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提出"<礼>古记"之说,指出这种<礼>类战国古文记文,是一种长期为人所忽略的古代学术文体.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简中,见有多种此类"<礼>古记"的作品,与传为子思之学的儒家传统有关.研究出土文献中的"<礼>古记"类作品,不仅使我们得以考察传为子思学派作品的早期面貌,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学术文献的文献形式与文体.  相似文献   

2.
丁耀亢是明末清初有成就的文学家.是一位著名的戏剧大师.其戏剧作品现仅存四种:<化人游>、<赤松游>、<西湖扇>和<表忠记>,均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其戏剧作品能够反映作者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政治态度及对其身世的感慨.反映了一位封建士子在历史剧变时期的复杂心态.文章从文本与立意、曲辞与风格、题材与思想、表演与舞台等方面来探讨其戏尉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3.
梁代陶弘景的<周氏冥通记>是重要的道教文献.该书卷一云:"亲属道义,赍其上果,要往看之."清代黄生<义府·冥通记>:"道义,谓同事道法之义友."<汉语大词典>采用了黄氏之说.然以<中华道藏>及其它文献来看,"道义"无此义.在中古吴方言中,"友"和"义"读音相近,抄刻道藏经典的茅山道人受方音影响,把"道友"误写为"道义",黄生又对此"道义"牵强解释,<汉语大词典>则原封照抄.对<周氏冥通记>中"道义"一词的考辨,能为今后研究<义府>和修订<汉语大词典>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4.
两汉大赋为辞赋之主流,而魏晋六朝的俳谐赋为其支流,历来不受文学批评家的重视.大赋惊彩绝艳,旨在讽谏;幽默之赋则文体多变,自嘲嘲人,为抒情之利器.认识幽默赋的创作,应先了解"滑稽"的三层含义,以明其精神源流,由中深入明嘹滑稽幽默之赋具备的俳优语言的特点,以及指桑骂槐,不受道德和传统规范的创作形态.本文将此类赋依照其讽刺对象,分为三类,一为幽默自嘲之赋,以东方朔<答客难>、扬雄<逐贫赋>、左思<白发赋>为例,探讨其特色;二为诙谐讽刺之赋,以王褒<僮约>、鲁褒<钱神论>为中心,分析其风格;三则为纯粹游戏之作,通过对魏晋以降大量的诙谐杂戏之作,如袁淑的<鸡九锡文>类作品的考述,申述其精神.进而对其历史背景、文学技巧展开论述,又在说明俳谐赋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荆浩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作品<匡庐图>在表现语言和形式上相对前代的山水画有许多的创新点,他的著作<笔法记>总结出不少山水画创作独特的理论,对其后画家的创作和表现有巨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笔法记>及<匡庐图>的剖析,得出形似意义的"真"、气质意义的"真"、传神意义的"真"从荆浩开始已成为传统山水画艺术追求的较高境界.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荆浩所采取的大山大水、笔墨恣肆对丰富山水画表现语言也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并非纯虚构之作,它是以湖南古梅山峒及其傩坛"桃源洞"为原型,由陶渊明曾祖父陶侃任武冈令时的见闻及结合当时的一些笔记小说素材,所创作的一篇寄托了陶渊明对东晋黑暗社会现实不满的文学作品.<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桃花源"并非指一个具体的自然村落,而是指整个古梅山峒区.  相似文献   

7.
《浣纱记》是明代中叶著名传奇作家梁辰鱼的代表作品,剧作表现了西施牺牲个人幸福以求复国昭雪的爱国精神,独具匠心地赋予她崇高的政治情操,使之成为着力表现女性政治情结、通过男女爱情串联国家政治较早的最具代表性的传奇作品。同时,《浣纱记》"以生旦爱情寄兴亡之感"的创作手法,影响到清代《长生殿》和《桃花扇》等剧作的创作模式,作为戏曲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对之后的明清戏曲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流浪作家,艾芜以自己的流浪经历为题材,创作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南行记>.本文以作家创作为基点,围绕作品的分析解读,探讨作家流浪作品的主题旨趣与审美追求,在一个较为宏观的视野中解读艾芜的流浪作品.  相似文献   

