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关于落后的历史沉思─—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邹宇雷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历史,加速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进程,改变了远东及世界的政治格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史学会于一九八二年八月十四日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三十七周年。出席座谈会的史学界人士,愤怒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云南制造的血腥灾难,强烈谴责日本文部省篡改侵华历史。 云南省史学会会长、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国瑜主持会议并首先发言。他说,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们今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三十七周年,要记住惨痛的过去,抗议日本文部省篡改侵华历史的拙劣行径,提醒人们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方国瑜教授说,历史不容篡改,墨迹永远涂改不了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中日两国人民有着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但是在1894年之后的半个世纪中,日本军国主义者两次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日本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祸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把广大日本人民同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区分开来,努力发展同日本人民的友好关系,争取早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广大日本人民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也为此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经过中日双方长期的努力,1972年9月中日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终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20多年来,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有了很大发展.这是1972年以来两国关系的主流,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两国关系中还存在着某些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其中涉及如何正确对待过去那段不幸历史的有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在中华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本文谨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重大作用进行论述,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一)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以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妄图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促成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  相似文献   

5.
战后以来,日本政府和社会对多年的侵华历史并未作出深刻的反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日 本军国主义的清算不彻底。日本的“皇国史观”和军国主义教育根深蒂固“大国主义”意识作崇;日本国内右 翼势力猖獗等。承认过去的侵华历史,结束两国间的战争状态,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前提.日本侵华史观上的误 区,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健度发展.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15日出版。由中共大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反映大庆地区抗日斗争和日本侵略者暴行的史料汇编《抗战烽火照千秋》(1931.9.18-1945.8.15),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是一个很好的纪念。日本帝国主义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到1945年的“八一五”期间,在中国土地上进行了长期的、罪孽深重的侵略战争。在这次日本侵华战争中,黑龙江省是遭受日寇涂炭最为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人们在揭露、声讨日本在侵华战争中违背国际公约大肆使用化学武器屠杀中国军民的罪行的同时,更加关注日本战败时遗留在中国土地上的毒气武器,因为它们在不断地威胁  相似文献   

8.
中日关系由“靖国神社问题“造成的政治僵局经“破冰“、“融冰“以后,日本在各问题领域全方位向中国施加压力,给中国对日外交造成了困难的形势。从学术研究的意义上检讨,中国对日外交的危机实际上是由于中国日本论的意义和知识系统发生了危机。只有认识得到中日关系的基本结构,只有自主实证的日本学知识、主体性健全的国际政治思想和以这种知识、思想为支撑的理性外交政策,才可能为化解中国对日外交的危机提供乐观前景。  相似文献   

