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浪漫主义国家观和社会契约论国家观的批判,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的个体原则与政治国家的普遍性原则调和为一种统一的国家哲学。这种国家哲学以哲学的形式,实现和完成了以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分离和融合为标志的现代政治国家。通过对黑格尔国家哲学的政治性的批判分析,以及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等级经济性的批判分析,马克思揭示了黑格尔的国家哲学用神秘主义来掩盖尖锐的政治矛盾和经济冲突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2.
所谓网络公共领域,就是具有独立、理性评论能力的网民以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政治事务)为讨论内容,以网络论坛、博客为主要载体形成的一种公共领域。当代中国的网络公共领域主要具有三方面的政治功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协调空间,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参与新路径,推进协商民主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3.
从伦理政治架构这个视点可以看出,传统社会、近代社会、当代社会具有不同的公共生活伦理形态.传统社会,伦理政治架构同一,国家伦理支配和覆盖社会伦理,公共生活的组织与安排建立在信念伦理基础上.近代社会,伦理政治架构分化,国家伦理用宪法价值来建立,公共生活的组织和安排建立在规则伦理基础上.当代社会,伦理政治架构形成双向互动结构,国家伦理与社会伦理的相关联方式变化,不是政治对伦理自上而下的道德控制模式,而是伦理对政治自下而上的道德渗透模式.公共生活伦理的良序实现不能寄希望于国家意志和政治权力,需要重建公民精神和公共价值伦理的道德基础,而公共价值的确立需要以政府和个人共同承诺的公共责任为保障.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之前的法兰克福学派政治哲学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技术批判、文化批判、消费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总体统治,个人日益被社会总体所吞没,追求个体解放是他们政治哲学的主题。哈贝马斯之后,法兰克福学派更多转向了政治伦理批判,这既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的变化,也反映了他们受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巨大影响,而越来越远离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政治经济学旨在从城市(空间)与政治(权力)的关系阐明现代社会的统治特点及其后果,他通过揭示空间生产对日常生活的全面盘剥,为现代性批判提供了一种新视角。随着加速技术的发展及其负面影响的增加,法国哲学家维希留进一步提出了速度政治经济学,该理论旨在揭示加速度决定了现代环境和个体的生活状况,强调实时通信和微型化等速度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人类生存的虚拟化,身体的殖民化以及生活的虚无化。针对这一点,维希留提出了以速度控制为核心的新型解放议程,并试图打开当代语境中的社会与人的真正解放道路。通过对速度视野下的空间与生产、政治的分析,维希留揭示了从空间政治经济学到速度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性变化:从资本积累视角揭示了从空间到速度的转变,从生产视角揭示了从空间生产到速度生产的转变,从政治视角揭示了从空间政治到速度政治的转变。因此,在关注空间革命的同时,现代性批判必须建立自己的速度革命议程,以理解和应对加速的现代社会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并为实现真正的解放提供新的思考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诠释中国近代国民性格批判的思想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层意蕴,构成了公民文化建设和公共精神培育的一个历时性政治哲学反思的主题。从政治国民与文化国民的交互关联出发,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成为文化国民具体而直观的存在世界。政治国民不仅成为特定政治文化的价值表达,也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践履者和承载者。型塑国民性格就必由广泛而生动的政治生活来完成,政治精神、政治制度等的整体融合担负着国民性格塑造社会路径。这一途径实际表现在制度观照和伦理观照的架构内,制度批判与重塑和伦理批判与重塑明示了社会政治发展的归旨在于塑造优良的国民性格,也确定了国民性格问题批判性研究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公共理性是建构社会合作系统与良序社会的核心理念,政治公共空间则为公共理性的展开提供前提条件。"制度——核心行动者"分析框架为考察当前我国公共理性与政治公共空间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范式,依据这一范式的公共理性构建呈现为以执政党为核心行动者推动民生政治、公民政治与共和政治的进路,政治公共空间构建则体现为执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在不同领域作为核心行动者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理论,社会生态转型构成了对当代(生态)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关系的整体性批判。而就其发展阶段及主要理论模式而言,自"大转型"理论以降,社会生态转型理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投射为多元转型理论及实践,如德奥的"批判性政治生态学"、西法意的"去增长"、拉美国家的"超越发展"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理论与实践形态。因而,它不再简单是一种新兴绿色左翼政治的前沿性表达,还是一种同时具有物质批判力量和精神价值导向的根本性转型话语和实践。阐发该理论的政治哲学意蕴,呈现其理论表现形式,预判其可能或正在遭遇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为整体性社会变革提供一种清晰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学者大多从狭义政治概念的角度出发,认为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政治冷漠现象,而鲜有学者从广义政治的角度去思考该问题。本文认为政治不仅包括狭义上的"关于公共权威以及公共权力现象",且包括来自民间的社会成员针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因此,从广义政治概念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且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具有近代政治哲学史的深刻背景。近代以来,基于个体预设,人们寻求自保的努力会导致相互冲突的普遍战争状态。为解决这一冲突,就要建立国家,但这又会导致个体与共同体的矛盾。为进一步消除这一矛盾,以达成人是目的的要求,人们最终要寻求某种自由状态。于是,这一内在矛盾的发展就构成了一系列哲学家的思想线索。而马克思通过对法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既指出了市民社会所存在的普遍战争状态并揭示出其异化根源,也反对超出社会之外通过国家等方式以实现自由。因此,在马克思那里,人是目的这一理念体现为现实历史的辩证进程。通过这一进程,人类将最终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