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有社会保障权的概念在权利主体、享有权利的条件、目标和义务主体等方面存在分歧或偏差。从“社会保障”、“权利”这两个关键词的内在规定性出发,分析社会保障权的外延,可以认为,社会保障权是社会成员在特定情形下,为保障生存安全或维持一定生活水平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获得国家物质帮助的一项基本权利。它是一个有条件和限度的、有层次的权利束,包括特定的主体、内容和客体。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宪法中的私有财产权与社会保障权的优先顺位的确定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私有财产权优先和社会保障权优先.前者是资本主义宪法的倾向,后者是社会主义宪法的倾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对于私有财产权和社会保障权的顺位确定,在价值顺位上仍保持原有倾向,但在操作顺位上却日趋同化.当代社会合理的价值目标应确定为:对私有财产权和社会保障权给予同等的重视.合理的实现方案应确定为:在保障私有财产权优先实现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保障权.  相似文献   

3.
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权既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一项宪法权利。受社会生产相对落后以及原有二元社会制度的影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现状堪忧。社会保障立法缺失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的缺失;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致使农民工无法享受相关权利。要使农民工实现社会保障权,必须从立法、行政以及国家履行积极义务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保障权和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保障权是现代社会中的一项基本人权,具有普遍性、法定性、非对等性和复合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对公民社会保障权的确认,国家有责任、有义务去建立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公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我国非常重视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必须完善社会保障立法,确保公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应继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形成系统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典,赋予公民社会保障的救济权利。  相似文献   

5.
传统意义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基本依赖于政治权力自上而下的推动。在以保障民生、重视民权的今天,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也应从确保公民社会保障权利的实现为切入点,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来予以实现。现以我国公民社会保障权利的实现为视角,探讨社会保障权利的实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并提出通过建构公权力管理和私权利自治相结合的思路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法制化历史已逾百年,社会保障权成为公民宪法的权利,相继进入各国宪法的公民权利条款中.修改后的我国<宪法>第十四条第四款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入宪"成为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化的坚实基础,也促进了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化的进步和发展.但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化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权保障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宪法应该是罪犯人权保障的起点。我国现行宪法已提供了较大程度的罪犯人权保障,但还存在缺陷需要完善。而完善的方向可通过未规定宪法权利的适时增加、某些已存在宪法权利的适当位移、已有宪法权利突破实施困境的路径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通过宪法的权利保障来防止国家权力的恣意,以维护民众的切身利益,是宪法得以产生和维系的基础.随着行政国家时代的到来,行政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力度与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社会抚养费征收与上户口相捆绑的做法在地方上普遍存在.从宪法的权利保障功能的角度探讨征收社会抚养费与上户口相捆绑的过程中形成的国家权力配置问题,有助于反思政府行政管理上不足.在我国宪法对人民权利保障功能还需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功能还需强化的情况下,将社会抚养费与上户口脱钩,加强对政府工作的宪法监督,从根本上实现人民的权利应成为首选途径.在此基础上,宪法才能真正成为人民权利的保障,拥有宪法的权威.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保障制度以公民享有社会保障权为逻辑前提。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为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依法保障公民享有社会保障权奠定了宪法基础。在实施宪法有关社会保障的规定时,有必要对宪法第四十五条作扩充性解释,以便与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保持一致,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宪法有关规定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关于社会保障权概念的几种观点,分析了界定社会保障权概念应当考虑的因素,即社会保障法的立法目的、社会保障权的性质、社会保障权的结构等,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社会保障权是指通过相应的立法程序和全社会的力量,依靠用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办法形成的社会消费基金,而使任何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者其收入无法维持必要的生活水平时,通过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而享有的基本的生活权利。  相似文献   

11.
正义是衡量法律善恶的标准,法律主要通过分配权利的方式来确立正义,体现正义的基本要求。社会保障是对社会劳动成果的再分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器、减压阀,暗合法律正义的基本精神。中国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给予农民一种歧视性的待遇,不符合宪法的相关规定,农村社会保障层次低,主要依靠生育儿女养老,国家生育政策难获认同,产生很多社会问题,社会保障制度难以发挥稳定器的作用。赋予农民完整的公民权,实行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法律正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权法律保护的理论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样态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权状况是一个国家人权保障水准的标尺。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保障权从社会公平的角度,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文明和人道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宪政国家与专制国家相区别的一个标志,是民本主义的反映。应然逻辑从平等生存权、人的尊严、平等发展权等三个维度要求国家社会必须保护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权,实然逻辑要求国家社会建构以宪法为核心、立法为基础和司法为手段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权网络化的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3.
根据现行宪法和中国已加入的国际公约的规定,公民应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但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因身份不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现实权利上与城镇人口存在着很大差距。农民是国有资产的投资者和所有者,理应享有所有者权利,而现存的城乡二元化结构限制了农民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这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极不相容的。因此,建设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给予全体农民以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权,是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改变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现状,使农民享有法定的社会保障权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基点上,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文章对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满足和实现农民社会保障权利诉求提出了相应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资源的拥有已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我国公民的知情权意识开始被唤醒。通过分析知情权的宪法理论基础以及该权利在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法律保障实践,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立法进程及知情权的发展现状,提出宪法应对知情权作出明确规定,建立知情权的法律体系,构建公民知情权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论法定权利的实现——以法社会学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定权利的实现是抽象的法定权利在现实社会中的再次认同,属于法定权利的第二次飞跃。在法社会学看来,法定权利在其实现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权利立法的超前、设定权利的法律规则不完善,以及权利实现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等是阻碍法定权利实现的主要障碍。为实现法定权利,需要慎重对待权利立法以防止权利泛化;需要认真对待法定权利救济以防止权利霸权化;需要加快经济发展以达到法定权利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江西、安徽、江苏三省42个乡镇样本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在农地承包权置换城镇社保意愿选择方面的影响因素,得出乡镇家庭人均纯收入、乡镇所有农户医疗和养老支出占总收入比重的平均值、乡镇所有家庭务工比率的平均值、城镇人均社保缴纳的费用对农户选择农地承包权置换城镇社保的意愿存在显著影响。同时采用空间自相关的莫兰指数来反映不同地区之间农户选择农地承包权置换城镇社保意愿的空间分布模式,验证农户在选择农地承包权置换城镇社保的意愿上存在相互影响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