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比较佛教"创世说"和基督教<创世纪>中人类起源说,探讨两大宗教产生的不同文化背景,阐释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佛教是如何被逐渐认可和接受并扎根中国,而基督教的传入为什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入西域新说吴焯在其所著的《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一书中,利用丝路丰富的考古材料并结合历史文献,提出了公元二世纪中期佛教传入西域的新说。作者还根据丝路南北二道佛教艺术遗存的不同类型,应用图像比较的方法,具体勾画出佛教入西域的路线。南道,亦即塔里...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佛教与基督教文献翻译,回顾了翻译在这两大宗教进入中国文化后的表现,从宏观文化背景及微观文化背景两个角度剖析翻译与佛教在中国的接受和对基督教在中国的拒绝之间的关系,论证翻译在一定文化背景影响下对文化传入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作为一个佛教徒,致力研究佛教的同时,对基督教也略有研究。他的基督教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从基督教与当时欧洲的政治关系来看,他充分肯定了基督教对欧美政治的影响,但接着认为中国仍无取法的必要。(二)从佛教与基督教的对比方面来看,他认为:佛教乃智信非迷信,但基督教为强信;在形魂关系上,基督教的形魂观较为原始;在解脱或拯救方面,基督教仰他力,佛教仰自力。(三)在教义方面,他认为基督教"三位一体"中的圣灵即灵魂。梁启超的基督教观的确存在着许多值得辨析的错谬之处,但这也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为兴国本对当时各种宗教考察的一个结果,反映出他们对其他宗教形式初步地加以接受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简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因果报应说是佛教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东汉以来就对我国社会和思想界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我国思想界不断地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的质疑、辩论、批评、应答的过程中,因果报应理论事实上经历了一个逐渐中国化的过程,因果报应论也逐渐地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6.
智对二谛提出了特殊的见解,与“化法四教”相结合,以说明“四教”的接引贯通关系,是佛教真理观的新创造。其三谛圆融说自觉地发展了大乘中观的真理观,这是中国佛教真理论的一次重大转型,也是智对佛教思想中国化所作出的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思想观念对意境说生成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说不仅是中国古代诗学自身发展的产物 ,而且是中国佛教思想观念影响诗学的结果。佛教语言观引发了古代诗学对言意关系的反思和关注 ,促使历代诗歌形成了追求“韵味”的传统 ;佛教自然观对自然形象及其精神的推崇 ,影响了诗歌创作中描画自然的自觉 ,促进了诗论中情景关系的探讨与解决 ;佛教色空观影响诗人和文论家较为快捷地解决了诗歌创作中的虚实关系。这种影响和渗透不仅为意境说诸多内涵的形成及成熟打下了基础 ,而且直接地促使这诸多内涵百川同汇、融为一体 ,成为意境说。意境是艺术家创造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整体 ,这个艺术整体能通过欣赏者的直观把握和审美想象产生溢出作品本身的韵味。意境正是体现这种追求韵味的传统 ,浓缩情与景、虚与实关系的更高一级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境域中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传入中国如果从唐代算起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虽然基督教在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宗教,但从总体上来说,如果和佛教传入中国相比,基督教在中国的传入并不太顺利.直到今天基督教作为一个来自西方的宗教,始终未能很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在宗教的理论上也没有很好地完成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与创新.这里原因何在?本文仅从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所遭遇的问题与困境出发,分析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境域中所面临的挑战,说明基督教如果要在中国的文化境域中得到发展,与其他宗教和睦相处,就必须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9.
佛教中有所谓“大乘”和“小乘”两大教派,大乘教派是佛灭后(公元前486年)逐渐兴起的一个新教派,其正式形成的时期,大概在公元初纪。自此派建立,方将原始佛教(即佛陀的最初教义)以及部派分裂时代(约公元前四世纪至一世纪间)的佛教称为“小乘”。自此两派形成长期对抗形势,互相贬斥,纷争极烈。小乘以大乘为非佛说,大乘则卑视小乘,几同外道。这在中国情况就有所不同。佛教初轮入,即大小二乘同时并入,并且大乘教很快取得优势地位。在中国所建立的佛教各宗,多数属于大乘,小乘只有“毗曇”(后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14,(6)
佛教之所以向东而非向西传播,原因之一是兼通梵汉语文的罽宾、大夏、大月支的一些佛教徒、商人是佛教东传的首批传播者,罽宾、大夏、大月、安息、康居及我国西域的龟兹、温宿、疏勒等国,早被佛教,这一地区成为印度佛教东渐的过渡地带,商路、婚姻和语言的沟通,为佛教东传提供了西传所没有的媒介。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佛教与中国传统儒、佛思想有文化上的"类同"因素,能够和儒、道思想"通解"。而西方的基督教,则与佛教有着更为本质和明显的文化差异,佛教西传至小亚细亚,遂受阻于基督教。  相似文献   

