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社会主义异化论”是指近年来,理论界有些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异化,产生着异化,甚至认为社会主义不仅有思想上的异化、政治上的异化,而且有经济上的异化。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还硬说它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这不仅涉及到对马克思使用的“异化”概念如何认识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如何看待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异化论”到底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在我们看来,“社会主义异化论”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理由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哲学界有学者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一种以实践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的“崭新的思维方式”,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也不能被容纳于传统的唯物论和唯心论派别对立的模式”,它是“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超越”。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难以成立的,因而有必要对它作一番评析。  相似文献   

3.
在意识形态批判问题上,后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连续性又存在断裂,而正是这种断裂,构成其“后”学特色,形成了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文化批判的意识形态;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以齐泽克为代表的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他们都倾向于把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反对把意识形态作为“知”的,而是强调分析意识形态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4.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存在主义者都以人道主义自居,而萨特则更以马克思主义者自诩。一九五七年后,他著书立说,声称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很“接近”,并认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会合”,必须用存在主义去“补充”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会使马克思主义获得“重生”。萨特肆意歪曲马克思主义,抹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人道主义内容,说什么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个“人学的空场”,“马克思主义今天是无人地带”,(《给伽罗弟的一封信》)因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贫血症”。他认为,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这种缺欠,所以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它已经“不再同历史一道生活下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后于实践了,它典型概念的实在内容“是一些过时的知识”。(《辩证理性批判》)他主张只有把消失了的人恢复起来,把“主观性”的因素加入现代马克思主义之中去,才能“补救”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所以能担负这一重任,因为它重新肯定了人的实在性。存在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块“飞地”。萨特的这些观点,在西方舆论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人认为这是西方思想史上发生的一次由黑格尔、特别是马克思开始的“决定性变革”,是为各种人道主义的“一切形式的集体化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萨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赵家祥 《江汉论坛》2003,(2):124-125
在如何对待邓小平理论问题上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是否认邓小平理论具有科学的理论形态,认为邓小平理论无“理论”;另一种倾向是忽视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联系,往往把前人已经提出的某些观点说成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出来的。最近,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郭大俊博士的《邓小平理论和唯物史观》一书,对这两种观点都提出了异议,认为,应当坚持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的正确提法: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  相似文献   

6.
前苏联与我国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异化观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他后来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及“异化”概念,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点、科学范畴取而代之.这种流行观点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充分的根据表明,“异化”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异化观是马克思哲学中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成熟著作”的异化现与其早期异化观之间并无实质性、根本性的对立关系,恰恰相反,前者对后者存在直接的理论继承关系.澄清上述事实,有助于恢复马克思早期异化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应有之历史地位,更加全面、透彻地领会马克思乃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正> 异化问题,是现今国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也引起了我们国内理论界不少人的注意。在这当中,有的同志提出,“异化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是贯穿“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线索”。我认为,这种观点不符合基本的历史事实,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错误和有害的。(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创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它和任何新学说一样,首先是时代的产物,即当  相似文献   

8.
刘奔 《学术界》2005,4(4):95-101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和应用中存在值得注意的某些倾向性问题。1、由于不注意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而导致对理论的随心所欲解释;2、由于只讲发展、忽视继承而将当代理论和经典理论对立起来;3、在所谓“思想解放”的旗号下以某种不合理的价值判断取代客观真理。这种偏向助长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否定情绪,助长对西方时髦“理论”的迷信,是很危险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对灌输论不同对立观点的辨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韦冬雪 《学术论坛》2003,(3):153-157
当前 ,学界对于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进行了争论 ,存在几种不同的对立观点 ,如“方法观”与“理论观”、“外在观”与“内在观”、“过时观”与“发展观”。通过对这些观点的辨析 ,可以明确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在新的世纪里仍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并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灌输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有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存在”,其“理由”是,国有制使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不能决定、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从而,他们提出了“劳动和劳动产品必须掌握在劳动者手中”的要求,并且声称,如果这种“要求”得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就不能实现,甚至会变质”。这种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石龙 《云梦学刊》2010,31(1):58-61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基本”缺乏把握和区分是造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效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基本”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根本的、主要的观点和规律。这些观点和规律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本性,而且还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变化发展过程的始终。当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教学时应使课程教学的“基本”与学科研究的“基本”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2.
在拉法格由《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等著作所营造的初始语境中,经济决定论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在马克思那里被表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经济因素对于道德观念、政治制度以及人类历史具有决定作用的观点,这种观点的总体理论支点并没有超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意涵。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期发起的对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批判包含着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具有严重“左派”幼稚病倾向的误读。廓清经济决定论的基本理论意涵,矫正对经济决定论以误解为基调的批判,需要一种对经济决定论深入到历史语境之中的深层“历史指认”。  相似文献   

13.
十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十分重视哲学应用问题的研究,在努力联系和概括当代科学和社会实践的新情况、新成就,新经验,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际,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然而,在我们探索哲学应用问题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简单化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应用哲学”“部门哲学”的说法就是这种倾向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实践的理性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但在理论和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偏重实践的感性形态、轻视实践的理性本质的倾向,因此有必要在理论上重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基本观点,以加强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刘超燕 《江海学刊》2023,(6):202-211+256
在郭沫若的认知中,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成其为“问题”。他在实际处理中的化约思维和做法存在明显二重性。有消解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忽视中国社会特殊性、论据单一等不足。郭沫若的观点招致中国社会史论战各方的贬损、曲解。托派借助亚细亚生产方式否定中国存在奴隶社会,进而否定社会形态理论的普适性。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家与郭沫若观点的主要分歧基本限定在学术层面。郭沫若“沉默”应对外界批评,并非认同他者观点,亦非外部条件干预下的被动选择。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论辩中充斥的盲从域外学者、宣扬国情特殊论等倾向,与郭沫若治唯物史观史学的旨趣相悖,应是他“回避”对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的一些同志滥用“异化”概念,把我国某些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看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权力异化”,说什么“人民的公仆变成人民的主人”,“政府变成了老爷,不受人民控制了,变成异己的力量”,并认为这种异化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产物,是克服不了的。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不符合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马克思主义有阶级性,因此,真理有阶级性。这种推论,是把真理观的阶级性看成了真理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和科学真理观的对立统一。列宁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页)并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是“十分完备而严整,它给予人们一个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对势力、任何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列宁选集》第1卷第441页)毛泽东同志也说过:“马克思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理论界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十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和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但是,在研究中也出现了某些不正确的倾向。有的研究者过分夸大主体性,把它抬高到本体、本原的地位,试图建立一种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哲学”。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其主要观点和倾向进行认真分析,以澄清是非。  相似文献   

19.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主要涵盖了从本世纪20年代至60、70年代在西方相继出现的如下三种马克思主义倾向:一是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2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阐发;二是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之后,在西方兴起的所谓“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三是60年代出现的阿尔都塞的理论。在这几种主要倾向或思潮之间,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差异,甚至严重的对立,但也存在着一些根本的一致之处。从理论上说,它们都试图重新诠释和规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批评第二国际,特别是苏联传统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试图从近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思潮中借取某些概念、理论或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秘密、变革的实质,恰恰就在于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超越”①,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持“超越”论的学者认为,“唯物论和唯心论作为相反观点,是从两极去说明 世界本原、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关系等问题的。”这种“两极对立的观点都只 能说明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说明全部问题,”“都不能合理解决二者的统一问题”,而“超越唯物论唯心论的对立,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秘密,引起哲学发土革命性变革的实质所在。” ②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是对旧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