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末,著名谏官张佩纶本与广西提督冯子材并不相识。1872年,冯子材因奏参贪腐官员徐延旭而遭到淮系的嫉恨,后者撺掇张佩纶以举荐徐延旭主持广西军政的方式排斥冯子材;结果徐延旭因北宁之役大败而受到追究,张佩纶也因荐举非人而离开朝廷,直至最终身败名裂。  相似文献   

2.
刘坤一的经济思想首先表现在对洋务运动从反对到赞同的思想变化上。他认为办洋务企业有抵制洋货之功。第二,刘坤一的经济思想是一种教育论的经济思想。第三,刘坤一的经济思想坚持了捍卫主权、自新自强的原则。第四,刘坤一主张利用学会、学报以推动科学研究,促进经济发展。第五,刘坤一主张打击奸商的欺诈行为,保护人民的合法经济权益。  相似文献   

3.
刘坤一与甲午战争商鸣臣在一百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刘坤一任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如何评论他在这场战争中的功过是非,至今仍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就此作初步探讨。一刘坤一是著名的湘军宿将。甲午战争爆发前任两江总督,并受命“帮办海军事务。”战前,刘坤一...  相似文献   

4.
因著名戏剧家田汉拜谒冯子材墓的题诗中有"近百年来多痛史,论人应不失刘冯"一语,引发了关于冯子材、刘永福两位民族英雄历史地位的排序问题。冯、刘二人,都曾为捍卫国家主权、反对外国侵略做出杰出贡献,但从事功、品格、成就、贡献等方面看,冯子材都远胜刘永福一筹。  相似文献   

5.
在督办镇江军务期间,冯子材总结出了一套以弱敌强的积极防御战术,并将其灵活地运用于中法战争中,一举取得镇南关大捷。事实证明:冯子材的积极防御战术在近代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战争中,弥补了清军在武器装备和军事素质方面的诸多劣势,是独步于时代的先进军事成果。  相似文献   

6.
中法战争后,冯子材主持了平定和开发海南岛的战事,这不仅是他抗击法国侵略行动的继续,更是他治理粤西海疆动乱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刘坤一作为湘军要员,在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时期,他积极为清政府如何治理会党出谋划策。随着曾国藩、曾国荃等湘系大佬逐渐淡出政治舞台后,为了平衡湘淮两系实力,刘更是成为湘军首脑、清政府的柱石,因而他的策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总体上来说,他的策略与其他统治者尤其是曾国藩有相似的地方,但某些方面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主张首从区别对待,剿抚并用,强化保甲制度,妥善处理流民问题,实行文化控制,重奖剿灭会党有功人员。这些主张体现了刘作为封疆大吏的政治智慧,对维持清朝统治起到一定效果,但由于认识的局限他无法提出从根本上消灭会党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刘坤一任封疆大吏几达四十年之久 ,与中国近代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晚清社会多变的特点也深刻反映在他身上。洋务运动的头十五年内 ,他倾向于保守 ,自光绪初年开始逐渐热衷洋务。他于戊戌政变之后 ,以疆臣上疏 ,力保维新以来成就。晚年倡导新政 ,使近代化的发展轨迹继洋务、维新之后的断点上再次向前延伸。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其不无功劳。然而刘坤一虽逐渐与传统有所离异 ,但其程度又极为有限。他一生以稳健自居 ,守成甚于创新。重义轻利的特点 ,限定了他只能成为一名开明官僚而不是投身实业的资本家。  相似文献   

9.
有文章称潮汕名人黄武贤是因曾追随曾国藩、左宗棠南征北战而在仕途发迹。这不是事实。其实黄武贤并不是曾、左的部下,他在守镇江时成为冯子材的部将,是经冯的大力提拔才逐渐晋升官职的。  相似文献   