9.
传统观点认为:<史记>继承了<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之精神,司马迁是以孔子第二自居的,故<史记>是第二部<春秋>.这种现点的偏差在于:既没有考虑到春秋与西汉两个时代社会政治形势的巨大差异.也没有顾及到司马迁与孔子千差万别的个人经历.孔子对春秋"乱世"无能为力而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通过"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来达到"祖速尧舜,宪章文武"之目的,其着眼点在来世;而司马谈发凡起例的<史记>之创作目的一为"宣汉",二为整合学术,为西汉统治者"献治安策",以适应西汉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其着眼点在当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青春之歌>的创作的探讨,将绕过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共性失误,深入到文本区别于其它同类作品的个性失误.虽然本文承认政治介入文艺和左倾路线的思想对于<青春之歌>创作所产生的巨大而直接的影响,但又认为把其创作上的失误简单地归咎于政治原因和左倾路线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作者先在的主观认知应该承担相当大的责任,其初始的创作意图就表现出对这种错误文艺理念的认同,进而在文本演绎中逢迎和图解了作者所认同的政治理念,这是作品创作失误的主要原因,其中又涉及到作者的艺术操守和文艺修养的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对"模仿讽刺"作品及其引发的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作为一种创作形式,以"模仿讽刺"手段创作的作品如果符合独创性和能以有形形式复制这两个条件,就应被列入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并适用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原则.要明晰这一问题,需修改完善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关于作品和合理使用原则的规定,以更好地解决著作权法领域内产生的新问题,达到著作权各主体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櫽括"是将其他的文学作品加以改编、剪裁,使之成为词的形式的一种创作方式.在韩国历代词作中,可以发现一些以中国文学作品作为櫽括对象的作品.在汉籍东传与接受的背景下,考察崔执钧[剔银灯词]、郑球[清平乐]<管城子>、申光汉[忆王孙]<戏赠童女八娘>、洪迪[念奴娇]、赵冕镐[洞仙歌]<櫽括〈桃李园序〉>5首韩国櫽括词的创作情况,可以发现韩国历代文人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偏爱,也折射出中国文化对韩国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倾向性描写,使一般读者往往以为曹魏一切都在诸葛亮谋算中,曹操伎俩用尽,仍不免被愚弄得可怜而且可笑.其实,这是被作者瞒蔽了.<三国演义>中真正的强者是曹操,三家中一直居战略优势地位的是魏国.曹操不仅乘汉室之危,移都许昌,抢先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而且后期以至其子曾丕称帝后,也与昊国一样,深明"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之机,动必联吴,持守待变,总能在诸葛亮的进攻面前保持不败的优势,并为后来晋室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可以说是现实主义在<三国演义>这部有强烈政治倾向性与理想色彩的书中的胜利,由此可以更加深悟小说创作与生活之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人性的枷锁>(1915年)、<月亮和六便士>(1919年)以及<刀锋>(1944年)是毛姆最负盛名的三部长篇小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毛姆的创作主题.本文在仔细研究文本的基础上,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文化、政治背景,对毛姆的三部作品进行解读,试图勾画出作家的真实面目并研究其作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由的生存方式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终生渴求和创作主题,长诗<茨冈人>正是一部探索自由的重要作品.作品通过对茨冈人自由生活的抒写、文明之子阿列哥与自然之女金斐拉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展示了诗人对"文明方式"与"自然方式"两种自由的思考,从而揭示出普希金寻求的最终答案--以德性为前提的自由,是人类真正的诗意栖居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以·宾"结构的发展演变是汉语语法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三国志>"以·宾"结构的考察表明:"以"在宾前这一结构到<三国志>时已趋于稳定成型,到<搜神记>时则已经确立;<三国志>中"以·宾"结构的句法功能已趋于只作状语和补语,<搜神记>中则固定于作状语和补语;"以宾+动"中的谓语结构比"动+以宾"中的谓语结构复杂,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向;从上古到中古,"以"表"工具"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中古时"以"引介"涉及对象"的用法被其他介词取代;"以"的固定用法体现出介词"以"进一步虚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竹林七贤与<文选>之关系可从两方面看之:一是<文选>辑录的七贤作品;二是其他作家与七贤有关之作品.两者相较,以前者为重,前者又以嵇阮之作为重.前人对嵇阮之作论之甚众,此文以<文选>选文之角度讨论竹林七贤及其作品,<文选>对七贤作品的辑录自有其标准,大抵重阮诗重嵇文,而刘伶<酒德颂>的入选值得思考.同时,<文选>里尚有其他有关竹林七贤的作品,对这些作品的讨论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竹林七贤.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心雕龙>受到王充<论衡>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刘勰论文和王充一样,都是从自然之文讲起,把禀受天地的文采、元气与文学创作相联.<论衡>中"文"源于气的思想以及与气相关的"才性"、"才力"说,经<太平经>、曹丕、葛洪,对<文心雕龙>产生影响.王充将"文质相称"的思想引入创作论,并将质文交替变化的历史规律与政治的盛衰和社会的治乱相关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刘勰的"文质"论.此外,<文心雕龙>还发扬了<论衡>所倡导的"博"、"通"思想,指出创作主体的广见博识、丰富积累对创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主题思想、情节处理、人物形象三方面粗浅地探讨了<紫钗记>对<霍小玉传>的继承与发展.<紫钗记>把主要矛盾由原作小玉痴情、李益负心的矛盾转变为爱情与强权势力的矛盾.在情节方面,特别设计了一些"尊情"的情节.<霍小玉传>中霍小玉性格上有变化,到了<紫钗记>则突出写了霍小玉对李益一往情深;<霍小玉传>中李益的性格主要是先软弱后薄情,而<紫钗记>中的李益性格主要是忠贞,但还带有三分软弱.黄衫客是汤显祖期盼中的"社会的良知",但这种期盼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属辞比事"是<春秋>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早期,学者们对"属辞比 事"的理解还比较简单,宋代以来,"属辞比事"四个字变得复杂迷离起来.反对以书法义 例说经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属辞比事"就是通过比观<春秋>所记之事,在对事实的把握 中明大义;有的主张对<春秋>所记之辞与事,以"礼"为据明褒贬;有的认为"属辞比事 "就是分析与综合的理解方法.而主张以书法义例解经的学者,或认为"属辞比事"是一种 探明事实以求大义的方法,或认为是一种阐明<春秋>书法的方法.在书法与史法之间采取 调和态度的学者认为,"属辞比事"首在阐明<春秋>书法,但并不专就文字上立褒贬,而是在此基础上推考事迹,明嫌疑是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