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汉语性詈语形成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功能作了分析,并从传统文化角度对汉语性詈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做出阐释。通过对这一类詈词的分析研究,显示了对詈词进一步研究和规范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余东涛 《云梦学刊》2011,32(1):142-144
时间词是英语和汉语中一类比较特殊的词。对比研究显示,二者分属不同语系,差异较大的这两种语言中的时间词却在语义、句法功能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共同之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纷繁复杂的语言个性后隐藏的共性。同时也为时间词词类地位的确立提供了较为有利印证。  相似文献   

3.
陈思坤 《云梦学刊》2000,(5):86-88,,98,
《水浒主》中“鸟”用作詈骂词的例子共有一百七十八个。对这此最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鸟”作詈骂词使用的情况不仅《水浒传》中存在,其它同时代著作中存在,而且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也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4.
论《水浒传》中的詈骂词“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中“鸟”用作詈骂词的例子共有一百七十八个。透过对这些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鸟”作詈骂词使用的情况不仅《水浒传》中存在,其它同时代著作中存在,而且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也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5.
汉语詈语的按致詈方式大致可分为五类:诅咒类詈语起源于原始语言崇拜;禁忌类詈语是对禁忌的突破;贬损类詈语是传统的天地万物等级格局带来的人贵畜贱观念的反映;歧视类詈语反映了男尊女卑等传统的观念以及人们的社会价值观;违背伦理伦理道德类詈语则能够折射出特定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6.
汉语“法学”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何勤华本文对汉语“法学”一词在古代中国、近代日本和近代中国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汉语“法学”一词在中国古代即已出现,但多用为“律学”,且与现代意义上的汉语“法学”一词有着重大区别;现代意义上的汉语...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汉浯称谓词从传统称谓词脱胎而出,既保留了某些传统称谓形式,又产生了新的变异。本文拟从传统称谓词与现代汉语称谓词的差异入手来考察现代汉语称谓词的特点以及现代汉语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称谓词与文化的变革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在语言中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称谓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际的需要,称谓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且,在这发展变化中也反映着民族文化变革的脉络。  相似文献   

8.
詈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类语言库中的特殊成分,也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人们对情感的一种表达,而非具体信息的交流。詈语负载着很强的文化色彩,透视着独特的社会心理。詈语研究除了可以发现詈语自身的语言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一种语言的詈语去探索使用该语言的民族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本文以汉语和美式英语两种语言的詈语为研究对象,从詈语的类型、功能、文化内涵、演变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9.
基于隶属度的汉语词类的模糊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每类词的典型成员的语法表现来选定一组分布特征,按照这些分布特征对于相关词类的重要性、根据经验给其中的每个特征设定权值;再用每类词的非典型成员的语法表现作校验,做成一套可用以对汉语有关的词进行词类模糊划分和隶属度计算的量表。希望借此可以使得现代汉语中有关的词不仅能划归到某一个或几个词类之中(即词有定类),而且能显示出它从属于这一个或几个词类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即类中有别)。  相似文献   

10.
汉语词汇从上古以单音词为主,过渡到中古以复音词为主,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大变化。并列式复合词在汉语复合词中是数量比较多的一类,这一构词方式能产性强,是汉语词汇的一大特点。调查探究专书中的复合词,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墨子》复音词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汉语词汇史研究领域里,专家们一再强调,要进一步从专书词汇构词法研究的角度,对古代有代表性的著作里的词逐一判定后,作出定量和定性描述,从而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资料。本文正是向着这一方向努力的尝试。《墨子》是先秦诸子里的重要代表作,是墨子及其门人后学的丛著。在书中现存的53篇里,实际上;《尚贤》以下二十余篇是当初三派门弟子的听课笔记,《耕柱》以  相似文献   

