关心着这种存在状态的改变;不仅关心着这种状态的近期改变,而且更关心它的根本改变,把人的存在状态同人类最终的自由和解放联系起来。于是哲学又应当是一种“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使现实世界革命化”(马克思)的运动。正是这种把现实与未来统一起来的终极关切,使高居思辩王国的哲学生生不息。从这一根本立场出发,我们或许可以理解马…  相似文献   

14.
教育本体论是针对教育存在的根据而不断地发问。“何以为学”和“何以为教”是关涉教育本体的基本问题,墨家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富有个性的诠释。基于对“何以为”问题家族的解答范式展开理论探索,通过回答“何以为学”和“何以为教”,墨家实现了对教育本体问题的解答。对墨家教育本体论展开研究,有助于准确、深入地理解墨家哲学。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有一定本体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可是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很少使用“本体”或“本体论”字眼,更没有明确规定自己的哲学本体论,他们实际上对本体论采取一种明显的回避态度,这究竟是为什么? 一 本体:“上帝” 本体是一个古老的哲学概念,在哲学发展进程中,其含义时有演变、损益,各家对它的理解和使用也不尽相同,以致很难用一句简单的话语把它的意思全部说清楚。但是,本体的一般意义又是不难把握的,人们对它的理解和使用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哲学上的本体,是指世界的最终本原,或世界的最高属性…  相似文献   

16.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作为阶级的地主阶级、富农阶级已经消灭。”“作为阶级的资本家阶级也已经不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法还有没有阶级性呢?我们认为,只要法存在,它就有阶级性;没有阶级性的行为规范,就不成其为法,而成为习惯或公共生活规则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  相似文献   

17.
读了《社会》1985年第1期发表的《美国人开始需要集体了》一文,对作者关于美国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解释提出一点不同看法。文章中讲到,美国人过去“缺少集体主义”,现在,他们开始相信“集体对社会是重要的。”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美国人的“集体主义”是什么概念;二是美国人过去是否缺少集体主义。首先,美国人的集体主义同我们对它的理解不同,美国人的集体主义是以个人主义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人们通过集体合作的形式和力量,去实现单靠个人力量所无法实现的个人目标。它不要求在这个集体里的人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也不强调“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如果这个集体的目标同个人的意愿相违背,那么个人主义会同样驱使人们离开这个集体,另寻志同道合的伙伴。美国历史学家坎曼在分析美国人的性格时,把这种“集体主义”称为“集体个人主义”。这才是美国集体主义的核心。那么,美国人过去是否不讲集体主义呢?其实不然。上面提到的集体主义在美国早已存在。就是基督教中所提倡的“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美国人乐于为  相似文献   

18.
梧笙 《今日辽宁》2005,(1):36-38
“这个场景我是忘不了的,我的邻居,两口子双双下岗,孩子正在念书, 两个人每天早早起来推着车去卖书,风里来、雨里去,没有一点怨言,可生活上的窘困却不见转机。”牛忠海停顿了一下,仿佛又重新经历了那次长久的思考,”我愿意也确实给过他们一些资助,可是这又能真正解决问题吗?出路在哪里?我又能做什么?”  相似文献   

19.
周滨 《半岛新生活》2004,(10):27-28
不管是否标榜完美主义,我们大都奢望一个完全纯净的工作环境,一切顺顺当当,一派百花争艳、歌舞升平的模样但所谓人世万象,这区区的小办公室里也是“人种”俱全,各色人等总能扑腾扑腾地冒出来,时不时捶你一拳绊你一脚,让你不得安宁甚至鼻青脸肿,而且,往往是莫名其妙地背黑锅,根本不知道错究竟怎么发生的.比窦娥还冤。尽管我们一再要求自己宽容.要尊重一切“人种”存在的权利,但如果他们身上挟了毒性.如病毒一样侵袭过来.那可得赶紧拉响警报了对“小人”,我们不仅要学会提防.并且,更重要的是游刃有余地与他们“共舞”让他们无法得逞至于具体的办法嘛,你瞧,我们又要再次拿出我们的法宝了——智慧,亮起你我的火眼金睛来吧,动动脑想一想,依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往前走.见招拆招  相似文献   

20.
鉴赏·印象     
印象派给人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模糊”,这也恰恰印证了“印象”二字的来历和准确无误.那么如何欣赏印象派作品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试问:这样模糊、潦草、粗糙甚至失去平衡感的作品,究竟美在哪里呢?其实,只要理解了印象派之所以具备这样或那样“缺点”的根源,就可以了解印象派之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