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肖朗 《北方论丛》2014,(2):118-122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科学的源头是古希腊哲学,现代科学这种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并不能认识事物本身;现代科学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技术,技术的本质是一种架构,在此人和物都变成了可以技术处理的东西。在古希腊技术本有艺术的含义,在艺术中还保留着一种非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海德格尔希望将这种他称为诗意的方式推到所有的人与物,从而回到物本身,人也能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  相似文献   

2.
对于文学艺术而言,现代传媒无疑会带来一场全新的革命,这场革命的深入性、广泛性和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现代传媒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必要条件";在网络上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接受者对艺术的鉴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二度创作";网络正在把艺术的虚构性推向极至.  相似文献   

3.
五十年代初,文学艺术界响起了《电影的锣鼓》,围绕票房价值问题,展开了学术争鸣。时隔不久,学术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开场锣鼓变成了终场锣鼓。由于“左”的干扰,票房价值被视为右的东西,到了“四人帮”横行的年代,又把它推向极端,定为黑论,写进《纪要》,进行围剿。现在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拨乱反正,为票房价值正名,推倒强加给它右的、黑的一切诬陷之词,加强“艺术经济学”的研究,让社会主义艺术的票房价值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4.
艺术是什么这个司芬克斯之谜,曾经困扰了人类几千年。自从历史唯物论诞生以后,这个谜底开始接近于揭破。但我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生活决定上层建筑的艺术属于意识形态观念范畴的命题,只是破译艺术之谜的一个指针而非谜底本身。几十年来不少人把两者混为一谈,于是艺术即意识形态的理论不但广泛流传开来,而且变成教条,极大地阻碍了艺术的生动活泼创造性发展,一批政治工具和政策图解式作品正是在其指导下酿成的。  相似文献   

5.
二难境地:流行音乐的商业化从音乐的创作来看,以往只服从内心情感和灵感的冲动,很少考虑商业价值而只求得艺术的承认。如今流行音乐的创作不仅是考虑音乐艺术本身,而且还必须考虑市场,考虑作品能否得到大众的承认而变成尽可能贵重的商品。于是在很多时候,商业动机代替了艺术的冲动,市场的需要代替了激情的需要,作品变成明码标价的商品,令以往那种“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超然物外的境界成为“过去的好时光”。音乐的创作变为音乐的生产,而那些形形色色的音乐工作室就是音乐制造的小作坊,那些大的唱片公司或音像公司就是音乐批量生…  相似文献   

6.
艺术的命运与现代媒介技术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类情感交流方式的艺术,不仅深受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和人们的心理欲求的影响,同时也与媒介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急剧的媒介技术更迭,使得艺术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当代电子媒介格格不入的艺术,其惯常的命运就是越来越处于边缘地位,或者是变成一种精致的符号,在张扬自己的高调雅致品格的同时,削弱了自己介入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市场语境下工具理性的审美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定家 《文史哲》2002,1(1):66-69
当代大众传播活动不断助长了技术力量向艺术生产的本体性渗透。由于当代艺术的生产对科学和技术的依赖,不知不觉间,传统的、手工艺性质的艺术生产活动和鉴赏型的艺术消费行为逐渐消失了;对艺术创造性的追求渐渐变成了对技术和工具革新的追求。在科技意识形态的不可拒绝的影响下,技术作为操纵艺术行为的幕后指挥,正在渐渐走向艺术舞台的中心。工具理性则以科技意识形态的形式正在消解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审美习惯,同时它也在积极建构一种全新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8.
艺术是一种话语,一种表达和建构性的活动.艺术活动完成了思想的外显,情感的抒发,促成一种形象化的转换.艺术中的这种形象转换具有视觉化特征,视觉化就是把原本看不到的东西或原本非视觉的东西变成视觉的对象.对艺术的话语分析,就是综合运用符号学、阐释学、接受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对艺术话语文本的意义结构和形成条件进行分析,探讨艺术话语的结构特征与其意义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艺术话语的意义表达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关系,从而回答艺术话语以何种方式发挥其效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克罗齐以来直觉在艺术中占据了崇高的地位,便于传达感性直观的特质,使色彩的艺术表现功能不断得到发掘。在当代艺术中,色彩在“解放”的口号下,以愈来愈强烈的形式刺激着人们的视觉,扩展着人类的思维空间。色彩变成了一种奇异的语言,直接书写着理性和性灵,在自由的表面下承载了更多的传达观念的职能。  相似文献   

10.
充足的资本投入给艺术家提供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充足的资本投入可以保证艺术作品的制作水准;充足的资本投入可以扶植艺术产业快速发展。艺术创作中资本的介入使艺术家失去了自觉、主动的创造动机,变成了资本占有者赚钱的工具;艺术创作以资本利益为唯一追求和唯一评判标准;艺术创作过度消费品牌;艺术创作过分依赖技术手段;艺术活动物质化。  相似文献   

11.
从建国以来古典文学的研究成果看来,艺术规律的总结,不能说没有成绩;可是距离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实在远远不够。这是为什么?回答很干脆:极“左”思潮害苦了我们。艺术规律的研究虽然说不上是一个禁区,但长期以来,它却成为思想性研究的附庸。谈了政治,谈了思想,谈了阶级性、人民性以后,好象不谈几句艺术特点不象话,于是就来它一个蜻蜓点水。于是就不妨作为陪衬谈一谈,不妨先扬后抑、欲抑故扬地谈一谈,片面强调作家思想对艺术的作用,却完全忽略了艺术规律有其客观性和传统性。结果就变成这么一个公  相似文献   

