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从塞丝主体意识的萌芽到幻灭,莫里森的<宠儿>探索了黑人女性处于种族和性别压迫的双重困境中寻找自我构建主体意识的艰难.黑人女性对奴隶制压迫的惨痛记忆,自身精神世界的脆弱,女性间的不认同,以及黑人内部的性别压制,共同制约了黑人女性的心灵发展.只有包括黑人女性在内的个体身心解放,黑人民族才能精神崛起.  相似文献   

2.
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小说《紫色》中,通过对三代黑人女性的思想观念以及婚姻生活的描写,揭示了美国社会底层黑人妇女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双重压迫下自立自强的抗争过程,指明了黑人女性的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对黑人妇女人性解放与命运救赎意义的探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黑人女性潜在的真实性格与体验在曲折苦难的命运中得到了明确彰显;自足的姐妹情谊成就了她们抗争与救赎命运的精神激励与援助;通过提高读写能力的文化方式获取了自我存在与反抗的独立言说;而劳动中自由的物质与艺术创造力完善了她们的人生建构与精神解放.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其长篇小说《紫色》中,通过对黑人女性婚姻生活的细腻描写,揭示了黑人女性所受的双重苦难——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反映了黑人女性从麻木到觉醒,从反抗到斗争,并积极寻找自我,努力构建自我身份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在《紫色》这部小说中,艾利斯·沃克通过对几个典型的黑人妇女及最终她们如何形成一个团体的描述.揭露了黑人妇女在白人和黑人男性的双重压迫下的种种不幸,反映了她们“自我’’意识特别是女权主义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在创作实践中,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坚持“女性主义”立场。站在这一立场上,沃克揭示了黑人妇女在社会中所遭受的双重压迫,探索了黑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建立起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艰难历程。《紫色》是其代表作。它从主题,姐妹情谊,两性和谐及叙事策略等方面彰显了艾丽斯·沃克坚定的“女性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7.
《紫色》象征意义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紫色》是一部优秀的黑人女权主义代表作。艾丽丝·沃克在这部小说中,从黑人女权主义文学的创作视角出发,充分描述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的政治状况及生活境遇,展现了其对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对完整自我及完美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本文试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角度出发,全面解读与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力求深入理解《紫色》这部长篇小说的主题与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宠儿》讲述了一个不堪回首的故事.这部小说以创伤叙事为手段,再现了美国黑人的历史创伤,是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走上自我觉醒之路的挽歌.作者托尼·莫里森以伤疤表征的身体创伤、鬼魂再现的精神创伤揭露了美国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并为美国黑人探索了一条走出历史阴霾的道路,为历史上被剥夺了话语权的民族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小说不仅重塑了美国黑人的历史.也为其他少数族裔建构自己被剥夺的历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黑人性"最早是塞内加尔的著名诗人桑戈尔在《还乡笔记》中第一次运用,以表达他对黑人问题的高度关注.后来它发展成为一种震撼世界的黑人文化运动.它旨在提升黑非洲文明的精神,唤起黑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沃克的《紫色》在关注茜莉的自我发展过程中着力渲染黑非洲文化所引发的民族自信心,并透过《紫色》充分折射出桑戈尔"黑人性"的文化内涵和精髓.这在体现茜莉摆脱作为黑人女性受到的双重压迫而成长为新女性形象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82年,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发表了具有代表性的女权主义小说<紫色>,黑人女性话语权问题得到充分重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在黑人妇女摆脱他们的父兄、丈夫或情人所加给他们的伤害,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女性间的相互支持求得自我解放上,做了至今为止最为大胆的探索.她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黑人妇女茜莉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摆脱神权话语,探索自我和积极构建自我身份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紫色》是美国黑人作家艾丽斯.沃克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张扬黑人女权主义、构建黑人女性意识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一位受旧思想束缚的黑人妇女的思想转变过程和女性意识的成长过程,充分展现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别和种族压迫的生活境遇,以及对这种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对完善自我及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反映了作者成熟的女性意识,展示了黑人女性从苦难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自发团结在一起的共同奋斗历程,为黑人女性冲破婚姻、家庭的束缚,获得自由和追求自我解放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解读了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作品《紫色》,深刻分析处于美国边缘地位的非裔美国人如何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地位,即在白色崇美主义的洪流中和面对与自己拥有相同肤色种族的同胞时,具有双重意识的他们所处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3.
莫里森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坚持“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深入黑人特别是女性的内心世界,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了美国的黑人文学。她的小说《宠儿》围绕杀婴情节,以边缘话语的策略,再现了黑人女性在性别与种族双重压迫下的心灵史,并通过由这一事件所引发的对母性、自由等问题的重新思考,质疑了美国的政治文化。但另一方面,文本中也存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无意识建构。  相似文献   

14.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作为美国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以其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作品而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她已出版的九部长篇小说始终以探索黑人历史,弘扬黑人文化为主题,表现了她对黑人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分析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探讨莫里森小说中复杂的文化语境,力图挖掘出莫里森苦心建构的黑人文化之路,展示出莫里森对黑人民族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中美女性诗歌兴起时期的黑暗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美女性诗歌在兴起时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大量的黑色意象,极力渲染黑夜和黑色感觉。本文认为这种强烈的黑暗意识是女性意识在二十世纪新一轮觉醒的必然表达,黑色和黑夜所具有的既肯定又否定的意义在建构女性话语、女性诗学原则的同时又成功地解构了男权文学传统中关于美、关于女性、关于生命的神话,在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相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当属20世纪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精品和典范。从反映论看,它是权力法则的象征;从表现论看,它是演示现代荒诞意识绝妙的艺术载体。从反映论与表现论的不同角度进行双重解读,更能彰显出小说的精品价值和经典意义。  相似文献   

17.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是一部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不朽之作。书中不再反映种族歧视和压迫的主题,而是通过主人公珍妮最初对于新形象的认识到之后的追寻新形象,以至最终实现了新的自我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黑人女性形象,为黑人女性寻找到了一个新的出路;黑人不再为种族歧视而抗争,而是以"人"的身份过着自由的生活,这对今后的黑人女性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歌劳利亚·内勒的代表作《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分析黑人女性的姐妹情谊。姐妹情谊帮助黑人女性承受并对抗来自于男权社会的压迫。然而,这种联盟并无法为她们的生活带来彻底的改变。此外。具有排他性的女性联盟残忍地把女同性恋者和黑人男性排斥在外。本文既认可黑人女性的姐妹情谊和它的优势,又揭示出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瑞森的第三部作品。小说在讲述主人公奶娃道德成长历程的同时,对同奶娃有着密切关系的四个女性人物(母亲露丝,姐姐莉娜和科林西安丝以及情人哈格尔)的悲剧人生进行了描写。本文旨在对她们遭受的性别歧视和种族压迫的悲剧命运进行解读,揭示黑人女性只有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独立并以本民族文化作为立身之本,才能赢得自身的解放。  相似文献   

20.
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中的黑人女性在权力规训与暴力的压迫下,身体处于缺失的状态。身体的不在场使得她们无法认识世界而不得不接受白人强加的知识。然而,面对镜子和开放的大自然以及在唱歌、跳舞中,黑人女性重新发现了缺失的身体,并通过对身体的认知产生了自我意识。黑人女性身心合一的认知方式颠覆了白人身心二元论的桎梏,建立了与非洲黑人的联系,获得了自我认同、集体力量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