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说,今年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局势很严峻。已有预测数字称,2007年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500万人以上。按照去年约30%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比例推算,今年如果仍有类似比例的“待业率”——那就是,会有150多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150多万受过大学教育的“社会闲散人员”,也会连累那些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中国青年报》有一篇报道引述新疆  相似文献   

2.
大学毕业生“佛系”就业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物质生活提高的前提下,在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在解决自我同一性的危机过程中,大学毕业生面对压力竞争显现的“内卷化”的自我保护。大学毕业生“佛系”就业看似“云淡风轻”,实则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就业相差甚远,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维度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3.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从中学直接考入大学深造的青年大学生,近年来已陆续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对于被分配到企、事业单位的青年大学毕业生,每个人都将经历一段职业适应期。所谓青年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是指青年大学毕业生面对着“从学校转到工作单位,从书本转到实践,从单一人群转到多一人群”这样“三个转变”,为自己的职业工作建立必要的心理准备,熟悉环境、业务和人际关系,最终能够称职胜任地独挡一面所需要的时间。我们认  相似文献   

4.
薛涌 《中外书摘》2006,(10):68-71
如今中国赶上个大学扩张的时代。扩招不说,中专升学院,学院变大学,大学城拔地而起,一个大阶梯教室就可以容纳几百名学生。同时,教育质量下降,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最近竟有大学毕业生的市场“价码”和民工接近的报道。我在2005年初出版的《谁的大学》一书中,要求把北大这样的大学分成几个小大学,并提出大学不能“大”的理念,至今如同对牛弹琴。  相似文献   

5.
经历是财富     
黄昕 《职业》2003,(8):1
日前朋友来访,问起最近忙什么,朋友说在忙着给孩子找工作单位。我记得朋友的孩子还是大三,“还有一年呢,忙什么呀。”朋友曰:如今就业形势紧张,早点动手,好歹找一个工作先干着,至少可以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否则,等到毕业时还不能落实,就会在履历表上留下空白,就业就会越来越困难了。 确实,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前些时候报道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是50%,最近有关部门采取了诸如网上招聘大会等许多措施,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估计形势应当略有好转,但也高不到哪里去。明年的就业形势不可能有根本性的好转,及早动手解决就业问题实为上策。 当前,全国就业形势严峻,对各类学校的毕业生,国家早就取消了实行分配的政策。但是,毕竟在我们国家,大学毕业生作为我们社会的高知识群体,仍然属于“稀缺”的资源,全  相似文献   

6.
2001年,来自安徽、黑龙江等8个省的35名贫困女高中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学。然而因为家境贫困.支付不起学费,大学的 校门对她们无情地关闭了。就在她们绝望、无助、前途渺茫的时候,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的春蕾计划和北京培黎大学给她们带来 了机会,圆了她们的大学梦。这里是王小薇,北京培黎大学“春蕾大专班”的毕业生写给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7.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招聘方的“有工作经验”这一条。足以使他们与自己向往的工作“无缘牵手”。身高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乙肝歧视。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已经让无数大学生就业无门,现在又来个“经验歧视”,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8.
张建宏 《职业时空》2005,(22):62-63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中,最突出的实际上是高职大学 生的就业问题。在社会上存在 “用人高消费”的情况下,高职大 学生就业竞争力本来就不如本科 生、研究生,就业率甚至还不如 中职生。在如今的高校毕业生 中,高职大学生将占到一半的比 重,如果就业率上不去,就会成 为制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局性 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职大 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9.
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普遍面临就业压力。众多毕业生及其家庭对此已深有感触,一些专家学者也为之忧虑。但时至今日,仍有人在坚持扩招,并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出一整套看法。其论点可大体归纳为:一、“大学生待业事属平常”。持此论者认为,我国扩招前就有大学毕业生待业现象,发达国家也不乏待业者,因此,现在有大学生待业也不足为怪。对这一问题,我们  相似文献   

10.
如今,不管是在招聘现场还是招聘广告上,招聘单位大多会有这样的要求:“有从事某某工作经验两年(或三年)以上”、“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等,这往往使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连简历都投不进去,更别说面试了。这一残酷的现实迫使在校大学生  相似文献   

11.
青年失业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成为中国政府日益重视的现实课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多重因素。经济增长方式不协调和高校教育模式的计划性与就业的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成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由于就业困难。一些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和大学毕业生沦为边缘群体事件频发。2012年,第一批“90后”大学生步入就业市场,未来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是“90后”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发展问题也就是“90后”的发展问题。因此,要研究“90后”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建立与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法律保障体系、就业社会政策和创业教育制度等相关政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职业》2010,(4):71-71
“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纠纷作为热点问题,正引起会关注并带给人以思考。据悉,大学生就业纠纷作为热点问题,正引起社会关注并带给人以思考。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已是最后一年,自主择业势在必行。就在新旧就业体制接轨之际,这些天之骄子与用人单位及学校之间的就业纠纷“剪不断,理还乱”,屡屡发生,沸沸扬扬,成为牵涉于家万户的热门话题。学府,岂能是“宰场”乱收费一直被社会各界视为“过街老鼠”,曾几何时,“乱收费”愈演愈烈,毕业生苦不“敢”言。奉莘学子,你能过几过“收费”关?全国首家大学毕业生状告学校乱收费的律师代理…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全国几百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明确提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在这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清形势.树立“就业立校”的责任意识。文中希望能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2008,(8):11-11
“个体、民营企业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一项“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我国个体、民营企业雇用2007届本科毕业生73.3万人,占当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6.2%;而在国有企业、中外合资或境外独资企业、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非政府的非营利组织的就业比例,分别为26.4%、23.5%、12.3%、1.6%。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及其提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学林 《职业时空》2005,(14):18-2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学生就业中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找个理想的工作更难,有的根本就找不到工作,名牌高校的毕业生找个自己满意的工作也不是很容易。二是在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许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却得不  相似文献   

17.
艳艳 《现代交际》2003,(5):18-19
一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常常发牢骚,抱怨自己工作环境不好。有的毕业生到一个工作岗位没多久就跳槽,有的甚至一年之内跳几次槽,到哪个单位都感到不顺心。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他们将职业满足感和好工作联系在一起。可是,是否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尤为重要的是你能将一份工作做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继忠 《职业时空》2008,4(7):52-5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将愈来愈激烈,据成都商报报道:到2010年,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近1000万,而就业容量只有800万,那就意味着将有2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城镇新增劳动力以及下岗工人再就业,农民工返城,大学生就业的“三峰叠加”,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增大,造成总体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19.
尹慧君 《职业时空》2005,(13):35-35
近两年来“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怀揣高等学历的大学毕业生由于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缺乏工作经验,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危机。与此相对应,大学生“回炉”上技校人数日渐增多。毕业即失业:职业技能是瓶颈。正是“职业技能”这个瓶颈阻碍了大学生本应顺理成章的就业。这也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学历不能与能力划等号,学历代表的未必是真才实学,一纸文凭走遍天下的历史将宣告结束。正如一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全面竞争的时代,而人才资源的竞争将是国际竞争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学生质量决定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关心、关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对青年一代成长发展的亲切关怀。2006年9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此次问卷调查显示,有24.14%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在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也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而是时事所趋、社会共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