12.
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是要把握非同一的东西,艺术作品的真理内容就是这个非同一的东西。但是把握这个非同一的东西就如同康德的认识论要把握“自在之物”一样会陷入幻相之中。艺术的真理内容表现在这种幻相之中。艺术作品中的唯物论是以幻相的形式出现的。因此,艺术中的客体优先性与认识中的客体优先性是相反的,艺术中的客体优先性表现为摆脱客体的自由。如果艺术中的客体优先性表现为摆脱客体的自由,那么艺术中的客体优先性恰恰变成了观念论。这种观念论表现在艺术中的唯我论上。艺术中的唯我论是必然的,但也是社会确立起来的,艺术中的自律性其实也是它的社会性。因此,艺术中的唯我论也能够走向唯物论。阿多诺过分强调艺术的自律性,强调内在的超越性,这也显示了他的唯物论所体现出来的观念论向度。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艺术的美学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信息科技使网络艺术成为可能,同时也推动了其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新的美学精神的生成,具体表现为: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网络艺术反对严格的二元对立,将二者的对抗关系变成合谐的身份融合;在文本的存在问题上,文本的先在性被取消,文本随读者的交互阅读而产生;在文本间的关系上,数码复制使本源与复制品的关系变得模糊,从而实现文本间的拟像生存;在文本的功能期待上,网络艺术放弃了传统精英艺术载道、贯道的外在目的论,呈现嬉戏性与回归游戏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武海波 《理论界》2008,(9):129-130
西晋末年开始流行的玄言诗统治诗坛近百年,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把诗变成了“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文字,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而陶渊明的出现,将玄言诗真正拉回到诗的轨道上来。他用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去说明所要表达的哲理,具有当时其他诗人无法比拟的形象性,所以对玄言诗是一种改造,又是一种突破,这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锋艺术思潮,德波领导的字母主义国际和情境主义国际超越先锋艺术狭隘的艺术实践,让原先废除资产阶级艺术的波西米亚疯狂,直接变成改变日常生活的激进实践构序,这就要让生活重新赋型于革命的诗意。马克思的"改变世界"原则,现在需要在新的方法指引下面对资本主义现实中新的问题,即不再仅仅通过政治革命改变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而是要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变革微观化为对日常生活小事情异化中的革命。  相似文献   

16.
近代报刊出现以后 ,它就变成了小说的载体和传播媒体 ,传播者用现代传播手段传播小说 :发征文、做广告、登图画 (照片 )、设销售网络。传播媒体的变化使晚清小说与古代小说相比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无论是创作主体、读者群体还是题材选择、艺术结构都有了新的时代气息。现代传播媒体的出现在传播领域也造成了许多混乱 :夸大告白、抄袭剽窃、粗制滥造。因此晚清小说缺少精品 ,并且大多数长篇小说都是残缺不全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典艺术精神”是与“古典主义”意义相近的概念 ,指以经典作品为典范、强调审美理想的继承性和艺术价值的恒定性的艺术观念。古典艺术精神是一个民族文艺传统的精髓 ,对于理解传统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 ,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先秦到隋唐 ,文学观念由早期的教化观念逐渐演变为对文学典范和创作法则的注意 ,古典艺术精神开始形成。宋元时期是文学典范意识走向成熟的时期 ,最突出的标志就是把唐代文学作为学习的典范 ,从而形成了具体明确的文学审美典范和从审美精神的层次学习典范的意识 ,即从典范之“法”而“入神”的意识。到了明清时期诸家 ,文学经典逐渐从可以学习的典范变成了只可神悟而不可效法的神圣境界 ,创作与鉴赏拉开了距离 ,对文学经典的学习日渐变成个人化的体验 ,对古典艺术精神的认识也日渐走向更高的概括与抽象 ,经典作品由实际的创作范式变成意蕴精微的欣赏对象 ,意味着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古典艺术精神走到了发展成熟的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18.
夏敏  涂淑梅 《理论界》2013,(2):69-70
让市民免费参加艺术培训、观看文艺演出,让市民由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变成文化的主动创造者,是2010年沈阳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的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它是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培训平台,以艺术院团为演出主体,面向大众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艺术培训和共享体系。在实施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中,驻沈高校发挥了骨干作用。经过三年的实践,艺术惠民工程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推手,它既是保障百姓文化权益的民生工程,也是提升全民品位和素质的振兴工程。因此,如何更好的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将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长期、保质、保量地办好,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张冰 《学术研究》2015,(2):150-156
鲍德里亚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方面的思想值得关注。在他的理论构建中,存在着一个双螺旋结构。在消费逻辑的操控下,原本处于对立范畴的日常生活与艺术殊途同归,都被改变了性质,成为同质的东西。具体说来,日常生活物品被符码化,从而由真实走向幻象,成为超现实;艺术品被符码化,由一种幻象走向另一种幻象,即也变成了超现实。他的这种双螺旋结构理解,恰好对应了当下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解的两个维度: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在鲍德里亚的思想体系中,这种理解又是他对艺术的终结指向的核心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目的是要将一部作品变成译入语读者能欣赏的作品 ,尤其其中的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 ,其翻译过程是一个审美再现过程。要想译作能体现出原作的美 ,这与审美客体即原文的审美构成有关 ,同时更与审美主体即译者的审美感知力有关。译者的审美感知力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其自身的艺术天赋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