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文化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为深远的影响,而儒家文化最重视的就是礼,所以,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礼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从生到死,从衣食住行到穿鞋戴帽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而且对形成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思想和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都有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对礼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 礼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人们常说的理性  相似文献   

2.
礼仪习俗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与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婚姻礼俗源远流长,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它早期的状况如何,我们可以循着语言中留下的痕迹,擦去历史的尘灰,考察有关婚姻礼俗方面的词语,窥视夫从妻居向妻从夫居的转型,早期“妾”、“媵”等一夫多妻制,“蒸”、“报”、“嫁殇”等特殊婚姻礼制及其夫妻地位的不平等。通过以上分析较深入地从语言这个角度窥探到中国古代的婚姻概貌,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在这期间,既有“礼崩乐坏”的社会变革,又有“礼从宜,使从俗”的人文育成。这使得此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深刻变化。这一切反映到城市中,则是伴随着原先依文化差异及地缘种族关系来划分国人、野人的城乡界限日趋消泯,而使各国各地缘间的习俗文化频频碰撞交汇,渐渐因革损易,进而在五方杂居的城市中形成了种种为世俗所认同的、以礼为中心的习俗规范。由此,奢靡而无序的市井礼俗得以重构,异彩纷呈的城市景观得以在律法与礼教的双重作用下渐趋繁华有序。一、“礼崩乐坏”下的市井民风…  相似文献   

4.
藏族饮茶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在我国数千年的茶文化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饮茶经验,逐步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茶礼、茶俗。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藏胞离不开茶。”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说明了茶在藏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藏胞饮茶乐于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古代社会饮食观管窥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伟钧 《阴山学刊》2003,16(6):43-50
中国古代社会的饮食观念,主要体现于儒家礼学思想和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中。中国古代社会 饮食观注重口味和烹饪方法,追求饮食的艺术性,强调和谐的饮食调配原则,倡导节制饮食,都具体地反映出 了中国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越  张要登 《东岳论丛》2011,32(9):95-103
齐国音乐艺术是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恢宏灵变的宫廷音乐,还是工艺精美的乐器及制作工艺理论,都充分体现了齐国音乐艺术的成就,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系统完善的齐国音乐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影响中国音乐思想与实践长达数千年,而且也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及世界传统音乐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礼”作为一种伦理制度,自周朝伊始,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对人们的道德与行为具有较强的规范作用.有“礼之始”之称的冠礼在古代中国的众多礼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冠礼以其繁杂的仪式为载体,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礼仪活动强化道德,成为当时社会成人时重要的活动.冠礼所蕴涵的道德精神,对当下中国文化的研究及道德建设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丁鼎 《齐鲁学刊》2007,(4):13-15
美国科学史家库恩提出了著名的"范式"理论,认为范式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认识世界的框架和价值标准,是集信念、理论、技术、价值等为一体的一个范畴。"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表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周公"制礼作乐"到清王朝终结,"礼"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共同体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理论框架和价值标准。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礼的"范式"。  相似文献   

9.
礼乐文化与古代东方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乐文化十分发达,尤其是在先秦的宗周时期,礼乐文化表现为一种国家政治制度——礼乐制度,它与宗法制、分封制和井田制并行,成为宗周社会上层建筑的几大支柱之一。在礼乐制度下,各项具体的礼制和乐舞的使用都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礼和乐相互谐配,不仅祭祀、燕饗、乡射、军旅、燕居等实际礼典活动中发挥着宗法等  相似文献   

10.
高萍 《东南学术》2011,(6):219-226
"丧服制度"是我国古代丧葬礼俗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与客观存在,不仅真实的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与法制特征,而且,其本身也成了直接的体现者。本文从我国古代丧服制度及其所蕴含的礼学思想、法制思想以及古代丧服制度改革对礼法思想挑战的反思几个方面来谈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上海地区的礼仪习俗,是在上海独特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它大致上经历了古代、近代与现代三个重要的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古代时期,上海的礼仪习俗还没有完全显示出自身的特点,它受吴越文化的深刻影响,表现出了与整个吴越文化圈较为一致的文化风格与特性。古代上海礼仪习俗的形成大多具有浓重的封建色彩,较为鲜明地体现了封建主义的宗亲血缘关系与道德伦理思想,这在婚姻、丧葬、寿庆、祭祀、交际等各种具体的礼仪习俗形式上都有明显的表现。其内容大多与封建家族利益相关,形式大多十分繁缛复杂,它们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族制度和血…  相似文献   

12.
循环观与农业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观念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事物循环运动的一个基本认知.循环观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取向,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及农业文化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循环思想源于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深刻领悟和社会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支撑,循环观念引导了具有时候型特征的农业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中国,礼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本的社会规范。西周是礼的鼎盛时代,西周的礼,全面体现了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本文着重从西周礼的内容、实质,作用及礼刑关系加以论述。 礼的内容、实质 礼源于原始人的祭祀。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产生了礼,但那是一些简陋、朴素而不成文的礼节仪式和风俗习惯。它虽然为人们共同所遵守,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强制  相似文献   

14.
风土民俗用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钟敬文的话说,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就为风土民俗做了界说。那么这种生活文化的范围都包括什么呢?乌丙安在《中国民俗学》中作过规定:“风土民俗包括消费生活习俗(服饰、饮食、居住)、社会民俗(亲族、婚姻、都市生活习俗以及由此产生的“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  相似文献   

15.
我校历史系讲师王炜民同志撰写的《中国古代礼俗》一书,已于1991年11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任继愈先生主编的,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中的一种。这套丛书从历史、地理、思想、文化、教育、科技、政治、经济、军事、文艺、体育与生活习俗等12个方面,分110个专题,多角度、多层次、系统地描述了上起远古、下迄新中国成立,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各个  相似文献   

16.
"以文会友"是中国古代文人交往的基本形式,是文人高雅雍容、文质彬彬的品格风度的体现.它根源于传统礼乐文化,从礼制发展到礼俗,蕴藏着歌诗为礼、缘情放言、"群"而可"兴"的诗学美学内涵,并促进了古代诗歌形态的发展和诗歌创作的繁荣,在中国古代诗学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翔 《船山学刊》2009,(2):203-206
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独有的特点。“礼”与“法”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两种基本调控手段,它们共同造就了中华法系数千年的文明。“礼”与“法”是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内核,它们的融合对我国的法律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法治建设应注重传统的影响,吸收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8.
作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日常思维的经验图式或常识图式,二是日常思维的习俗性图式或礼俗性图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凭借经验思维和常识思维自在自发地进行维持个体生存与再生产的各种活动,它以重复性、自发性、实用性为基本特征,这与非日常思维的自觉性、反思性和创造性特征相区别。其次在人与人的主体间关系上,人们基本上遵循世代相承的各种风俗、习俗、礼俗等进行日常交往活动,它具有礼俗性、情感性、不平等性的特征,这与非日常交往活动所具有平等的、契约化的、理性化的思维特征相区别。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视野下村落家族势力的复兴:寄生性的再生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村落家族势力是中国农村生活的一个重要层面,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质。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家庭现象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外观形态,迄今为止,家族势力仍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得到国家政权的扶持,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家族势力作为一种秩...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中国的社会风俗,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各个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实际上也就具体生动地反映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因此,研究中国社会风俗,对于认识与评价中国社会及其传统文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