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中国新诗的两种"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诗具有两种"传统":其一是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其二是新诗自身的传统。一方面,新诗从情感、趣味到语言形态等全方位地与古典诗歌建立着联系,另一方面,新诗从坚实凝固的"传统"中突围而出,建立起自己新的艺术形态。新诗在创作主体、文本、形式等方面均已获得自由、独立的形态。  相似文献   

2.
视新诗为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在中国诗歌这个特定的话语空间中来讨论<新诗的"变"与"常">,在肯定"‘变'是新诗的根本"[1]的前提下,来讨论新诗的"变"与"常"之间的互动关系,涉及的虽同样是新诗与古典诗歌精神、艺术传统等似乎已经被多次重复过的问题.然而,同样的事,并不等于同样的问题.事,不等于思.话题多次被重复,本身就是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标志.理由很简单:被谈论的实际上是古典诗歌传统如何延续和发展,而不是新诗如何汲取古典诗歌精神和艺术传统以发展自身的问题.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角度转换,因此不仅意味着正视并解决新诗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之契机,更意味着对新诗奠基性的现代性特征的重新审视和观照.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五四诗歌革新运动中从"白话诗"到"新诗"的演变过程。认为在"白话诗"时期,是在"大传统"和"小传统"中寻求突破,致力于"工具"的改革和形式的解放;到了"新诗"时期才改变自己的写作背景和思想艺术资源,在内容、诗体、修辞上全面接受西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诗与古典诗歌不同,新诗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但对这种"裂变"和"差异"的过分夸大导致了某些新诗人漠视传统诗歌文化,追求"从我开始"的"弑父"式写作,从而造成处于"无根"状态的新诗创作永远在低水平上徘徊。新诗以自身的"新"的"传统"丰富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内涵,但它依然是中国诗歌传统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代中国向西方的不断敞开,中国人的时间观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进化论"为基础的线性时间观有效地撼动了传统的"循环时间观"。基于"线性时间"的现代"时间体验",作为思想变革的内在驱动力,有效地促成了中国新诗的发生。早期新诗对"时间"的抽象化、人格化抒写迥异于古典诗歌的时间抒写,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与现代性内涵。在新诗的传播与阅读中,新诗作为一种"时尚"被广泛阅读,阅读群体在共同的阅读中产生了一种时间上的共通感。"进化论"时间观的理论参与,早期新诗具有现代特质的"时间"抒写,以及新诗阅读与接受过程中"现代时间"的塑形,共同促成了中国新诗的发生。从"时间"体验的角度阐释中国新诗的发生,既是对以往研究范式的突破,同时开启了探寻百年新诗发展症结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6.
新诗传统:一个有待讲述的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诗的传统是一种文学传统自我生成的新的类型,汉语在近代所发生的变革,是新诗的传统生成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从现代审美的角度来看,新诗的传统有三个特点:它具有一种结构上的空白;它是不断变化的,更多以一种自相矛盾的方式来自我表现;它具有多重性。  相似文献   

7.
以改良的方式重建新诗的常规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新诗诗体建设,"重建诗体"中"重建"二字并不确切,容易引起误解,新诗诗体建设不是古体诗的再现,也不是现有诗体推倒重来,目前尚提不出一个理想方案,不必在这方面去限制诗人,应在实践中自然形成或形不成.新诗应建立常规诗体,强化诗人的诗体意识及文体意识,通过改良方式来重建新诗.要重构一种历史诗学,据此讨论诗学文类内部现代化运动的复杂关系,重建"歌"与"诗"的关系建构.  相似文献   

8.
关于新诗诗体建设,"重建诗体"中"重建"二字并不确切,容易引起误解,新诗诗体建设不是古体诗的再现,也不是现有诗体推倒重来,目前尚提不出一个理想方案,不必在这方面去限制诗人,应在实践中自然形成或形不成.新诗应建立常规诗体,强化诗人的诗体意识及文体意识,通过改良方式来重建新诗.要重构一种历史诗学,据此讨论诗学文类内部现代化运动的复杂关系,重建"歌"与"诗"的关系建构.  相似文献   

9.
新诗诗体建设散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新诗诗体建设,"重建诗体"中"重建"二字并不确切,容易引起误解,新诗诗体建设不是古体诗的再现,也不是现有诗体推倒重来,目前尚提不出一个理想方案,不必在这方面去限制诗人,应在实践中自然形成或形不成.新诗应建立常规诗体,强化诗人的诗体意识及文体意识,通过改良方式来重建新诗.要重构一种历史诗学,据此讨论诗学文类内部现代化运动的复杂关系,重建"歌"与"诗"的关系建构.  相似文献   

10.
1940年代中期,袁可嘉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观点,并称穆旦为"最彻底"的新诗现代化的追求者。从袁可嘉的诗歌理论入手,可讨论穆旦1940年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追求。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理论建立在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相一致的非线性时间观上,可谓在新诗创作中追求一种"戏剧性综合"(drama-tic synthesis),而穆旦的诗歌则充分体现了他在时间与空间维度进行诗歌戏剧化探索的努力。在穆旦的诗歌中,"戏剧性综合"首先表现在他对于诗歌结构以及情感的戏剧化表现的追求,使得诗歌呈现一种多层次的表现方式,也可以说是让诗歌获得了一种"空间形式"。以艾略特的《荒原》作为参照,可进一步讨论穆旦诗作中对于个人内心世界、心理空间的探索。在时间维度上,穆旦诗歌的戏剧性追求还表现在其颠覆线性时间观的历史反思上。穆旦有循环性的历史观,但抱着如尼采所推崇的"爱命运"之肯定的人生态度,穆旦在诗中表现出对"被围"命运的肯定以及对于冲出重围的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