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
西南联大抗战文学是西南联大文学的一部分。由于西南联大与抗日战争相始终,西南联大文学往往投射着抗日战争的影子,因此,研究西南联大抗战文学不能局限于“抗战”内容,而应顾及西南联大的全部文学。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把西南联大直接描写抗战和投射着战争影子的作品都称为西南联大抗战文学。西南联大抗战文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表现为关注战争中的人,揭示人与战争的关系,描写人性在战争中的状况、地位和作用,从而形成了这样三种内容:一、描写战争中人的生存状况;二、寻求救国的力量——人性;三、揭露军队中的人性状况。笔力所至,战争对于中国人生存的影响,对于人性的摧残和扭曲被深刻地描绘了出来。这与通常叙写战争过程,鼓舞战斗情绪,歌颂胜利功绩,宣扬英雄主义的抗战文学不同,呈现出抗战文学的别一种风姿。这种风姿的形成与西南联大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平等自由意识和文化创造觉悟等精神特质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抚今追昔,思绪万端。抗战胜利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次反抗外敌入侵战争中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湔雪百年国耻,重获国家尊严,振奋民族精神,承前启后,意义十分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党我军的发展壮大,新中国的脱颖而生,乃至今日中国的振兴崛起,都直接或间接源于抗战胜利的伟大成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伟大的抗战胜利,不仅在中国历史,而且在世界历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抗战胜利来之不易。通常说法是八年抗战。这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起算的;实际上,这场抗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就已经开…  相似文献   

3.
在抗日战争的历史画卷已经翻过五十年的今天,每当我们回忆起在那惊心动魄的民族战争中,无数英雄血洒疆场的可歌可泣事迹、回忆起各阶层民众中那些曾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而牺牲自己利益和性命的人们,都不能不深深地体会到一点,这就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八年的时间,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战争的胜利。这一胜利不仅改写了中华民族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屡被列强欺侮的历史,而且取得战争胜利时间之短、所战胜对手之强,在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中也是少有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八年抗战的胜利证实了国共两党的再度合作,是争取民族战争胜利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浴血岁月     
《新少年》2005,(Z2)
当我们古老的民族走到近代时,每一次听到惊心动魄的枪炮声,都预示着新的战争爆发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侵略者像猛兽一样,扑到我们身上,撕去我们的皮肉,吸掉我们的鲜血,国土丧失,同胞死亡。《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每一个条约的签署,都意味着强敌把新的不平等强加给了我们,都意味着中国的主权在丧失。我们抗争过,可每一次抗争,中国人都倒在血泊中。中国成了一片浸泡在血泪中的国土。但是,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战争史上,我们有理由为抗日战争大书特书。这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当凶恶的日本侵略者,高举起滴血的战刀,欲斩断那古老的长城和悠远的牧歌之时,昏睡中的中国人觉醒了。我们付出了3100余万人死亡的代价,与最凶残的敌人进行了关乎民族存亡的浴血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特意编写了几组抗战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历史,了解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5.
对于民族记忆而言,战时中国文学留摄下的心灵体验、生命体悟,包含了一个民族对于自身遭受到的侵略战争的全部回答。无论是战争初期"放逐"、漂泊中"远行者"等形象的塑造,还是战争相持阶段的"怀旧",都表明作家们的感悟超越着战事,而寄寓着对民族长远建设、根本命运的思考。而战时中国文学暴露讽刺的多元形态、哲思的不同取向,也都表明作家的战争人生体悟从民族战争本位向战争本位的转化,呈现出超越具体战争对峙,求索于人类自救和民族自立的内在层面。正是这些战争人生的心灵体验,构成了战时中国文学的博大、独异。  相似文献   

6.
考察抗战文学各种文体,其中出现了大量对民族苦难的写实与表达,而对于女性在战争中苦难与境遇的表现体现得最为真实与丰富。在抗战各类纪实书写中集中出现的女难民,既是战争所带来的民族苦难的具像化身,其实也被作家有意建构成一个反侵略战争文化的明确符号,成为表征战争与和平价值取向的有力砝码。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的军营文学,开启了中国现代军人形象的先声。从“旧军营”小说到新军人形象,战时军营文学的进程,不仅呈现出中国作家丰厚的战时民族、国家意识,而且“增加了文学反省民族性格的深度与厚度”,其中以军人形象来发现潜隐于战争后面的冷酷、荒谬、专制,更拓展了战时现实主义的深度。战争启蒙的题旨既延续也超越了五四思想启蒙。但让抗战文学来承担中国现代军人形象的启端,也留下了战争的集体话题多少淹灭了军人个性的缺憾。  相似文献   

8.
(一) 在中国的历史上,由于存在着统治民族和被统治民族,存在着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所以民族间发生战争是经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我们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研究,对每次战争都要弄清楚“这个战争具有什么样的阶级性,它是由什么引起的,它是由哪些阶级进行的,它是由什么样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经济  相似文献   