11.
陈朝娟 《理论界》2007,(5):171-172
面对近代佛教的衰微,佛教界人士以复兴为己任,在上个世纪初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佛教革新运动。在这次佛教复兴运动的过程中,佛教与基督教再次在中国相遇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碰撞。本文试图从阐述佛教界对基督教的态度入手,着力分析此次佛耶对话的缘起、对于双方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这将对21世纪两大宗教之间的对话,对于当代文明间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因果报应说是佛教的“实理”和“根要”,排除因果报应学说,也就排除了佛教的真实理论和根本要义,七千卷《大藏经》也只是对因果报应圆融详尽的阐释而已。然而,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既不同于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也不同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是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相冲突、相妥协、相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产物。因此,它具有许多自身所特有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3.
开始于 2 0世纪初的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 ,并没有带来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近代佛学研究的兴盛 ,佛教的近代化革新 ,只是给人以“佛教复兴”的外在表象 ,佛教僧伽这一主体 ,无论内外都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14.
法宝是活跃于唐代初期佛教界的重要思想家,他与慧沼之间围绕“真如种子”与“真如所缘缘种子”的争论在中国乃至日本佛教思想发展史上影响深远。法宝以“真如种子”概念重新诠释《瑜伽师地论》的“真如所缘缘种子”概念,并从“熏习说”的立场对“法尔本有种子”做了改造,力图从“本性”和“客性”两个方面把握佛性。法宝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五性的差别不是“本性”所具而是后天“熏习”的结果,强调佛教修行的重要意义。法宝的佛性说是印度佛教佛性说中国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清朝从1693年开始了百年禁教,但事实上在华基督教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在地下传播致信徒日增。这在当时中国是普遍的情形,福建也不例外。这说明,基督教扎根中国社会的阶段早已完成,且根基深稳。本文认为,明末清初到1723年是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的扎根阶段。这种扎根通过信仰的交谊舞而完成。具体地说,基督教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在信仰层次上巧妙地利用了中国本土信仰中与之相通的部分。孔孟之道,佛教和道教,以及民间信仰,都成为了基督教信仰的辅助信仰,成为人们转变信仰的基础。这是基督教扎根中国社会的奥秘所在,也是最有效力的适应。  相似文献   

16.
近六十年来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写作与近现代佛教史上的<起信论>之辩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吕澂先生基于民族思想的视角,对其前期提出的"心性本觉"说予以语境转化,通过梳理中国佛学源流,确认了"心性本觉"为中国佛学特质这一思想事实.潘桂明先生的<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则将吕澂的"心性本觉"说由一特殊性佛学命题扩展为一更普遍的哲学命题--"即体即用"的思维模式,以此展开对整个中国佛教思想史的系统性阐述,进而反思中国哲学的反知传统.  相似文献   

17.
单正齐 《江淮论坛》2007,37(2):110-116
道生的涅槃学说建立在实相本体论的基础上,完满地体现了大乘佛教生死与涅槃不二的解脱宗旨.在证涅槃的方法上,道生主张顿悟说,与先前的佛教解脱论有本质的不同,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论基督教文化观念对周作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基督教文化观念对周作人的影响高秀芹周作人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存在。他既受到渊博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又受到西方基督教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洗礼,还与佛教思想结下难以解脱的奇缘。在他身上深深铭刻着第一批觉醒的中国知识分子向外求索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这是那...  相似文献   

19.
张涛 《齐鲁学刊》2004,(6):39-42
在钱大昕的经史考据成果中,不乏积极的义理探索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佛教轮回说的批判,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钱大昕此举继承和发展了何承天、范缜以来的朴素唯物论和无神论传统,并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对出入佛老的理学的反感和否定,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宗教与文学历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倘若不了解基督教,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学;不了解佛教,也不可能准确把握中国古典文学,而文学同样也对宗教的传播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宗教与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关联。近年来宗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相当的重视,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道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基督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等,都成为学者们所热衷的有价值的学术论题。然而,对宗教与文学的相互关系作理论上细致深入探讨的专著却寥寥,蔡毅、尹相如的《幻想的太阳——民族宗教与文学》就是难得的一部深入探索宗教与文学间的隐秘关联的、有理论深度和建树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