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据考古资料分析 ,江西的居民历史十分悠久。客赣方言的原始形式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汉代为古客赣语时期 ,它属于扬雄《方言》所说的“南楚方言”。南朝时的江西话被称为“语” ,既有别于当时的“正音”或“通语” ,也不同于两湖的“伧语”。唐代的赣方言已与今天相近 ,并于唐末五代开始 ,随移民向湘东、鄂东南、皖南、闽西北扩散。客家话应与赣方言同源。明末清初随移民从赣、闽、粤之交扩散到湘、桂、川、浙及港台诸省与地区  相似文献   

2.
移民问题是当今欧洲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但对它的既有研究往往只是在国别的或欧盟的层面上展开,而缺乏国际政治的视角,因此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而另一方面,以往的国际政治研究中也几乎没有将移民问题作为主题。但事实上,国际移民问题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国际政治主题。本文从国际政治的视角来看待欧洲移民问题,既是要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明确的国际政治视角,促进对它的更全面理解,也是为国际政治研究“找回”移民或欧洲移民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主题。本文论述了欧洲历史上的向外移民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塑造性影响,二战后欧洲移民问题的演进以及现状,并从国际政治视角对战后以来的欧洲移民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3.
战后美国人口流动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人口流动的地域结构方面,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国家取代欧洲和非洲国家成为重要的移民流出地,南部、西部取代东北部、中西部成为主要的人口流入地;美国移民政策的重心由面向合法移民转为面向非法移民;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由“城市老板”管理转为政府主导下的松散管理。美国政府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适应工业化进程的需要,调整人口流动政策及管理方式,对于我国调整、制定新的流动人口政策及管理方式,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 ,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争。最终 ,俄国以中国的利益为代价 ,暂时满足了日本的扩张野心 ,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的一切权益 ,未经中国政府同意 ,私下转让给日本。战后 ,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 )。满铁在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 ,并在其“附属地”内推行“除队兵”移民侵略计划 ,以期达到壮大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实力 ,抵御俄国的战略目的。但事与愿违 ,由于满铁决策者们的盲目求成 ,移民者的经营不善和厌恶农耕 ,使得满铁“附属地”的“除队兵”移民仅仅推行了 4年时间就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时期垦荒政策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垦荒政策实施的原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边疆形势十分严峻。一些国家纷纷向我国边疆大规模移民,以图强占中国领土。在东北,俄侨、日侨人数迅速增加,造成一些地区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在内外蒙古,俄国移民也蜂拥而至。针对这种严重的边疆形...  相似文献   

6.
战后非殖民化运动导致印度尼西亚和苏里南大量人口移居荷兰;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初,荷兰从地中海沿岸国家输入大量劳工,随后劳工移民带来大量家庭移民;80年代中期以后,难民以及寻求庇护者纷纷进入荷兰,成为荷兰移民的重要部分。随着类型多样、来源广泛的移民不断进入,荷兰的人口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大量外来移民的存在,尤其大量穆斯林人口的存在,成为荷兰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的移民,是对我国侵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政府把它做为国策分成“试验移民期”、“正式移民期”、“太平洋战争期”三个时期进行.本文叙述的“武装移民”就是一九三二——一九三六年“试验移民期”的移民,也叫“特别移民”或“屯垦大队”①等,是“正式移民期”大规模移民入侵的序幕,并为大规模移民入侵创造条件提供经验②,因此日本政府和关东军都非常重视这一期的移民,曾派几个亲王到入侵地巡视,又给有关人员颁发奖金和叙勋③.  相似文献   

8.
在长江三峡地区以东的两湖和以西的成都平原都发现有成群的史前时代的古城,这些古城皆见有用泥土垒筑的“城垣”,而在三峡地区不见有像两湖及成都平原史前时代那样的“城垣”,当时三峡地区的人们多是用一些竹木植物编扎成的“木栅栏”及自然石块垒筑的“石围墙”来用于防御。这些防御设施遗迹的发现,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的移民侵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民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大陆侵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东北移民侵略的巨大狂潮是从“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日本移民入侵分为武装移民时期、“国策移民”时期。两个时期的移民特点表现为军事性、强制性和掠夺性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伴随着移民政策从初期的“武装移民”转向“二十年百万户移民”,分村移民逐渐成为日本“满洲移民”的重要形态。山形县庄内地区的两市三郡作为一个区域而实施的移民计划,相对来讲规模极其庞大,被称为庄内型分村移民。从大和村的移民输送情况来看,庄内型分村移民为顺应国策,解决农业危机,制定的移民计划规模大,数量多,但从实施结果来看并未完成。  相似文献   

