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复亮是国共合作实现之前较早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可以说,他从1922年成为跨党党员起就开始接纳三民主义。孙中山逝世后,他开始涉足对三民主义的宣传。国民革命失败后,由于对革命前景的判断失误,他选择留在国民党继续奋斗。从此,他以大量的精力研究三民主义并形成了“革命的三民主义”思想。施复亮“革命的三民主义”思想以实行“革命的三民主义”和复活“革命的国民党”为中心内容,以挽救中国革命为最高宗旨,寄托着施复亮探求中华民族解放道路的全部希望。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先生晚年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和为中国革命所做的卓越贡献。 (一)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因此,制定三大政策,就成了孙中山晚年实现其政治思想伟大转变的第一个重要内容。一、孙中山为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奋斗了一生。但在先前漫长的革命历程中,他热衷于学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在晚年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为中国革命建立的丰功伟绩之一。孙中山大半辈子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中寻找救国真理,百折不回地为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而奋斗。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虽然仍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但反袁斗争、“护法”运动都因找不到真正的依靠力量和提不出新的战斗思想武器而一再失败。“孙中山在绝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找到了新的救国道路和真正的革命盟友,从而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在数十年的革命奋斗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富国养民的经济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富国养民亦是三民主义的归宿。孙中山的富国养民经济思想对今天改革开放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1905年10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宣布:“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扬时代是也。”从此以后,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组成部分,成了孙中山着重宣传刻意阐释的思想。按照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来看,本来民权主义应该是三民主义的首要关键。但是,为什么孙中山这位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会如此关切民生问题,并把它放在自己革命理论的突出位置上呢?这个问题有着相当深层的社会政治背景,对这些背景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三民主义,理解孙中山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孙中山以其一生向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中寻找救国真理,到晚年终于主张“以俄为师”,下决心“联俄联共”,这不是偶然的。这是他积40年革命斗争所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是苏维埃俄国的工农政府支持一切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对孙中山产生的巨大影响的结果,也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整个世界潮流给中国革命所展现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三民主义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思想体系之一,是孙中山先生综采中西文化而建构的鸿篇巨制。以往学者们在探讨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时,大多注意从孙中山所接受的西方文化背景中寻找,这虽然基本上正确,但不无偏颇之处.三民主义产生于中国近代社会,是孙中山为适应中国革命需要而创立的政治理论,不可能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孙中山本人曾经谈到,三民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DI.这一说法是大体符合实际的,事实上,孙中山在创立三民主义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其吸引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始终坚持革命,勇于修正错误,同各种反革命复辟势力进行顽强不屈的斗争。尤其是他在晚年“适乎世界之潮流,应乎人群之需要”,对他创立的三民主义毅然作出新的解释,使旧三民主义发展为反帝反封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新三民主义。他这一行动,对推进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值得中国人民永  相似文献   

9.
北伐战争是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进行的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迄今已过去六十周年了。这次革命战争,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奋斗,以及党领导的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的支持和推动;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倡导和帮助,使孙中山先生接受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改组了国民党,在反帝反封建的基础上,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从而使北伐战争取得了很大胜利,出现了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雄辩地告诉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便没有北阀战争的胜利。总之,北伐战争的胜利,是在我党领导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下获得的。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为了祖国的独立富强,为了人民的自由幸福,不屈不挠地奋斗了一生。尤其是晚年,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首次倡导国共合作,为开创大革命时期波澜壮阔的大好局面奠定了基础。今年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六十周年纪念日,在举国隆重纪念这位革命伟人之际,缅怀他首缔国共合作的丰功伟绩,对我们今天完成中华民族统一、振兴的宏伟事业,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既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又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遗产中的一切精华都集中体现在他的三民主义之中。总结中华民族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奋斗历程,再关注当今的中国与世界,仍能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发掘出大量的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爱国者和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为了实现祖国独立,繁荣富强,奋斗了一生。在几经挫折、失败之后,孙中山毅然于1924年初,同中国共产党合作,于广州举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国民党“一大”),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中国历史的前进中,立下了丰功伟绩。探讨孙中山如何以宏伟的气魄把国共合作的创举变为现实,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①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他的晚年,采取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其功彪炳史册,为后人所敬仰!阐述、研究孙中山在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和活动,对于理解他在晚年的思想变化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反封建斗争的革命纲领,它体现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矛盾。“民生主义”乃为孙中山继“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提出“民生主义”的“社会革命”纲领。这个革命纲领,既表现出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性格,则又反映出二十世纪初所处的时代特点。 孙中山所主张的“民生主义”,其内容所含有的主观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外历史上  相似文献   

15.
评孙中山的农民观刘平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成败与否的关键。孙中山作为一个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革命先行者,在反清革命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艰苦过程中,不时地考虑着中国的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并由此进而提出“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构成了其三民主义──新...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国创建者之一黄兴(1874—1916),原名轸,字廑午;后改名兴,字克强,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市)人。他积极投身辛亥革命的历次武装斗争,为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立下汗马功劳。他以崇高的声望而与孙中山齐名,被誉为“孙黄”。黄兴鼓吹并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由于黄兴毕生从事革命实践,频年奔走,极少著述,被时人评价为“黄非思想家,亦非言论家,实为革命党中唯一之实行家也”.这种评价强调了黄兴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是孙中山也是国民党的历史的一大进步。改组后的国民党,在中国革命高潮的第一时期曾经起了很好的作用。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史,不能不研究国民党,尤其要研究改组后的国民党的性质及其作用。 改组后的国民党究竟是什么性质?传统  相似文献   

18.
1924年1月,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这次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这是孙中山为中国革命建立的又一丰功伟绩。这次大会迄今已六十周年,作为公开刊布的会议记录文件,有孙中山亲自审定的稿本《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事录》与《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录》。笔者在阅读各有关材料过程中,发现对国民党“一大”代表名额、出席代表人数等问题,记述有些差异。今就个人所见,略作考辨,失当之处,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始终坚守“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原则,以大半辈子的光阴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中寻找救国真理,创立了“三民主义”理论体系。它成为了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纲领和指导思想,也是孙中山一生为拯救中国、振兴中华思想的精髓所在。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三民主义”即是“对外打不平”的民族主义,“对内打不平”的民权主义和“对富人打不平”的民生主义。其中“对外打不平”的民族主义,包括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平等和进步的反帝爱国思想。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孙中山先生关于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对他本人来说是经过漫长、曲折、艰苦的过程,才达到这一高峰的。众所周知,孙中山长期对帝国主义是抱有某种幻想,希望自己的革命事业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部分也主要是“反满”内容,而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内容。这固然包含有某些孙中山在策略方面考虑的因素,然而无法否认,孙中山在这时期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对其抱有幻想的事实。本文试图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上作些探讨,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晚清革命党人所办报刊对当时革命思潮的弥漫,产生过剧烈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民报>为最,其作用在于:宣侍三民主义,公开揭橥同盟会的革命宗旨,辩驳改良保皇言论,催发革命排满风潮;唤醒近代民族意识,引领反清革命的正确方向;"革命排满"口号经<民报>宣传而深入人心.<民报>所激发的,不论是革命与改良的论战,还是革命党人内部"一民主义"与"三民主义"的论争.在民族危机目益严重、国人忧患意识增强等多种因素交相作用下,最后都殊途同归--"排满革命",使整个社会把斗争的矛头都指向腐朽的清政府,促成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垮台.正如孙中山所说:<民报>"鼓吹三民主义,遂使革命思潮弥漫全国,自有杂志以来,可谓成功最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