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阜新地区出土了众多辽墓壁画,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四家子辽墓壁画、平顶山辽墓壁画、平安地辽墓壁画、关山辽萧和墓壁画以及黄家沟辽墓壁画等。这些壁画的内容题材、图像样式和艺术特色突出展现了契丹的民族特色和风俗性,其绘画的风格技法、构图布局充分展现了辽代绘画成熟高超的艺术水平,形象生动地折射出独具特色与魅力的契丹历史文化内涵,涉及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内蒙古阿旗东沙布台乡宝山村西发现的两座辽代早期壁画墓,墓主人一是耶律阿保机的近亲,一是来自中原的与耶律氏有姻缘关系的女性。两座墓均应为公元923年建造,结构完整。墓内壁画内容丰富,再现了契丹早期社会风貌,反映了中原与北方文化的融合,展示了晚唐辽初时期高超的绘画技巧。  相似文献   

3.
考古发现揭示,聚族而葬且形制多样的宣化辽代家族墓地体现了中原汉民族传统的葬俗及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常见的墓葬构筑形式。宣化辽墓的墓葬结构及墓葬形式演变规律与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墓葬极度相似,均为仿木结构的砖室墓,墓室平面经历了从方形、圆形向多角形的转变。宣化辽墓丰富的壁画装饰从不同方面印证了汉与契丹文化的交流与混融,散乐图的内容是中原王朝宫廷雅乐的具体再现,车马出行图是汉与契丹文化交融的实例,备茶图则是汉民族生活习俗的生动再现。壁画中契丹人与汉人协同劳作与和睦相处的画面,反映了汉与契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宣化辽墓随葬品丰富,很明显采用了厚葬的形式,这与中原地区宋墓采用薄葬差异明显,但墓葬中出现了产自中原地区的瓷器,反映了宋辽两地经贸往来的历史事实。墓志铭记载宣化辽墓主人张氏家族与契丹皇族耶律氏通婚,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契丹人对汉文化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辽代墓室壁画的大量发现,展现了辽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通过对所发现的辽墓壁画绘制的人物形象的服饰,从形制、质料、图案、颜色、佩饰等方面,来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契丹服饰体现了契丹民族效法大自然,与游猎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也体现了契丹民族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尤其是契丹族留下的灿烂历史文化遗产---壁画的研究、思考与模仿,开创了高仿辽代壁画这一独特的草原画派,丰富、发展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本文重点介绍了契丹人的墓室壁画和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主的辽代壁画,并且对高仿辽代壁画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有助于推动对契丹以及辽代历史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辽代契丹族的饮酒习俗很多,有礼仪饮酒、喜庆饮酒、祭祀饮酒、奖罚饮酒等,契丹族对酒的生产与管理有着独特的方式,契丹族的饮酒用品同草原游牧生活息息相关,考古发掘的辽代墓葬中发现随葬有各类酒器,辽代壁画中多描绘有饮酒的场面,辽代酒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热和谐相处是我们共同遵守的生存信条,在辽代,广阔的疆域上生活着数以万计的各种动物,不仅是契丹民族生活的好帮手,为契丹民族的衣食住行提供很多便利,而且是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辽代历史记载及壁画中出现的动物进行梳理,简单叙述在辽代与契丹族生活息息相关的几种动物。  相似文献   

8.
契丹文化渊源地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正是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接壤地。契丹人从游牧到定居,再到从事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等,都伴随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与交流。辽上京临潢府是首个从草原崛起的大型城市,而现在的辽上京博物馆则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个以展览辽代皇城为主题的博物馆。辽上京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的壁画和墓志是其特色。辽上京博物馆收藏的滴水壶辽墓壁画是辽代壁画代表性作品。另馆藏的20多方墓志中,韩氏家族墓志是馆藏精品之一。这些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馆藏文物更是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盛行厚葬之风,与此相适应,在墓室中作画的风习便也十分普遍.至少到了汉代,壁画墓已经很常见,不光是帝王宗室,达官贵人,死后要在墓中绘制出表现其生前豪华生活场景的壁画,就是一般的豪强地主和殷实人家,也都使用壁画墓.其后历代相沿,而又各具特点.这种作法,虽然出于统治阶级的奢侈腐朽.但它在客观上却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风貌,为后人留下了研究社会史和艺术史的宝贵遗产.辽朝是公元十世纪初叶出现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强大王朝,在它立国的二百年间,在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建树和创造,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就已发现的部分辽墓壁画资料,对辽墓壁画的思想内容及造型艺术特点试加探讨.建立辽朝的契丹人是鲜卑宇文部的后裔.早在公元四世纪末叶,契丹便同拓拔鲜卑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北魏王朝发生了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关系,特别在唐王朝立国后,契丹族长期隶属于唐朝的政治管辖之下,唐朝在契丹驻地设立了松漠都督府,以契丹首领为松漠都督,代表唐朝统治契丹八部.正是通过这个渠道,使唐朝继承和创造的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到契丹领域内,这就决定了契丹创造的文化虽然有着自己民族的鲜明特色,但又在政治、经济和文学艺术等方面明显看出受中原文化的影  相似文献   