11.
1926-1927年,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推进,两湖地区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妇女运动.这场运动时于当时两湖地区社会震动极大.然而,研究者们习惯从中共与国民党的政策与路线等问题来考量这场运动,从而忽视了探析运动组织者所属的社会群体.本文旨在从社会群体视角出发,对她们的社会动员重新审视.当时的妇运组织者是以知识女青年为主体的女性革命者.与男性革命者相比,她们缺少社会群体的有力支持,所以更多地依赖政党的权威.当这种上层权威丧失时,她们将面临社会的更大排斥.  相似文献   

12.
不少研究试图用江南"资本主义萌芽"带动湖南米粮生产及垸田围垦的视角,来理解从"苏湖熟"到"湖广熟"的过程。但垸田开发本质上是土地经营的问题,很难被简单归结为长途贸易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成为可能,需要的不仅是雇佣关系与贸易,而是带有资本性的制度。传统中国,能体现这种制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在祖先或神明名义下的控产机制。关于宗族控产机制、礼制推行与公私观念等领域的探讨对湖南的区域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代民国时期,"招夫养夫"这一独特婚俗在全国有7省21县的流行范围,其中以陕鄂交界的秦巴山区最为普遍."招夫养夫"婚俗区在地理分布上与移民区相重叠,证明移民运动是导致婚姻突变的重要因素.移民引起文化情景多元化和传统道德约束松弛,使得这种倒退了的婚姻形式能够为社会所容忍.移民造成的男女比例失调、移民山区易于发生的地方病及移民山区的闭塞环境,客观上又为其提供了土壤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杜甫流寓两湖时期创作的诗歌,有独特的内容。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暮年在两湖地区的漂泊生活和情感,两湖地区的地理和风景,以及乱后朝政和此地区民生凋敝的情况,构成其两湖诗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悬棺葬是我国古代一种奇异的葬俗,研究者普遍认为它是古濮越文化的反映。湘西人认同悬棺葬是受楚文化的影响。悬棺葬既是楚文化中灵魂回归意识的表述,又是他们凤鸟崇拜这一“集体表象”的展演。湘西悬棺葬是楚文化在湘西地区传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巴蜀休闲好赌风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蜀好游嗜赌,自古风尚相沿。早在《隋书》就记载蜀中士人悠闲聚会喜欢意钱等博戏。清代"湖广填四川"后,大量南北移民入四川,各种博戏入巴蜀,赌戏更是南北兼融。在巴蜀地区来看,清代赌风最盛,当为成都平原一带。古今巴蜀地区赌风尤盛,但经济意义上豪赌大博并不明显,民间博戏的休闲娱乐功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镇压太平天国 ,胡林翼认为必须整顿地方吏治 ,他主要在湖北 ,以及在湘军军行之处 ,按照较为严格的标准 ,采取了多种措施 ,使湖北成为湘军最终战胜太平天国的重要政治堡垒  相似文献   

18.
试论清代两湖地区书院的刻书业及其兴盛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书院刻印的图书,在版本学上称为"书院本"。其版本价值较高,历来倍受文士学者重视。清代两湖地区的书院兴盛且日益官学化,书院刻书业比较发达,留下大量作品。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奢侈之风兴盛,朝廷采办大量木材用于薪炭、造船、建筑以及家具。木材采办主要分布于四川、湖广、浙江等地,采伐后经过陆运、水运两种形式将木材从产地运送到京城,并储存在木厂之中。由于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在运输和贮藏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浪费。重点研究木材运输、贮藏过程及其特点,认为这一时期朝廷的采木超出了生态和社会的承受能力,不利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与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杜甫流寓两湖时期创作的诗歌,有独特的内容。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暮年在两湖地区的漂泊生活和情感,两湖地区的地理和风景,以及乱后朝政和此地区民生凋敝的情况,构成其两湖诗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