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中关村被称为中国的硅谷,这里汇集了我国IT业、软件业智商最高的一群人。在这块风云激荡的土地上,一夜间成为百万甚至千万富翁不足为奇。为炼成中国的“比尔·盖茨”,每年都有大批从京城各大院校毕业的高材生涌进“村”里打工,成为中关村里的新一群“知识漂流者”。据统计,目前这样的“知识漂流者”在中关村已有近10万名!那么,他们在这里是如何掘金的?这些高级打工者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到底怎样?日前记者专程赶到北京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2.
决策之一:明确武汉的龙头地位,让武汉在湖北优先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指出:“对于振兴湖北,武汉的崛起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武汉在湖北的条件最好。条件好的地方,要让它先发展起来,以带动条件差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薛凯 《决策导刊》2006,(10):6-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难在西部。前不久,记者在国家行政学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班采访,与云南、重庆、甘肃的一些西部县(区)长进行了深入座谈。这些干部熟悉基层情况,执政经验丰富,想干事、勤思考、重实际。他们纷纷建言,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应更加切合实际,真正造福农民。  相似文献   

4.
在各级机关里有一批年龄偏大,但尚未到退休年龄的干部,他们或工龄长,或资历老,或才从领导岗位上下来,在单位里没有什么事做,有人把这样的干部称之为“赋闲”干部。如若管理不善,一些不良现象容易在这些“赋闲”干部身上发生。  相似文献   

5.
王保忠 《决策》2014,(2):103-103
多年前,我在一个县区的农业和宣传部门先后工作了整整十年时间,那时候经常下乡搞调研或采访,与乡镇干部的接触自然多一些,与他们中的一些慢慢成了朋友。当时这个群体被很多人称作“乡牛”,我以为也无所谓褒贬。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每天不知会发生多少大事小事,作为最基层的干部群体,有些事自然得他们去担当。也因此,称之为“牛”似乎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6.
干部能上能下,这是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干部制度的改革,“尤其要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下大力解决干部的能上不能下问题。一、“干部能上不能下”,不符合人事管理的客观规律“能上不能下”主要解决“不能下”的问题。从人事管理角度看,晋升和降职是人事工作中两个不可少的管理手段,其基本依据就是干部本人的资格条件与其所从事的职位要求是否相适应。由于组织部门在任用干部时开始总是近似地“识事”和“知人”,…  相似文献   

7.
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每周在乡镇工作5天,至少在乡镇住宿4晚,其中驻村1晚,走访群众不少于5户……记者近期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采访了解到,该区自2013年起探索推行“五天四夜一驻村”工作制度,通过提供后勤保障,督查考核奖惩,让干部由“走读”到“驻点”,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受到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目标。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和部门在运用竞争上岗的方式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岗位轮换和人员分流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竞争上岗工作起步并不算早。但是一旦行动起来。素来以敢想敢干出名的“老广”们。很快就把竞争上岗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新华社为此播发了长篇通讯。向全国推广他们的经验。“广式竞岗”有哪些幕后新闻?其改革的深层动力是什么?成功的经验对我们有哪些启示?本刊记者在采访了广东省委有关部门和专家之后。写出了这篇述评,相信大家阅后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9.
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一项关于干部选任的重要规定:“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问题。”决定对4类干部“坚决进行组织调整”,包括“政治上不守规矩、廉洁上不干净、工作上不作为不担当或能力不够、作风上不实在的领导干部”。这明确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原国家经济委员会决定在各省市、自治区建立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培养大批急需的高素质的经济管理干部。各省、市、自治区闻风而动,经济管理学院像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河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牌子也在郑州市行政区挂了出来。原国家经委有关领导,多次到河南就成立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进行调研和协调。答应由国家经委拨一部分款,河南财政出一部分款,  相似文献   

11.
中央明确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要做到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事忠要求宣传干部要“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讲、走下去能干”的宣传干部。做新时期党满意的宣传干部,坚持“三贴近”,最终落脚点是要深入基层,努力成为“走下去”“能干”的宣传干部。  相似文献   