10.
解放营子江代壁画墓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东南三十余公里处,根据发掘材料该墓相对年代在辽中期以后至道宗初年,此时辽宋已签订“澶渊之盟”,边境趋于和平,战事较少,这时辽代的丝织业虽不如宋朝发达,但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本文通过对解放营子辽代壁画墓出土丝织物的分析。根据出土丝织品残片的纺织工艺、印染技术和刺绣风格,认为赤峰位近中原,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特别是大批汉人工匠进入辽地后,对辽代纺织业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解放营子辽代壁画墓出土的丝织品无一不留下浓郁的唐宋风格.又由于各民族文化互相渗透,在花纹图案和印染着色上又有契丹民族自己的偏爱.由于这些丝织品大多属辽地工匠所织造,因此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辽代丝织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阜新历史上曾是契丹族重要的活动地区之一,也是辽朝主要统治中心之一。契丹族文化、辽代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阜新的辽史、契丹族史的学术活动频繁,学术研究成果显著。就近20年来阜新市对辽史、契丹族史研究进行回顾,分析研究现状,并展望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2.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她曾建立了辽王朝。辽朝建立以前的契丹历史,史书记载或阙或略。由于史料不足,以至契丹族的创名,古籍中异说并存,成为辽史研究的纷歧问题。笔者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字学领域,运用现代词典学理论,由字典辞书作者的时代推阐其所收单个字词指称对象的客观世界,发掘新的文献资料,为契丹创名再作考辨。  相似文献   

13.
朝阳南塔始建于辽代,是目前中国北方保留最完整的辽代砖石塔建筑之一。南塔的外部结构主要包括塔基、塔身、塔檐、塔刹四部分,南塔的建筑结构、形制特点是研究辽代佛教文化、经济生活文化、艺术文化的重要参考。朝阳南塔体现了辽代上承隋唐、下启宋代的契丹民族在佛塔文化上的诸多特色,比如辽代的宗教文化特征以及建筑文化特征等,南塔的建筑形制和雕刻艺术的特点是学术界研究辽代同一类型佛塔以及辽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实证。  相似文献   

14.
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其年节习俗在保留传统草原游牧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又吸收了中原年节的部分内容,使辽朝的年节充满了浓浓的契丹族风情,为中国传统的年节增添了新内容,使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体现了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和融合。  相似文献   

15.
辽建国之初.契丹母权制的残余大量存在。在皇帝之家,家庭母权与宫廷后权相结合,不但是契丹贵族家庭母子关系的一个特点,而且左右和影响了朝廷政治态势的变化.这种母权与后权的结合首先表现在太祖述律皇后身上,这主要是由于其本人简重果断的性格和她身后强大后族的支持以及孝道观的影响。她的草原本位思想对整个辽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契丹民族曾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它曾经强大一时,建立了北方的辽王朝。虽然它统治的时期仅200多年,但它促进了北方历史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沈阳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从契丹民族对沈阳古城雏形的建立、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古城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17.
辽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王朝,在其统治中国北方的时间里,注重行政道德建设,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行政伦理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行政伦理文化在形成上既继承契丹及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又吸收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在内容上主张威德兼弘,"威"在"德"先;蕃汉并用,打破选拔官吏的民族界限;崇智、尚武、重文、重实用的用人价值观;选任方式的世选制与科举制并存;考课行政官员标准的实用性;忠、慎、勤、清、正的官德修养。在作用上既巩固了辽王朝的统治,也对金元王朝重才取士之风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今天的行政伦理文化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辽朝与大食帝国关系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朝与大食帝国长期保持着频繁的商业贸易关系,史书对此虽鲜有记载,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大食盛产的玻璃制品、犀牛角、乳香、琥珀、玛瑙等都通过丝绸之路大量流入辽朝,倍受辽人的喜爱。在大食帝国境内盛行的打马球、猎豹技术,以及大食出产的金银器、瓜果、蔬菜等,也都传入辽朝境内,并反映于各种文献记载或内蒙古东部地区、辽宁等地发现的辽代墓葬壁画和佛塔雕刻中。大食文化与物品的输入,极大地丰富了辽人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同时,通过贸易往来,辽朝文化对大食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二者的交流是双向的。  相似文献   

19.
明朝人编写的杨家将历史小说,以表现杨家将忠君报国、英勇抗辽为主题。为了突出杨家将的光辉形象,用虚构的人物情节竭力丑化以萧太后为代表的辽朝人物。缺乏历史知识的读者,常常把杨家将小说当成信史来读,误认为契丹是野蛮落后的异国他邦,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产生了负面影响。今人不应站在宋朝人、明朝人立场上去看待辽朝和契丹人,而应当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去正确地认识辽朝和契丹人。  相似文献   

20.
医巫闾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大镇山之一,是先民对自然的感激与敬重的体现及其反映。九州的由来与九山的对应,五岳与五镇的演变,反映了医巫间山的镇山地位与影响。契丹人在医巫间山读书绘画,修身养性;修建陵墓,归葬名山;谒陵游猎,处理政事。辽朝设置显州与乾州,加强管理。医巫闾山成为契丹辽文化传播及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历史印证。医巫闾山凝结着中原文化的诸多因素,也反映了契丹辽文化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