12.
《马氏文通》建构了自己的元语言系统,充分体现了马建忠对建立汉语语法学和开创中国语言对比研究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马氏的模仿不是机械的,而是部分地继承了中国古代语法学说,结合汉语的实际,将西方的语法理论运用于汉语语法现象的分析;突显了汉语的“字”不同于英语的“词”,用“字类”替代了西方语法学中的“词类”;马建忠的“实字虚用”和“虚字实用”,直指“汉语实词不可分类”的事实;在字类中专设“助字”,体现了汉语助词与英语虚词的不同功能;“句读”及省、顿、次、式等概念,“为华文所独”,体现了中国古代文章学与现代“篇章学”的有机结合.马建忠较为成功地建构了汉语的语法体系,体现了“体用结合”思想.  相似文献   

13.
副词杂谈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副词一直是争论较多的一类词。本文就副词的归属、独用和搭配等问题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词义的研究是属于语义学范围。词义,也称作词的语义,在语义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构成语义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是对比藏语和汉语的词义,讨论的对象是现代藏语拉萨话和现代汉语普遍话的常用词的词义差异。 从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来说,各个词的语义关系,存在着依存性、相关性和制约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某一个词的语义内部聚合结构来说,除单义词外,凡包含若干义项的词,其义项关系也具有依存性,相关性和制约性,也是一个有机整体。而词的义项聚合是受到一定民族语言整体词义系统性的制约的;该民族语言整体词义系统性的特点,又往往可以在词的义项和义项聚合中显示出来。所以,本文在探讨藏语和汉语词义差异问题时,是从词的义项以及义项聚合入手的,以求通过对一些词的义项和义项  相似文献   

15.
形容词在汉语词类体系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语言学界对形容词的研究不断深入,力求从多方面对其进行探索和分析。形容词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出不同的小类,其中有一类形容词可用来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大、小、高、低等,我们称为度量类形容词;这类词的语法、语义、语用等都值得我们研究,同时可以为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既可进行哲学层面的探讨和史学上的考证,也可对哲(学)一词进行追本溯源,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寻找其活水源头。基于此,通过分析20余部汉语辞书对哲的释义,借助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运用e-考据时代的二重证据法,对古、现代汉语中哲的各义项的出现频次及先哲的使用进行统计分析,证明了中国古代虽无哲学之名,却有哲学之实,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提供了词源学证据,并就现代汉语辞书对哲的释义提出商兑,认为除了①形聪明、②名聪明之人这两个基本义项之外,还应补充另外三个义项:③作敬辞,表尊称;④名用于哲学中或表示其简称;⑤名姓,也多用于专名。先哲的释义应由指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思想家相应地修改为指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收录原则、规范层级体系和词目收录情况三方面将<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儿话词对比分析后发现:在收录原则上,两者存在严格与宽松的不同;在规范层阶体系上,存在是否设立"两可儿话词"这一层级的不同;在词目收录情况上,存在收录类型的不同.三方面的差异揭示出现阶段辞书在儿话词判定、立胃、层级搭建等方面需统一规范,方有利于儿话词的学习和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语言学是当代中国学术的一种新范型,它的初创成功对于中国现代语言学是一场涉及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科学革命,以致二者之间不再存在"共同语言"。中国文化语言学又是从中国现代语言学中脱胎而来,以致二者之间又构成复杂的扬弃关系。本文从汉语语法观、词论、句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清理并显示了中国文化语言学与中国现代语言学之间的扬弃关系,论证了中国文化语言学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因西文已有之规矩"的研究方法、治学范型与汉语汉字不可调和之文化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分析了中国文化语言学学者之所以能够初步实现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扬弃的原因,指出了继续扬弃中国现代语言学于中国文化语言学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英语在15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从世界各个主要语种吸收了不少贷词,其中,汉语即是其贷词的来源之一。英语中的汉语贷词虽然不再是汉语词,但像其他词一样,它们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其音形义的结合是在两种不同语言社会共同使用过程中逐步确立的。英语中的汉语贷词在语音、词法、语义方面显示出其特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朝鲜词文学发展论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受中国的影响,朝鲜古代也有词文学创作.根据史料记载,最晚在高丽文宗二十七年之前,词文学已经传入了朝鲜.词文学最初在宫廷之间流行,后来一些文人开始创作,历高丽、朝鲜朝两朝,流传下来的作品有1400首左右,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了不同的风貌和发展态势.其中不乏优秀的词人和词作,大多作品都反映了朝鲜古代词人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中朝的文学、文化交流,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