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军务记·三元里抗英》:“未刻迅雷甚雨,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又毙逆夷百余。”句中的“甚雨”各本都解释为“大雨”。其实“迅雷甚雨”的“迅”和“甚”互文见义,“迅”和“甚”都有迅速、急骤的意思。不要望文生义,以为“甚”是“很”的意思,由此引申为“大”的意思。《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涉于鱼齿(鱼齿山)之  相似文献   

2.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战国策·燕策二》)朱星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雨”是名词用如动词。查《说文解字注》:“雨,水从云下也。段注:引申之,凡自上而下者称雨。”按:雨,甲骨文写作“(?)”,上象云,下象雨滴。用作名词,指所下之雨,如甲骨文(南明四二六)“有大雨”;作为动词,则指下雨,如甲骨文(京三六五)“甲子不雨”、甲骨文(佚一一○) “壬戌  相似文献   

3.
“之字结构”是指古代汉语中“主语 之 谓语”这种语法形式.如:1、季孙之爱我,疾灰也;孟孙之爱我,药石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2、比干·子胥知其君之必亡也,而不知身之死也.(《荀子·说林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相似文献   

4.
“信、诚、实、果”是古汉语中表示“确实、的确”之义的情态副词.例如:《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孟子·梁惠王上》:“王曰:‘然.诚有百姓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小人实不才.”《孟子·离娄下》:“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  相似文献   

5.
我在写《〈滞经〉与十二次之“鹑”考释》一文(以下简称《考释》,载于《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0年第6期),在以确凿的证据考释了《诗经》的《鄘风·鹑之奔奔》、《魏风·伐檀》的“县鹑”和天文十二次的“鹑首”、“鹑火”和“鹑尾”之“鹑”,皆同《诗经·小雅·四月》的“匪鹑匪鸢”之“鹑(tuán)”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说文解字段注》的“《魏风》‘县鹑’、《内则》‘鹑羹’字当为‘(享隹)(chún)’和“《内则》有‘鹑  相似文献   

6.
《说文》“賨,南蛮赋也,从贝宗声。”崔鸿《蜀录》:“巴人呼赋为賓”(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十三)。《永顺府志》:“土人呼官长曰冲,又曰送,又曰踵”(《来凤县志》卷三十二·杂缀志·缀拾·故宫博物院藏书)。“賨”是汉字记巴语音,“送”是汉字记土家语音。本文拟从汉文造字和注音方面来探讨这两个字是巴语也是土家语同一单词在汉文音译时的异写。  相似文献   

7.
《诗·卫风·伯兮》第三章:“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版327 页):“笺云:‘人言其雨其雨而杲杲然日复出,犹我言伯且来伯且来则复不来’。”朱熹《诗集传》“伯兮,第三章下:“比也。其者,冀其将雨,而杲然日出,以此望其君子之归而不归也。是以不堪忧思之苦而宁甘心于首疾也。”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请”字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词,因其屡见不鲜,亦不属僻见难词,对它似乎无需“关注”,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觉得有些学生对“请”字的词性和词义有时却很难准确地辨别,常常提出疑问,查阅有关资料又诸说不一。如: ①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上》) ②若弗与,则请除之。(《左传·隐公元年》) ③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④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岭·格萨尔王传》、探讨岭·格萨尔这个人物时,首先遇到的是“格萨尔”的词义问题。多年来,在搜集、整理、研究《岭·格萨尔王传》时,研究者们发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流传的格萨尔的故事传说,而这些故事传说中的格萨尔不尽都是《岭·格萨尔王传》中的岭·格萨尔。倘若不搞清“格萨尔”一词的含义,就很难分清这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格萨尔”。那末,《岭·格萨尔王传》也就成了一部时代含混不清、民族含混不清、地区含混不清的含混作品了。  相似文献   

10.
吐鲁番东,往哈密去的路上,有一古城,《北史·高昌传》作“白棘”。《魏书·唐和传》作“白力”。《北史·唐和传》又作“白力”。《梁书·高昌传》作“白刀”。《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亦作“白力”。《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正月王式至交趾“树(艹刀)木为栅”句,胡注:“昔尝见一书从艸从力者,读与棘同。棘,羊矢枣也,此木可以支久。”今吐鲁番出土文书,自十六国到唐代,皆书作“(艹力)”。究竟“棘、力、(艹力)、刀、(艹刀)”诸字的关系如何?如果命名诸字,毫无关系,可否怀疑为异城异名?如果通过研究这些不同形体的文字之间的语言内部联系,说明了命名诸  相似文献   

11.
孔丘把文艺的主要社会作用,概括为“兴”、“观”、“群”、“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历来的反动  相似文献   

12.
释“江东”     
“江东”一词,屡见之于古籍记载。虽然作为历史地理的称谓概念出现,但其由来、沿革和地望却很少见诸详述,本文试图作一浅显诠释,以求教正。最早出现江东说法见之于《史记·项羽本纪》:广陵(今扬州)人召平拜项羽叔父项梁为楚王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项羽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后至项羽终因汉楚纷争败北,乌江自刎时叹曰:“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江东此说多被提及,此处所说的“江”当指长江。我国很早就有古四渎的说法:“(长)江、(黄)河淮(水)、济(水)为古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目前史地学界对先秦时期的“江”当否指古四渎之江持有不同看法。至汉时文献中“江”已被确视为长江的专称,则是肯定无疑的了。这在《汉书·郊祀志下》所载在宣帝神爵元年以后,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市  相似文献   

