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现任总统比尔·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克林顿,今年51岁,她聪明漂亮,才智超群,在丈夫入主白宫后,一直未曾间断自己喜爱的教育和律师职业,同时还兼几家公司的董事。1991年克林顿全家总共25万美元的收入中,有19.5万是希拉里挣的,大大超过了当时任州长的丈夫。 60年代初,她还是14岁的中学生时,曾写信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要求当一名宇航员。当回信说“我们不收女孩子”时,她确实难过了好一阵子。20岁以后,当美国女子也和男子有同样机会登上太空时,她已被《全美法律杂志》评选为1988年和1991年全美最有影响的100名律师之一了。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总统和第一夫人,历来是美国人、特别是少男少女们崇拜的偶像。可最近,这一点却使他们在教育自己孩子时感到为难、甚至难堪。因为男孩们会问自己的爸爸:你也像总统先生一样吗?女孩们则问:莱温斯基和希拉里哪个才是我的榜样——父母们既不能鼓励自己的女儿像莱温斯基一样 相似文献
3.
4.
5.
6.
谭忠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9-23
郭店儒简《性自命出》篇的重"情"观,代表了早期原始儒家关于心性思想的一大特色即"道始于情"。通过将郭店儒简"情与文相对待为义"与孔子"文质彬彬"的对照式考察,可以揭示出《性自命出》篇的"情",实际上源自于孔子"尚质"的传统,是孔子"仁"学中侧重于人心内在真性情的流露。这样把握郭店儒简的"情",不仅对深入揭示儒家早期心性思想的起源,而且还对正确解读先秦儒家的诸多原始文献,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9.
10.
吴中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Z1)
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在一九八○年十一月出版以来,评论文章接连不断,至今已有六、七十篇之多,有些报纸还专门组织讨论,甚为热闹。总的看来,是肯定性的评论少,否定性的评论多,有的文章,还写得相当尖刻,说得非常严重,把它作为一种错误思潮的代表来批判。但读者却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争相传阅,颇为赞赏,并为作者鸣不平。这本书一再重印,发行量已近四十万册之多,香港还有翻版书,外国已有几种语种的译本。这种情况,恐怕不是以“哗众取宠”一语所能抹煞的。当然,“暂时能取悦观众,赢得一片掌声的表演,未必就是成功的艺术”,但五年多来,《人啊,人!》在国内外影响愈来愈大,喜爱它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刘国新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2):18-26
人自诞生以来就不是任何一种单一性的存在,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二者相互区别,具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二者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内在统一于现实的人当中,构成和谐人。和谐人是一个以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为主要要素的二重性系统,和谐人是作为过程的和谐与作为结果的和谐的统一体,它的生成对于人及其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薛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简要的论述了文学作品之所以打动读者的心,主要在于它充满了人、情、美。这种特性,在作家的笔下,欣赏者眼里已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美感,而上升为人类普遍意义上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5.
向宏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3):141-143
编辑工作要实现“以人为本”必需在二重维度上把握并落实:一是为人性,即作为文化传播的责任承担者,既要为信息受众提供与时俱进的精神食粮,也要为信息作者创造可持续发展空间;二是人为性,即本身作为文化性存在,既要合理处理各种信息,也要创造性地参与到人类文化精神缔构中去。 相似文献
16.
环境危机是由人的失范行为导致的。"个体主体"的过分张扬,"类主体"的缺位,是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人是环境危机的造成者。如果人类仍然沉醉在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中而不能自拔,那么人类将走向自我毁灭,因此,人又是环境危机的最终受害者。同时,人也是环境危机的最终解决者,人类只有在类哲学的引导下,转变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实现从个体本位转向类本位,实现从"无自然的唯人类中心主义"到"有自然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这才是解决环境危机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7.
18.
人作为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的统一体决定了人有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双重性。人的需要的无限开启,是由人之存在的精神性、自由性引起的,精神需要的无限发展可能将人引向一个可以遐想的美好未来,而物质需要的无限发展却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所以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合理地对待限制人的物质需要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9.
易小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5):114-119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即对于人之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类本质的强调,这其实是对于人的类同一性的强调和尊重。基于这样一种视角,人的活动就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劳动付出与劳动收入能够对等的理想的活动。但是,人既是类性的存在,又是群体性的、个体性的存在,因此,人的现实活动既有类的统一,又有群体性的、个体性的差异与分离,这种差异与分离常常使劳动付出与劳动收入难以对等化。于是,当人们从理想的类利益统一之角度来看待现实的有利益差异的人的劳动时,现实的劳动就被看作了异化的劳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