12.
温州人号称中国最富有的人群,他们的理念就与众不同,最喜欢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宁愿睡地板,也要做老板”,或者“宁愿做生意月赚1000元,不愿打工月挣3000”。这些理念使他们个个显得出卖拔萃。  相似文献   

13.
宋浩华 《领导科学》2005,(16):46-47
干部能上不能下,是制约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瓶颈。下面,笔者就对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原因作一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对策。一、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原因分析一是“网络症”。一些干部之间存在着不正常的“关系网”,一个干部要想得到领导赏识、上级提拔、组织重用,非得上“网”不可,非得成为领导“圈”内的人不可。这种关系网的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一个是发展速度快,上“网”干部多,关系错综复杂,就如蜘蛛网。另一个就是“网友”之间大搞权钱交易。“网络”一经形成,就把双方拴在了一起,结果“网友”之间相互勾结、相互包庇、相互利用,对党和…  相似文献   

14.
李秀江 《决策探索》2011,(23):24-25
“下沉”到地方任实职的干部对当地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格局产生了微妙的影响,他们政策性强,理论水平高,对破除官场裙带关系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他们也同样面临着水土不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从“养人”到“养事”——湖北乡镇“站所改制”风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继权 《决策》2004,(6):34-35
从2003年开始,湖北咸安对乡镇“七站八所”进行全面的改革。“这场改革涉及面之广,牵涉人数之多,力度之猛,震动之大,触及利益之深,在咸安前所未有”,被人们称之为“咸安风暴”和“政改地震”。目前。咸安改革的模式已经推广到湖北全省。湖北全省正掀起一场乡镇“站所改制”的风暴。  相似文献   

16.
115年前的1889年,张之洞来到湖北后,力促改革,推行“新政”,督鄂18年的张之洞成就了近代历史上湖北最为辉煌的时期。3年前,从地方到中央,再从中央到地方的俞正声开始主政湖北,肩负崛起使命的俞正声同样用改革来治鄂。改革之风正在湖北兴起。有人说,俞正声在改变湖北,也有人说,俞正声的“湖北新政”是其政治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将是得意的一笔。重塑良性政治生态三年前的6月15日,俞正声正式当选为湖北省委书记。随后,新当选的省委书记在东湖宾馆接受了各路媒体的联合采访,俞正声当时郑重地宣布:“新的领导班子抓的第一件事就是转变作风。…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这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农民工问题的重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后”、“90后”的第二代农民工,他们一般离开学校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  相似文献   

18.
《决策》2001,(1):6-10
词语是情感的。民工潮、打工潮、盲流、三无人员、流动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等都是对农民外出务工现象带有不同情感的词语描述。我们在这里用“流动的安徽”来指称500多万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的皖籍农民,也同样流露出我们的情感,这种情感充满了敬意。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近3000万,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1200万人口中。将近一半的人“亲带亲”、“友帮友”走出了土地,进入了城市。他们在城市里生活的极其艰辛,他们的身份仍然是农民,但是,他们本意上是出于“自救”的行为其实为了社会、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们的声音弱小,因为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他们的意志坚定,因为他们为了生存。这期杂志与读者见面时,“春运”又近高潮,在中国特有的“春运”之潮中千万名民工因为身份、户籍的原由往返奔波。这是二十一世纪中的第一个“春运”,不知这种因制度造成的畸形的交通繁忙现象在新世纪还会持续多久?当然,我们希望越短越好!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干部人事工作有一个老大难--庸官难治--只要干部没犯什么错误,即使什么事都不干,组织上也莫可奈何。“不到年龄下不了,不犯错误动不了”长期困扰干部人事工作。这种现象,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有了改变,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阐述,指明了改革方向。而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亦提出,扩大“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试点。可以预期,开展相关试点探索也将呈现更为积极、广泛的态势。日前,记者专赴湖北,对该省多地如何探索干部正常“下”的途径和办法作了调查。  相似文献   

20.
首先,“娘家人”理应体贴干部,关心干部。在干部的心目中,组织部门就是“组织”的代名词,这里有着一种“娘家”般的亲切感、温馨感和归宿感,他们事业上的成败荣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渴望向“娘家人”倾诉,希望得到组织的理解,得到“娘家”的抚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