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印度裔英国移民作家的身份、移位的生存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疏离感,令诺贝尔文学奖得者奈保尔始终密切关注后殖民社会的现实与人生境况.文章通过对奈保尔印度之行及其作品的分析,试图解答在多元文化相互冲突杂交的后殖民语境中移民作家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2.
卡里尔·菲利普斯是当代英国著名的黑人移民作家之一。其代表作《落雪中》讲述了生活在英国的加勒比海裔黑人移民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对文化身份和家园的追寻。小说不仅再现了黑人移民面临的文化困境,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对流散族群如何才能保持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从后殖民批评视角分析小说中黑人移民及其后代所面临的失落感和文化上的无归属感,揭示黑人移民只有通过认可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成功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3.
因殖民现象和移民运动而形成的文化混杂,已经成为后殖民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新移民文学作为流散群体的生活折射,势必会对文化混杂进行富有特色的形象思考,陈霆的《漂流北美》、张翎的《尘世》和苏立群的《混血亚当》即是代表。他们的创作,既从多方面展示了文化混杂的意蕴,凸显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崭新认识,也表露了他们对于文化关系的重新探索以及对文化权利的平等追求。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国家身份疑难.体现为其在现代国际地缘政治不同定义之间经历的六阶段演变.以及在移民、土著和多元文化主义三大问题上所从事的政治文化实践.澳大利亚对国家身份的探索受制于历史、现实的国内外情势与文化理想的复合作用,其模糊和不确定性同时提供了其在世界格局中特有的适应性,并为理解当代"多种后殖民处境,多重身份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案例和学理上的启示:需要以灵活动态、弱化极性和"越界"的思维透视世界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5.
移民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有关身份认同的文化问题。文化视野中的移民身份转换和认同经历了疏离阶段对“我是谁”的追问,以及融入阶段对“我们”的重新建构的复杂过程,并最终不得不面对移民城市杂糅文化语境中多重身份认同的新焦虑。  相似文献   

6.
前移民时期早已达成迁得进的目标,业已完成移民迁建使命。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正成为新时代后移民时期达成目标的关键。基于此,文章以湖南省衡阳市武广新区城中村三峡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两个观察维度,考察了城中村语言景观,寻找语言景观的使用特点、使用规律和语码选择背后透视出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城中村语言景观与三峡移民对迁入地的语码身份认同以及对迁出地的地域身份认同具有同构关系;三峡移民对迁入地及武广新区城中村的地域身份认同感处于中等稍弱层级。这表明:三峡移民的需求层次正处于由谋生型向发展型转变的关键节点。文章分析了其动因,提出了其对策。这对有效解决三峡移民需求层次转变关键节点中出现相关新问题,以及对有效解决三峡移民社区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发展问题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以"后殖民文学"名义下开展的各种讨论中,大陆学界对作家的国籍状况普遍带有误解,从而忽略了他们的若干主题和艺术追求.本文提取13个最优秀的东方英语作家进行研究,计算他们居留西方的年限,并分析原因,进而论述创作取向.指出移民作家、经常出国工作作家、间或出国作家的区别,提出了移民作家和作家移民两个对立的概念,批评了后殖民文学文本解读中的用美国代替东方,用移民作家及其问题代替20世纪独立国家作家及其问题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8.
论移民文化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移民文化是移民社会产生的观念形态文化,即移民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主要包括伦理道德、宗教、哲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教育思想等成分,其中价值观是它的核心。移民文化具有独特的移民精神以及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民族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的观照,是“新移民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特点。本文借助“新移民文学”中的一些代表性文本,具体分析由不同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所导致的从日常生活到爱情、婚姻、性,从人际关系到心理层面等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给新移民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新移民在这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的种种努力和无奈。  相似文献   

