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家庭教育伦理是鲁迅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鲁迅认为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是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育驯良的“好孩子”而非具有独立人格与创造性的人;教育方法上由于“长者本位”思想的影响,使用虐杀而非指导的方法;教育内容上是陈腐或“教人诈”的。传统家教伦理不过是人对人的奴役,长者对幼者的奴役,因此鲁迅主张救救孩子,解放孩子。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商品经济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商品经济,儒家伦理渗透到商品交换活动中,形成了“以义取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商品交换原则,但其交换的主体是缺乏独立人格的主体。市场经济要求塑造伦理经济人,同时也必然塑造出非伦理经济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承认、允许伦理经济人的存在,又必须克服、杜绝非伦理经济人的滋生,同时还应该提倡超越伦理经济人的道德理想和情怀。市场经济中伦理经济人的伦理原则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理想都可以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找到文化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伦理中行之有效的规范,在传统技术发展中有重要影响。现代技术活动同样应强调“知行合一”,但贯彻这一规范有许多困难。单靠个人的“知行合一”并不能解决群体或组织的“知行合一”问题。过于狭隘的专业教育可能使某些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缺乏伦理责任意识,企业家的道德自律时常在利益冲击下难以坚持到底。为此,必须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完善的道德制约体系,逐步建立伦理监督的社会保障系统,在理工科教育中加强技术伦理教育,培育技术人员的技术良知,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中西两个重要文化传统的比较,着重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中“重德轻文”传统的内容、表现和影响。作者指出:中国古代文论重视文学的政治伦理功利价值,在客观上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又由于它把政治伦理实用功能推向极端,使文学论为封建政治和礼教的工具或传声筒,这又给古代文学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相似文献   

5.
书法品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是书法品评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书品即人品”,甚至把影响“书品”的某一因素夸大为决定“书品”的唯一根据,这显然受到传统封建伦理文化的影响;而有人在否定“书品即人品”的同时,也否定了“书如其人”的命题;也有人认为“书如其人”,然而又缺乏有力的论证和说明。实际上,“书如其人”的命题构成了“书”和“人”两极多元多向度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书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只是“书”与“人”关系系统中的一种关系,而决不是一个单向度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在书法品评中,“书品”与“人品”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书”和“人”关系的各种问题都能从这一关系系统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善事父母”是传统孝道伦理的核心,包含“能事”和“善事”两个方面。“能事”,即能够事奉,强调的是“事”的行为、事实、过程;“善事”,即善于事奉,强调“事”的智慧,内涵一定的方式、方法、技巧。千百年来,“善事父母”传统孝道经历了从原始孝意识到家庭伦理、政治工具,再到异化发展的历史演变。传承“善事父母”传统孝道,要努力探索家庭“善事父母”的践行模式,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行为模式、礼仪规范和表达规约。  相似文献   

7.
如何实现“科学传统与人文传统”的辩证统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通识教育”可以给予我们以诸多启示。“通识教育”既有助于深化对素质教育、创造性教育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切实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论“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当前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在逻辑上犯了不可比性的错误。“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否定。作者进而分析了“传统教育”模式在指导思想、内容、形式和功能四个方面的特点,以及“素质教育”在当代提出的社会背景与认识背景,主张要对包括教育目的、方针、内容、方法等在内的整个教育模式进行新的选择。最后,作者分析了以“考试导向型”为特征的“传统教育”的三个内在缺陷,并据此提出了教育观念首先需要转变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儿童读经”与语言教育、文化教育、伦理教育各有某种关连,后三者之间亦两两互有关连但是却呈现不同内涵。在一般意义上,“儿童哲学”可以视为哲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然而在严格意义上,可以说是针对儿童的哲学训练。本文重点专注于从伦理教育理念来阐明:“儿童读经”或“儿童哲学”是否是一个好的或有效的伦理教育方式?且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何差异?基本结论是:“儿童读经”与伦理教育的关联不大,儿童哲学由于强调思考与讨论,在伦理教育方面主要能提供伦理思考的面向,协助伦理教育知、情、意、行之“知”的培育部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社”与“祖”意指土地、祖先,涉及相关文化伦理、世界观、信仰、礼制、仪式、社会维度。“社”与“祖”的认知逻辑为“天人合一”,促成的是宇宙、社会与个人的相互混融,承载着“亲”、“和”、“孝”、“序”等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并调适着人地关系、人神关系、人际关系,塑造了社会的基本架构模式。“社”和“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肇始和根源,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体系中的核心与载体,其所秉持的伦理价值、文化价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尊崇的。  相似文献   