9.
日本侵华思想客现存在于日本向军事帝国主义转变时期及其之后的历史进程中。日本侵华思想理论的存在形态多种多样,相互之间具有明显的历史联系。它起始于幕府末期的对外扩张,形成于甲午战争以来的侵华活动,成熟于九一八事变后的大规模入侵。日本的侵华思想在侵华行动中得到体现和落实,实际的侵华行动又不断激发、孕育出新的侵华思想。日本侵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社会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与中国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日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中日经济力量的悬殊,是日本敢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基本条件。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破坏,野蛮掠夺,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大大地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开展了对敌经济斗争。国民政府通过建立大后方基地、采取有利农业发展的措施、实行经济统制政策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开展对日物资禁运、破坏敌伪掠夺计划、发展生产、货币斗争、贸易斗争等措施,打破了敌人“以战养战”政策,增强了抗战的经济力量,为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日军侵占海南岛后,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农业学校、师范学校的比较完整的日语教育体系。由于起步晚,持续时间短等原因,海南日语教育尚未达到规范化程度,各校间的教育情况差别较大,具有较强的随意性。然而无论在哪一级学校,日语教育都处于绝对核心地位。日语教育的目的在于摧毁岛民的反抗力,抹杀岛民的民族性,为永久占领海南岛奠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日本宗教是从日俄战争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传播的,此后近50年间,日本宗教在中国东北地区协助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上军事上的侵略扩张,极力配合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殖民地的“皇民化政策”,开展“海外开教”活动,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随着日本军事侵略而传来的日本宗教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类派别,由于带有明确的侵略目的,强迫中国民众改变传统观念信仰,使中国人民的宗教感情受到极大的伤害,因而,无法真正融合于中国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日本战败,日本宗教也在东北地区荡然无存。了解东北沦陷时期的日本宗教,探讨当时的社会网络和鲜为人知的历史轨迹,以及日伪政权的宗教政策与宗教行为,有助于我国对东北殖民地文化的这段历史的了解,并且能够进一步揭示日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警示后人。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顾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反对连续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严重地干扰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甚至导致两国国民情感的严重对抗。本文以靖国神社参拜问题为切入点,从催化中日民间对立情绪、强化中日“经热政冷”局面和加深中国对日本“入常”的疑虑三个方面,阐述靖国神社参拜问题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的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这次伟大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广大海外华侨的热心援助。海外华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全力投入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他们以宣传抗日救亡、组织救亡团体、捐款捐物、寄回侨汇、回国投资、购买公债、抵制日货、回国参军参战、维护国共合作、争取国际援助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支援了祖国的抗战,为祖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2010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给中日关系走向蒙上了神秘“面纱”,媒体此时发挥了微妙作用。从2010年开年至“撞船”事发前后《朝日新闻》的涉华报道可以发现,日本政府是国际传播的强势主体,报道的题材选择和倾向性选择受两国关系中的利益和文化主导,同时也受传播规律的引导,这种传播还能反作用于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16.
《融合与共生——东亚视域中的日本哲学》一书提出要把日本哲学思想研究置于“东亚视域”乃至“全球视域”加以研究的新视角,从这一新的视角入手,该书对近代日本哲学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论析,提出“融合与共生”是日本哲学的基本特征。该书进而从日本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视域论证此特征,提出构建和谐东亚、和谐世界的哲学基础是东方哲学家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军队同日军在长沙先后进行了四次会战,特别是从1941年12月23日到1942年1月16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日方称第二次长沙会战),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极高赞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这场战役的胜利着实来之不易,分析这场战役的胜利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第九战区正确的作战方针、将士的浴血奋战和群众的大力支持这三个方面就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日苏三国关系随即也发生了变化。日本一方面对苏联采取谨慎政策,避免苏联"干涉"侵华,另一方面却打出反苏反共的旗号,以换取西方国家的绥靖主义政策,进一步发展为对苏采取以攻为守的强硬政策。苏联则一方面对日本侵华战争采取"不干涉",避免引火烧身,另一方面却控制及占领中国边疆地区扩大自己的防线,加强本国边防实力,进一步发展公开援华以牵制日本力量。可以看出30年代日苏关系矛盾焦点在中国,日本要独占中国防止苏联插手,而苏联要控制中国防止成为日本进攻的基地。当然中国也要利用日苏矛盾维护本国独立及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19.
张皓 《晋阳学刊》2014,(4):37-51
南口会战在华北抗日正面战场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会战展开前,蒋介石以第13军、第17军、第68军构成三位一体和实行察绥一体的防御体系,迫使日军进行南口会战。会战展开后,蒋介石指示和鼓励汤恩伯固守南口,指示傅作义和刘汝明配合攻取张北;前项部署较为成功,后项计划未能实施。日军正面攻击南口未得逞后,乃从察北插入攻击张家口,截断平绥线。蒋介石乃实施三步计划,先是鼓励固守南口,接着指示反攻,继之部署撤退。蒋介石部署南口会战的战略意图是以空间换时间,以平绥线的作战牵制日军速沿平汉线、津浦线南下。尽管蒋介石未能调集充足的兵力,也未能解决指挥系统混乱、嫡系部队与杂牌部队之间矛盾等一系列问题,但是通过南口会战,华北抗日正面战场形成。  相似文献   

20.
日本人在交流中往往采用比较委婉的表现形式,尽量避免直线式而选择螺旋式交流方式, 因而,言外之意对日本人来说极为重要。语言的交流离不开特定的语境,日本人的话语交流对语境的依赖更为强烈。广义的语境还涉及文化的关联。可以说,日本人表达上的某些特色是其心灵深处“娇宠心理”的体现。注重言外之意说明日本人对听话一方有强烈的依赖,期望对方的体察和关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