13.
“疾”字和“病”字在作为“疾病”(名词)或“患病”(动词)讲时,前人都认为词义是有一些区别的。一般都认为“疾”和“病”有程度轻重之别,说“病”是“疾甚也”或“疾加也”等等。这主要地是根据以下这些材料: (1) 病,疾加也。(《说文解字》) (2) 病,疾甚也。(《玉篇》) (3) 疾甚曰病。(《仪礼·既夕礼》郑玄注) (4) 病谓疾益困也。(《论语·子罕》郑玄注) 正因为有这些材料,而一般人又不知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文论向有“缘情”之说,如“诗之为学,性情而已”(《汉书·翼奉传》)、“文,心学也”(刘熙载《游艺约言》),意思是诗文创作应该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又认为“情”最好“以悲哀为主”,并当有所节制;如“发愤之所为作”(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韩愈《荆潭唱和诗序》)以及“哀而不伤”(孔子《论语·八佾》)、“怨而不怒”(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等,历代有论。推之于诗文评,即是  相似文献   

15.
《十三经注疏》将《诗经·小雅·采薇》“雨雪霏霏”一句中的“雨雪”释为动词“下雪”,通行的诸多注译本和教材也都如此解释。但从训诂学、语法学及《诗经》自身体例等角度分析,“雨雪霏霏”中“雨雪”应为名词,即“雨”和“雪”之义,“霏霏”为形容词,即“雨雪盛貌”。此外,考《诗经》其他7处“雨雪”,应释为名词的为《邶风·北风》“雨雪其雾”与“雨雪其霏”以及《小雅·出车》“雨雪载涂”中的“雨雪”;应释为动词“下雪”义的为《小雅·信南山》“雨雪雰雰”和《小雅·頍弁》“如彼雨雪”以及《小雅·角弓》“雨雪瀌瀌”与“雨雪浮浮”中的“雨雪”。  相似文献   

16.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早年讲学时着力主张的思想,晚年他仍对此“言之屡屡”,可以说“知行合一“是他毕生强调的主要思想.早在明清之际,王夫之就批评王守仁的“知行全一”说是“以知为行”、“销行以归知”.(《尚书引义·说命中二》)此说一出,遂成定论,至今许多论著还常引它作为批评王守仁知行观的根据,认为知行合一的实质是以知吞并行,  相似文献   

17.
《经传释词》既误以反诗句之“不”“无”为语词,予撰《反诘句相反见意》以正之。王氏凡遇古籍中有“不”“无”字句而稍难于理解者,又多以“不”“无”为语词。此亦不可不辨。夫“不”字为语词者,仅限于《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一类名释,“不”字实无意义可言。故《玉篇》曰:“不”词也。其他“不”字皆有意义。如《书多方》“尔尚不忌于凶德”,言尔曾(《说文》尚,曾也。)不畏于凶德也。《诗·抑》“尚不愧于屋漏”,《楚辞·九章》“尚不知余之从容”。皆“尚不”连文,“不”岂语词,《诗·何人斯》曰:“否难知也。”否即不,上句曰“还而不入”,则其与于谮我情事,不难知也(参《毛诗后笺》)王氏以“否”为语词,(?)未达诗之旨意。《思齐》  相似文献   

18.
“耰”是古汉语常用字,散见于古籍文献中,如《管子·小匡》:“深耕、均种、疾耰。”《论语·微子》:“耰而不辍。”《孟子·告子上》:“播种而耰之。”《汉书·吾丘寿王传》:“民以耰鉏箠梃相挞击。”这些“耰”字,不外乎两个含义:(一)摩田器也,用以击碎土块、平整土地的农具; (二)覆种也,用耰平土、掩盖种子。 然而,对于“耰”字还有第三种解释,就是说它是锄头把。《史记·秦始皇本纪》:“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史记索隐引孟康注:“耰为鉏柄。”《汉书·陈胜项籍传》:叫巳耰棘矜,不敌于钩戟长铩。”服虔注:“耰,鉏柄也。”吴楚材等《古文观止·过秦论》注:“耰、鉏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注:“耰,鉏柄”(修订本  相似文献   

19.
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长相思》注:“王云:长相思本汉人诗中语。……六朝始以名篇。如陈后主《长相思》、《久相忆》,徐陵《长相思》、《望归难》,江总《长相思》、《久别离》诸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太白此篇正拟其格”(《李白集校注》第2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瞿、朱校注将“久相忆”、“望归难”、“久别离”当作乐府篇名是不妥的,也不符合王琦的原意。  相似文献   

20.
说“万舞”     
《楚辞·天问》有“干协时舞”之语,学者多未得确解。或以“舜格有苗”解之,①非是。《天问》此处,原无错简。自“该(亥)秉季德”至“后嗣而逢长”计六节、二十四句,都是说殷的先世王亥、王恒兄弟故事的。②我们在此,哲不细悦。且引证古笈,专释“干”的意义。 原来,干,即所谓“万舞”。《大戴记·夏小正》:“万也者,干戚舞也。”《礼记·文王世子》:“春夏学干戈。”郑注:“干戈,万舞,象武也。”可见,干舞(万舞)是从战阵发展而成的。它的历史十分古老。《墨子·非乐上》引逸《书·武观》篇云:“启乃淫溢康乐,……万舞翼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