11.
从尊师和为师两个方面入手,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师道”的基本内涵。认为传统“师道”所提倡的“尊师重教”、“尊师重道”以及注重“师表”、“师职”等优良传统,对古代医学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分析指出,传统“师道”对解决当前中医教育如何“卫道”、中医学子如何“习道”、中医教师如何“传道”等问题,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消费不仅是个人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而且是个重要的伦理问题。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刚刚有所提高, 许多人的消费活动就表现出了畸形和病态。中国的“尚俭”传统思想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其主要观点仍有鲜活的现实生命力。经过批判扬弃, 汲取其中的道德精华, 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消费道德,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道德增强技术以不同于传统道德教育手段,降低传统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成本来调节人类的道德动机,实现人对“善”的目标追求。技术增强的效果促使人类行为无一例外地趋向“善”,这是否是屏蔽人类自由意志对恶的判断能力,是否是对自由意志的反叛?趋于“善”实现人类的进步,预示超人的降临,但是技术加持的超人如同“赛博格”,这是否又是对人性的反叛?两次反叛的重心显示出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技术要以“自然”的道家伦理去实现人,而不是把人作为手段,才能消解两次反叛带来的伦理沉思。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诚信与智慧及其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意义上,诚信是本体论、认识论与实践论相统一的范畴,包含深刻的智慧特质,将其仅仅视作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偏离了它的历史本义,这是今人在进行传统诚信教育时首先应当注意的。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诚信教育,必须把诚信教育与智慧教育统一起来,引导人们既做“诚信人”又做“聪明人”。为此,需要改变“纯粹伦理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义”德蕴含了“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导引人们的正向价值目标”以及“体现侠义道义精神”等。传统“义”德的伦理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何处理义与利、义与忠、义与孝等人伦关系实践中。自春秋以来,“义”德在社会中不仅是统治者治国的纲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亦是正人君子结交的原则,涵育个体人格的依据。传统“义”德不仅可以指导个人价值选择,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宝贵资源,同时也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理念。弘扬传统“义”德,须与时俱进,弃糟扬精,并与道德建设相结合,将其纳入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构建和时代新人(特别是青少年)培育的实践中,丰富其时代内涵,方能赓续其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伦理关怀维度看,社会和谐首先应该是伦理文化的和谐,农村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伦理关怀和道德教育.因农村本土伦理文化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流失严重,而“下乡”的国家文化又缺乏有效的伦理整合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伦理文化关怀.本研究以一民间文化组织利用儒学、佛学伦理在一镇域内开展传统伦理教育和从事“和谐示范区”建设的活动为例,揭示传统伦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伦传统与伦理实体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伦理实体”的概念,对于伦理学研究和伦理秩序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伦理实体建构的基本原理是:血缘本位──人情逻辑──礼治秩序──情理法三位一体;传统伦理实体的建构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内在矛盾。现代伦理实体建构的关键在于:寻找新的伦理根源,研究各种人伦关系及其结构原理,建立起新的伦理坐标。  相似文献   

18.
道德品质及其行为应配享幸福,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的内心和谐,这是每一种伦理文化自我道德完善的实践目标及伦理信念。无论对于渴望个人自我实现的自由平等的西方伦理文化传统,还是追求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的中国伦理文化传统,既有相互联系的普遍伦理诉求,也有其自身独有的实现“德福一致”的伦理路径。在中国先秦时期,与道家返璞归真的自然幸福论不同,儒家的“孔颜之乐”内在地包含了“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的怡然自乐的幸福,但它们同样作为先秦伦理文化德性幸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正统儒家“大一统”的政治伦理的整体建构,演进到宋明理学正统儒家为主、释道为辅的德福之辩,发展到现代境遇中儒释道伦理文化融合的必要与可能,“孔颜之乐”不仅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传统,也为现代中国伦理文化的德福之道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我国竞技体育假球、黑哨、服药、暴力等“异化”现象严重损害了人民和社会的利益,危及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笔者总结了“异化”现象的成因并针对当前部分人道德及价值观迷失和“唯利是图”倾向严重的现象,运用我国传统伦理义利观思想,从“义与利的认识、行为、修身”三个角度,对“异化”现象加以审视。意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倡导“以义为上,以义导利”的优良传统,抑制竞技“异化”倾向,重建体育竞技场上的文明。  相似文献   

20.
儒家传统体育伦理是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传统伦理文化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儒家传统体育伦理也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内涵,蕴涵着现代人全面发展的思想萌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其内含的教育价值对于加强我们今天的社会公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