9.
丁玲的创作从一开始到抗战胜利这段时间里,都与她的半殖民体验密切相关,可以说,半殖民体验不仅贯穿了丁玲在现代时期的创作,也影响着其对文学、生活以及政治文化的认知。这种半殖民体验影响了她对“个人”与“群”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个人”“群”与抗战关系的认知。如果说左转之前,她的半殖民体验局限于殖民对个体出路的表达,那么,到了延安之后,她则将这种个体化的半殖民体验推向了整个抗战,试图将想象验之于现实,来解答中华民族在民族国家危亡的时刻应该如何处理“个人”与“群”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海外华侨华人投身国内抗战或在侨居地抗战不仅牵涉民族国家大义,也与他们具体的历史处境以及现实境遇有深刻的关联,抗日战争意味着族裔政治影响下的个人/族群选择。对海外华侨华人来说,抗日战争又是一场“他方”的战争。“他方”一方面指海外抗战在空间地理上与中国本土的疏离,另一方面也指海外华侨华人参战立场的特殊性。陈河以海外抗战小说发掘加拿大华裔士兵、马来亚华侨华人海外抗战秘史,重现海外华人的战争创伤,重建历史记忆。同时,突破中日二元视角,以及马华文学族裔历史书写的困境,为抗战文学增添华侨华人独特的战争体验和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到现在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抗日战争,是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战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着重大的影响。 但是,长期以来,国外的史学界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在撰写二战历史时只注意阐述欧洲及太平洋战场,对中国的抗战轻描谈写,甚至出现一种粗暴地歪曲和贬低的错误倾向。说什么“中国人没有能力防卫自己,只能弃城向内地撤退”。(1)中国抗战的胜利“是日本在太平洋上被美英打败,在远东被苏联打败的结果”。(2)在我们庆祝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50周年的时候,有必要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作出正确的评价了。  相似文献   

12.
从芦沟桥事变到武汉失守这一段时期内,国民党推行是一条抵抗日本侵略的片面抗战路线。这条路线的推行,可产生两个方面的后果:其一是招致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大溃退,给抗日事业带来勿须有的曲折,最后导致抗日战争趋向失败;另一方面,相当部分的国民党军队也曾奋起抗战,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并使其蒙受重大损失。对于这两种结果,建国以来我们主要是讨论研究了前一种。对于后一种结果,即武汉失守前国民党军队曾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本侵略军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也应予以肯定。这不仅可以廓清国民党反动派方面长期违背历史真实,在这个问题上臆造的种种伪说,同时可以使我们从总结民族战争的经验教训这点出发,认真而且令人信服地分析国民党主战派在抗日战争中的进步作用及局限性,使全民族同胞从另一个侧面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才是引导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唯一路线。本文希图把对两种结果的讨论充分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萧红的创作生涯内嵌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她的作品和抗战文学的关联是一种内在的关联,抗战对于萧红作品而言不是外在的偶然,而是内在的连续性的存在,是萧红作为一个作家一系列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中决定性因素,“抗战文学”既是萧红作品的主题,也是理解萧红作品的方法,可以藉此整体地理解萧红全部作品——从《弃儿》到《马伯乐》。  相似文献   

14.
文化视野中的抗战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对抗战文学进行考察、观照 ,可以发现抗战文学具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色调。进而从观念、思想、处事原则层面上分析 ,传统文化主要从“三气”、“缘”、“忍”、“土地崇拜”等方面影响了中国抗战文学。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最壮烈的民族解 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 战场。中国人民为夺取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 牲,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彪炳千古的历史贡献。 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 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60年前,我作为一名 抗战后期的小八路,也投身保家卫国的烽火岁月中。现 在回想起来,尽管战争的硝烟已熄灭了半个多世纪,但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抗战文学研究是一个成就与问题并存的领域.它从一开始便将自己的学术起点置放在对研究对象的"正名"当中,这里显然存在着对于学术活动的认识上的某种误区;如何发掘抗战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化启蒙、文化自省的相互关系,依然是一个值得展开的话题;同时,中国抗战文学也不是左/右、进步/反动、爱国/卖国的简单对立,而是中国作家在自身生存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之时复杂的精神选择的综合表现,作为研究者,可以从多方面发掘和阐释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孔见 《中华魂》2011,(11):59
这里所说的战争,是指被剥削阶级同剥削阶级、被压迫民族同侵略者之间的战争。在战争初期,都是剥削阶级比被剥削阶级、侵略者比被压迫民族,在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战争的进程通常是后者由弱变强,最终打败对手。远的不说,就以中国的解放战争为例。在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热切地希望实现和平、民主,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而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治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则要使战后的中国恢复到战前的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老路。  相似文献   

18.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胜利的喜悦。胜利来之不易,这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战斗的胜利。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核心力量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核心领导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放弃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时,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地高举起民族独立的大旗,领导全中国人民开展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在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战争妥协动摇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日的立场,坚持了抗战的主流。“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政府提出要全国人民“忍怒含愤,持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要求中国军队“绝对抱不抵抗主义”。蒋介石政府甚至以“攘外必先安内”的论调,置大敌当前于不顾,一意孤行热衷于内战。这样,开展民族战争、抗击日本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1931年9月20日和30日,中国共产党两次发表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震撼人心的事件。但抗战文艺在文学史上却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历史地位。这一矛盾说明什么呢?近年已有人著文对这文学现象作了解释,颇引人注目。我认为这个问题牵涉到对这场战争意义的认识和对抗战文艺的评价。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场战争的伟大意义,对抗战文艺作出正确评价,才能还历史本来为面目。毫无疑问,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不仅使德、意、日为首的妄图征服全世界的穷凶极恶的侵略势力遭到彻底覆灭,而且在战后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大批被奴役的民族、被统治的落后国家,挣脱了殖民主义的锁链,纷纷宣告解放、独立。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为世界近代史的伟大转折点。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的文学越来越受到研究界的重视,然而对于抗战时期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研究界缺乏细致地考察和明确地界定."抗战文学"及其"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大后方文学"、"沦陷区文学"等这些概念内涵外延不清,表述上有些混乱.这势必将影响抗战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入.从现代文学三十年整体来看,重庆和北京、上海一样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心,从重庆之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来看,也_一样可以命名一个文学派剔"渝派".笔者就是在考察并指出现存的抗战文学研究诸多概念的缺陷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概念,希望基于此能展开对抗战文学更进一步的研究并增深我们对于整个现代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