10.
晚清海防是以维护政治稳定和本土安全为目标,其得失成败与地方督抚海防思想和实践密切相关。晚清重臣刘坤一海防思想和实践在海防近代化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海防思想经历了萌芽于江西巡抚时期、形成于两广总督时期、完善于三督两江时期的嬗变历程,其海防实践聚焦于练兵、培养人才、造船、制器及筹饷等方面,其海防思想和实践体现了海防目标的变化性、海防建设的务实性及海防策略的多样性等特点。刘坤一海防思想和实践的时代局限性是:"夷夏之辨"等传统观念制约其认识列强的深刻性和效法西学的彻底性;南北洋集团之间的矛盾制约其南洋海防事业的发展并使得南北洋海军难以真正形成合力;地方缺乏独立的人事权、财政权及军权使其许多海防思想难以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1.
当义和团运动渐趋高潮时,坐镇南方的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在中外几种政治势力的怂恿下,因不满清廷的政策而各自萌发了独立、自治想法,但他们随着时局变化很快又放弃了这一想法,转而全力经营东南互保。东南互保时期的独立、自治思想,因其所处的特殊政治形势而凸显出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离心力,尽管其中偶尔迸发出一丝革命火花,但终未能突破晚清地方自治思潮的政治界限。它实质上是晚清地方自治思潮的延续和发展,反映了晚清中央政权所面临的深重政治危机。换言之,晚清地方自治思潮的持续发展和以地缘情结为基础的省界(区域)观念的不断深化是东南互保形成的重要思想诱因。  相似文献   

12.
从《清平山堂话本》到“三言”,文人的参与对话本小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对《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的改编为例,冯梦龙从体制、情节、语言等方面对柳永形象作了一番重塑,藉此也观见了话本小说发展史中文人化的轨迹:对话本小说体制的完善和定型化,思想主题的升华,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的圆熟,教化性的强化,语言的雅化。  相似文献   

13.
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钟嵘的《诗品》把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刘桢被列在上品,而且排在王粲之前。这一评价大异于前后的曹丕、曹植、沈约、刘勰、萧纲等人,显示出极其个人化的评价。就钟嵘而言,如此看重刘桢,与他对《国风》一脉的尊崇,对五言诗的重视,对风骨、气等关学风格的偏向有关。因为刘桢源于《国风》,五言诗写得尤好,且诗歌慷慨多气。不过钟嵘将刘桢排在建安之首的看法并没有被后来的文学史所采纳。这主要是因为风骨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标举的风格,后来人并不以之为诗歌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再者,将刘桢视作建安之首,只是钟嵘一家之言。由于刘勰在文论史上的崇高地位,他视王粲为七子之首,更决定了文学史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新近发现的席夔墓志是唐代重要的诗人墓志,不仅可以明确席夔的生卒年、家世、科举、历官等生平信息,对研究其文学成就和交游往还也有重要价值。首先,墓志揭示了席夔的文学家世,祖父席豫为唐代著名文学家,与张说、韩休等人关系密切,为文为官备受推重;表兄李舟是唐代著名散文家、音韵学家,与梁肃、杜甫、岑参、刘长卿皆有交往。其次,从墓志评价及席夔现存文学作品可知其文学创作与科举、仕宦经历息息相关;与其有文学交往者如韩愈、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陆畅等皆为中唐文坛的扛鼎人物,呈现出中唐时期特定的文学环境。再者,墓志撰者陈讽是中唐时期代表性诗人,书者裴潾是唐代重要的文学家兼书法家,亦是席夔墓志重要文学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冯道是五代时期著名的人物,在好几个王朝中担任过要职。他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说他坏,是个无廉耻的小人,是奸臣之尤;有人说他好,好得像菩萨,可以与管仲、狄仁杰比肩。本文对冯道持肯定态度,认为正确理解冯道,必须破除愚忠观念、消融华夷之分、客观评价《长乐老自叙》。冯道长期受到重用,是因为他是一位乱世的杰出政治家。  相似文献   

16.
柳永和周邦彦皆长于羁旅行役词,然彼此风调各异,柳词"奇爽疏快",周词"深静和雅"。柳永秉有宋士林中罕见的"狂放"性格,周邦彦则渐染漆园意趣。柳词在形式上有创辟之功,周词后出转精,而缺乏高远的诗人之致,则是他们共同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质疑“国民性神话”理论——兼评刘禾对鲁迅形象的扭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冯骥才对鲁迅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刘禾的国民性神话理论。刘禾认为鲁迅的国民性理论是受蔽于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殖民霸权话语,进而全盘否定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客观存在。文章对刘禾的后现代方法、后殖民观点给予系统驳析,正面阐述了明恩溥著述的历史合理性,并肯定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