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丧葬反映了社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作为几千年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其丧葬习俗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等级更加森严;二、带有民族特色;三、具有时代特点。民俗反映着民意,丧俗关涉着时政。清代丧葬习俗特点的变化,一方面说明清朝统治逐渐走向衰落、灭亡;另一方面它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相似文献   

2.
南长滩村地处宁夏、甘肃两省交界,当地汉族的丧葬习俗是西北农村汉族丧葬习俗的一个缩影。观察发现,南滩村汉族丧葬仪式中蕴含着浓厚的灵魂观。伴随着当地社会的发展变迁,传统的丧葬习俗和留存于人们意识形态的灵魂观也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中鲜为人知的有关材料,结合其他文献和考古资料,对西夏的丧葬习俗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西夏丧葬习俗一方面明显受汉族丧葬礼俗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西夏游牧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情况。  相似文献   

4.
辽、宋、西夏、金时期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张邦炜死亡乃是人生之大变故,各民族为安置死者都形成了一套虽非一成不变,然而毕竟相对稳定的丧葬习俗。本文拟对辽、宋、西夏、金时期各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作一概述,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一时期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状况、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5.
西安理工大学壁画墓是西安地区发现的第三座西汉壁画墓,壁画保存较好,内容丰富,不仅有西汉常见的镇墓辟邪、羽化升仙,还出现了东汉流行的反映墓主人现实生活的狩猎、乐舞等内容。画面线条纤细,人物眉清目秀,完全不同于汉代“粗犷朴拙”的绘画风格,为研究西汉时期京畿长安地区的社会生活、丧葬习俗及中国绘画发展史提供了最真实、鲜活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证方法介绍了甘洛县尔苏藏族丧葬习俗,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了尔苏藏族丧葬礼俗体现的家族凝聚力和亲朋好友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丧葬习俗在尊重生命、孝顺长辈、厘清姻亲关系方面有积极作用;是强化协调人际关系、调试和增进亲朋好友和村寨地邻情感的重要机会,具有团结群体整合社会的功能.丧葬仪式一方面为死者的人生画上句号,对死者具有终结意义.另一方面,丧葬仪式对生者具有深刻的抚慰意义,仪式要安抚生者的心理情绪,要重新整合亲属之间的关系,增强生者延续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陕北民俗丰富多彩,包括民间艺术、人生礼仪、年节风俗、社会礼俗、民风习俗、民间谚语等,丧葬礼仪是人生礼仪中的一种。丧俗,就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陕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8.
佛教的发展在唐代达到鼎盛,并对当时的丧葬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是以“地狱观”为代表的新的死亡观念的盛行,二是出现了一系列与佛教密切相关的丧葬礼仪。由此可见,佛教不仅改变了唐代的丧葬观念和丧葬习俗,甚至有些因素融合到传统丧葬习俗之中,从而成为传统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原始社会屈肢葬是氏族内部的丧葬习俗之一,它和贫富分化、社会地位高低无关。  相似文献   

10.
满族丧葬习俗最为复杂,它把人生各种生活习俗与信仰习俗,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它一方面表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依恋及对其一生事业、贡献、影响的评价,另一方面也是生者对死者进入信仰中的另一世界生活的安排。本文试对满族的丧葬习俗,从其先世肃慎、挹娄时代起,经勿吉、靺鞨、女真直至清代满洲数千年间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一考察,溯其源而析其流,揭示其各个发展阶段中的特点、成因及其变迁过程。一、挹娄、勿吉、靺鞨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11.
在出土的山东汉画像石中,有几块极为罕见的送殡图和祭祀图,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汉代丧葬风俗,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详和粗糙,是我们研究这一时期齐鲁葬俗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2.
北魏丧葬制度系承袭汉魏、西晋并融合东晋、南朝之制而来 ,但也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北魏丧葬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与北魏社会的汉化过程大体同步 ,不仅对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的丧葬制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而且对隋唐的丧葬制度及其演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些特点。儒家的三年之丧在社会上并不流行。对鬼神的迷信和孝观念的盛行使两汉兴起了厚葬之风。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出现了封建的家族墓地。对祖先的祭祀在民间盛行 ,并出现了祭祀的场所———祠堂。  相似文献   

14.
有辽一代,每有高官显贵去世,辽朝的皇帝们大都要派遣临时使职官前往,处理丧葬诸事。诸如"总襄事"襄理丧事,护灵官礼送灵榇,敕祭使祭奠赙赗,"治攒厝"护棺督殡,"督营造"监凿茔穴,发引使执绋引柩,敕葬使主持葬仪,传旨官宣诏追封,等等。这表明,辽朝建国后,特别是到辽代中后期的圣、兴、道及天祚四朝,以儒家礼仪文化为重要构件的汉文化,已为包括最高统治者——皇帝在内的辽朝各阶层人士所接受。  相似文献   

15.
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反映了汉代的礼俗、节俗、宴饮陈俊习俗、丧葬习俗、辟邪风俗、祈雨风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汉代民俗。  相似文献   

16.
儒家经学思想倡导“仁”政和“德”政,极力推崇孝亲的行为。儒学思想体系在汉代社会居于统治地位,汉代“以孝治天下”,统治阶级也极为推崇孝的思想和行为,“举孝廉”制度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这导致了汉代社会厚葬之风的盛行。厚葬之风也导致了汉代画像石的繁荣,汉画像石是汉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厚葬之风是汉代画像石艺术兴起的原因,而厚藏之风的思想根源则来源于儒家经学思想,因此,对于探询画像石艺术产生的最终的思想根源来说,儒家经学思想不能不说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汉族丧歌和巴人土家丧歌的起源、演化和发展都受到原始宗教、民间信仰和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汉族丧歌在西汉时由于官方的介入,纳入了仪礼的范畴,因而进入上层社会,由于大量的文人参与,致使产生了很大变化;巴人土家族由于长期信仰民间巫术、白虎崇拜习俗而使土家丧歌变化较慢,相对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8.
西汉前期和东汉前期的世风表现出很多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对二者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汉朝社会的认识。从分析两汉的社会背景入手,分四个方面对比了两汉前期的社会风尚,即出身观念、奢侈、守礼、区域性特征,由此得出两汉世风差异的原因在于统治社会的思想不尽相同以及作用差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汉代画像是埋入地下的一种特殊的画作,是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的产物。这种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从图像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服务于墓主人,与丧葬礼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幽冥世界的关怀与想象,始终是汉代画像着意表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这个主题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譬如由体现孝道思想而产生的"事死如事生"观念,在汉代画像里便有生动而深刻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该丧礼文献乃系传统村落文化田野考察所得,是相对于我国古代官方"国礼"文献而言的"村礼""族礼""家礼"新见文献。因而,《文公家礼·丧礼》一方面其体现了官方大传统下的儒家正统丧礼的观念,另一方面因受历史、地域以及包括佛道在内的其他文化体系的影响而自成特色,是研究清代湖南地区社会风情、地方历史文化尤其是民间丧礼的重要新见史料,颇具文献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