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诠释了许渊冲的诗词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研究表明,许渊冲诗词翻译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了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翻译过程的"弱汰强留"、以及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等生态翻译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的成长繁衍与对森林的利用密不可分。对森林的采伐是森林利用的第一步。中国历代有以伐木为主题的诗词,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伐木者的构成、伐木的目的,可以探究作者蕴含于伐木诗词中的情怀以及朦胧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王船山诗词情景契合英译再现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翻译理论认为,译者首先要进入原文生态环境,适应该环境;其次,译者又要重新回到译入语的环境。文章从生态翻译视角,探讨了王船山诗词的情景契合英译再现,通过对两首王船山诗词的英译分析,得出要使英译译文生态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生态环境,译者必须既要尊重原语语言文化及其生态,又要充分考虑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生态诉求。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是集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文学家、诗人于一身的我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秋白的旧体诗词意蕴深厚、意境醇雅、形式多样、古色古香,别具艺术审美价值。就诗人旧体诗词对传统古典韵文接受生态之视角,对其集句诗、仿拟诗、打油诗以及意境与诗源之美接受诸问题进行探讨发现,其旧体诗词既有对于古典韵文外在形式的仿拟,又有对于古典韵文内在意境的汲取,内外结合,形神兼备,“采铜于山”,“自铸伟词”,出神入化,从而构成了秋白旧体诗词的真、善、美与雅、婉、秀兼容并茂的艺术审美特征。秋白旧体诗词之美,主要源于家乡贤哲的熏陶、书香门第的承传、勤学苦读的磨砺及其时代风云的激荡等因素。秋白旧体诗词,无愧为中国三千年诗歌花园中的一株艳丽夺目而雅婉凄美的奇葩。  相似文献   

5.
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主体。关注生态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相融,提高自然利用效率,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选择。论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线,从生态安全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入手,在阐述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的理性思维,提出了建设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化是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积极构建青海生态文化体系,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保护建设生态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基本原则--生态法范式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有效保护的关键.立法应确立生态主体平等、生态利益公平、生态权利公正、生态秩序安全的原则,实现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8.
音乐美是中国诗词语言重要的美学特质,和谐流畅是它的基本特征.本文借助音乐中"和声"及"和声色彩"的概念,从押韵、节奏等方面对中国诗词语言音乐美的丰富变化进行探讨与研究.旨在揭示其音乐美和谐中变奏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个主题,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忘了生态保护。目前政府是我国生态保护的投入主体,由于资金有限,单靠政府投入无法满足生态保护的需要。为改变这一状况,应该引入市场机制,在政府主导下实现生态工程融资的多元化。文章分析了生态工程融资多元化的可行性,探讨了生态工程融资多元化的途径特别是提出了发行生态彩票的设想,并提出了实施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论和谐生态伦理观的三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和谐生态伦理观是在传统生态伦理观基础上的观念创新,是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主要体现在和谐生态伦理观的三个主要理论问题上。人类利益至上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基础;平衡协调发展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永恒主题;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1.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社会层面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二在国家层面形成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体系。目的是要形成一种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广泛的体制性力量,以确保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永续。然而,现实中“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正在并将继续遭遇人性违和、义利定位失当、价值取向混沌、他律与自律失衡等伦理困境,摆脱这种困境的根本途径是以道德自觉铸造制度之魂,以新的“生态社会人”人性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义利观,构建以人为本、人自和谐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和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2.
生态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生态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人的问题。当代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危机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背景。就现阶段中国的情况而言,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应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优先、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以经济社会发展带动生态环境保护,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当代生态危机的解决,需要把生态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到人生存的高度来认识,需要以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观支撑,使自然环境真正成为“人的无机身体”。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问题不单是一个经济和技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文化问题,而宗教文化中蕴含有丰富的生态智慧.基督教凸显人类中心论,伊斯兰教强调人类代治论,佛教强调主客交融、天人合一论.要解决当今的生态环境危机,不仅需要从技术上拯救自然,更为重要的是培育人类敬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鉴于此,在生态环境语境下辩证厘清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自然观,挖掘宗教自然观中的生态智慧,有益于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和不懈追求,生态文明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的人类文明,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在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尤其要强调生态和谐,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生态和谐需要环境法治作保障,环境法治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绿色的呼喊--20世纪生态文学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已进入了环境世纪,关心和爱护自然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的共识.进入20世纪后,人类对自然表现出一种傲慢的、随心所欲的掠夺态度,造成了全球自然环境的恶化.新出现的生态文学,以鲜明的忧患意识与批判性,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宣扬崇生、惜生和护生.在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净化人对自然的感情、呼唤绿色等方面,生态文学无疑是一支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6.
生态需要即人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指人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而与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是人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和择取、享用能力的统一。从哲学上看,与其他需要相比,生态需要具有突出的二重性,即集物质性与精神性、基础性与升华性、自然性与社会性、实然性与应然性于一身的二重性。生态需要的满足是人全面发挥本质力量的内在动因,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表征,是人与社会协调同存的可能条件,是社会系统健康稳定的前提规定;生态需要的满足必须处理好生态物质需要与生态系统资源和承载力有限、生态资源配置上的当代人与未来人、当代人与当代人这三种关系。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通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加强环境污染治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等一系列举措,生态需要的满足才能转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传统纠纷解决机制而言,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是否有存在的合理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生态环境危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矛盾是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的时代背景,生态环境恶化而保护手段单一是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的制度需求,生态环境人权的保障与实现是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的权利哲学基础。从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特性、公众参与理论、司法能动等方面也可以找到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存在的正当理由。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西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日益严重化以及对我国生态、经济安全的全局性影响决定了我国应更加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传统环境民事、行政责任规制的疲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刑事法向度供给便具有了其历史的必然与必要。扭转以往的人类中心主义道德伦理范式进而转向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中心主义是环境刑事立法的应然选择。基于社会利益格局的改变、道德共同体内涵的拓展与社会风险管理的需要,以生态中心主义为纲重塑我国环境刑法是西部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环境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与当时的环境恶化有关。环境心理学由最初研究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发展为研究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目的在于探索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试图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随着全球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环境心理学取得较快发展。环境心理学仍然在生态与环境保护以及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的土地法律体系注重于土地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调整,管理目标上以提高土地经济价值和耕地管护为核心,忽视了从根本上维护土地的生态价值,这将导致土地利用难以为继,危害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整体环境。应当以生态价值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立法理念,创新相关法律理论,构建以保护土地生态价值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土地法律体系,促进人地关系的真正和谐,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