10.
文化身份和身份焦虑是移民首先遇到的文化困境.从犹太移民在西方和在中国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身份确认及其结果来看,原住地文化与迁入地文化之间的张力决定移民调适身份焦虑的基本走向;移民对原住地文化的固守或者遗弃是移民调适其身份焦虑的基本向度;移民对迁入地文化的抗拒与融入为移民身份焦虑的文化调适提供选择的可能.移民通过调适其身份焦虑,既在客观上改造了原有的文化,也改造其原有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11.
殖民时期文学中的文化表征受到殖民思想的影响,强化了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通过将本土语言文化翻译进入后殖民文学文本,后殖民杂糅写作起着重写后殖民文化身份的作用。这种写作挑战宗主国文化权威,改写传统的东西方文化关系,重新展示第三世界文化精神,真实反映殖民地国家的艰难处境,在强势文化单一声音中混杂了边缘文化多种不同的声音,从而重写了第三世界后殖民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2.
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评审视与重读西方经典,揭示其中的意识形态运作;关注后殖民作家对于西方经典文本的重写与改写,揭示其所具有的抵抗意义;重新阅读后殖民本土作家的文学书写,审视其文本所揭示的现代国家话语对于边缘群体的压迫性.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与其他理论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她的研究不仅揭示西方经典文本的意识形态霸权,更把研究的焦点放在后殖民本土文本对于"殖民"与"内部殖民"压迫性话语的揭示与颠覆.  相似文献   

13.
印度裔英国作家维维.苏.奈保尔和维克拉姆.赛思的小说都通过兼具被殖民者身份的都市闲逛者的视角,展示了城市浓厚的后殖民色彩,其市容市貌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思想仍然有殖民主义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在后殖民时期,曾经的被殖民者向往城市、向城市流动的倾向,是殖民者宣扬西方先进文明的结果。但是,由于种族主义造成的他者和模仿人的身份,被殖民者在城市里更容易失却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  相似文献   

14.
《午夜的孩子》是后殖民文学"教父"拉什迪的代表作之一,它同时也是一部典型的后殖民文本。主人公萨利姆以含混的意识流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多种元素相混杂的自我,以及在自己混杂视野下的殖民地与宗主国的"混血儿"——印度。本文试图从叙事者文化身份、修辞技巧以及小说题材三方面来解读该作品所体现出的后殖民文本的混杂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后殖民东非文学关于写作语言、民众文学、见证文学三个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表明何为后殖民东非知识分子的作用与责任这一根本问题。对此,以尼古基为首的许多东非作家的回应是:用非洲本土语言书写普普通通、各行各业的东非民众,打造民有、民治、民享的非洲文学。  相似文献   

16.
中华性命题是中国后殖民批评的典型,中国后殖民批评把西方的后殖民理论解读为民族主义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视域的局限性.中华性的意义是在全球化语境中给予中华文化的发展以自觉意识,其局限表现在:忽视了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延续了华夏中心情结,对中国现代性与西方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认识不清等.  相似文献   

17.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后殖民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认为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主张以"殖民地群族的价值观"介入翻译文本而重塑殖民地群族形象,从而彰显了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主体性、权力关系以及文化身份"。本文从这三个维度阐述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本质特征,提出后殖民主义翻译语境下的翻译标准已转向了翻译的伦理。  相似文献   

18.
奈保尔是一位通过大量作品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当代英语作家。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奈保尔的半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分析他作为一位“流放”的知识分子在这部小说中和现实中的文化心理,同时通过与赛义德等其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观点的比较,阐述奈保尔的文化世界观,即西方的先进文化不一定总是表现为殖民性,积极的“流放”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第三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9.
英汉新闻编译的“求同存异”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新闻编译话语实践的复杂性,使得它无法被简单地归结为西方统治与本土抵抗这一后殖民研究范式,新闻编译策略也不能简化为对原作的归化或异化处理。发展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提出的“杂合化”思想,提出“求同存异”编译策略以服务于新闻编译活动的目的,有利于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和协商。  相似文献   

20.
谈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后殖民理论对翻译研究进行了探讨。后殖民主义的文本理论启示译者在翻译时应译出文本的世界性 ,而文本的语境规范着译者及其翻译。另外 ,译者通过对文本的批评显示其社会意义和创造性。赛义德对东方主义者的批评启示译者在翻译时不能抹平文化差异性。在西方文化面临危机 ,东方文化重新书写身份之际 ,译者应通过翻译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译者在译介西方文化时 ,应对文化产品合理取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