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留学美国运动是清政府第一次官派留学运动,出于为洋务运动储蓄人才的目的,清廷在客闵、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建议和奏请下自1872年至1875年先后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尽管在中体西用指导下的幼童留学美国运动最终夭折,但归国后,幼童们凭借着在美国学到各种近代科学知识,很快成为了洋务运动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积极推进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人们对出国留学教育的认识,拉开了改革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大幕.  相似文献   

2.
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场著名的革新运动,丁日昌作为洋务运动中的先行者、创新者与实干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在 江南制造总局创办的各个阶段中,丁日昌积极参与其中,是该局的实际创办者之一。其近代海防思想符合国家近代化的要求, 促进了我国近代新式航运业的起步和发展。在教育近代化上,丁日昌大胆对科举制度提出变革,并积极促成了出洋留学计 划。丁日昌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家,创办留学事业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一大举措。众所周知,派遣幼童出洋留学的倡导者是容闳;但曾国藩是幼童出洋留学事业的领导者和开拓者,对我国近代留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容闳(1828—1912)广东香山人,是我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爱国者。他自幼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后留学美国。在耶鲁大学毕业以后,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到国内。他参加过洋务运动,与洋务派结下了长达20年的深厚的关系。他曾经亲自率领第一批中国幼童赴美留学,开始  相似文献   

5.
洋务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派别.他们在洋务运动时期探索强国御辱之路: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创办企业、强国御辱;学习西方、发展科教.这些举措对于改造中国封建的传统教育,建立近代新的教育机构和工业体系,培养科技翻译人才,传播西方科技理论,发展我国的军民用企业,自强自立,抵御外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洋务运动时期的外语教育规划得失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的主旨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疗病起弱”,“御敌自强”,巩固统治的目的。外语人才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关键。我国现代意义的外语教育也因此开始。文章从外语学校的建立与语种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考察洋务运动时期的外语教育规划,讨论其得失并寻求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随着紧闭的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撞开,昏睡千年的老大帝国被迫睁开眼,面对着一个茫无所知的外部世界。中国的有识之土,为了自强图存,很快认识到必须向先进的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于是,以“自强新政”为名的洋务运动应运而生。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学习先进的军事。工业、科技、文化。中国的留学事业由此开端。它差不多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中宣告失败后唯一存留。延续下来的事业。留学运动对近现代中国的教育、科技、政治、文化都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容闳与留学创议谈及留学运动,不能…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与“西学东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誉为“同治中兴”三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毁誉参半、评判存异的人物之一,著名的革命家章太炎贬其人,以为“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耍其天姿,亟功名善变人也”。然曾国藩作为中国洋务运动中最关键的地方重臣,其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培养科技人才和推行留学教育方面可谓劳苦功高、硕果累累,开创了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新局面,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投身洋务运动 发展近代工业19世纪60年代,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而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主体的农民起义方兴未艾,民族矛盾…  相似文献   

9.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积极从西方引进先进的军事装备、生产机器和科学技术。主观上李鸿章只是想引进西方的某些物质文明,增强满清王朝的国家实力,实现自强。但客观上李鸿章毕竟创办了一系列新式近代企业,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盛宣怀实业教育思想形成于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急需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其实业教育思想以培养一线技术人才为目标,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严格管理,从严治学。  相似文献   

11.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它由兴办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而后发展到创办新式实业学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再到派人出国留学,以便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进技术,洋务教育事业的兴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作为近代中日走上不同道路的分界点,引起广大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明治维新是全面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在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妄图以此挽救清政府危亡统治的近代社会变革运动;两次运动的历史背景、改革动机、改革内容、领导集团的态度等众多的不同导致了近代中日改革的殊异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爱国主义思想和“兴学育才”、“求才治国”的近代教育观的指导下 ,张之洞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改革并展开实践活动 :创办新式学堂、推进留学教育、废除科举制、创立近代教育行政机构、制订新学制等 ,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知识的人才 ,而且使中国近代系统教育制度得以形成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留学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同一时期,洋务运动也在中国蓬勃开展,两场运动中,统治阶级都实行了“走出去”的方针,派遣了大批留学生赴欧美。从留学教育的兴起、发展及留学教育的作用来看,明治维新时期的留学教育与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本文试图阐述这种“同”与“不同”,从一侧面说明为何明治维新取得成功而洋务运动却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为了推进留学教育的发展,教育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留学教育政策,调整、规范留学生的派遣。由于政局不稳,政府财政紧张,民初的留学教育政策总体而言不够稳定,缺乏全盘规划,成效有限。但是它毕竟给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代向欧洲派遣留学生是继幼童赴美之后的又一次借异邦以育才的举动,其延续时间长,产生的影响也比较深远,在中国留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对留欧教育的发展轨迹进行一些探寻和审视,以期能对我们当前的留学教育变革提供有益的思路。一、洋务派借异邦以育才的思想和留欧学生的派遣 19世纪70年代,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冲击下,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从巩固封建统治出发,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主要目标的洋务运动。在这一过程中,洋务派官僚们经常为新式人才匱乏问题所困扰,深深感受到人才缺乏的不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当时海军建设为契机,派遣留学生赴欧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拉开了中国  相似文献   

17.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出于对外交人才、加强海防和洋务事业的需要,通过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向美、英、法、德等国派出留学生,开始了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实践。它在客观上有力地冲击了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顽固守旧势力,引起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为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作出了贡献。虽然其封建属性、管理落后等缺陷还不可避免,对中国近代化事业不可能发生决定性作用,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在近代教育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问题,研究者的目光一向注视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现在的基本看法是:洋务运动缓缓地拉开了中国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近代化的帷幕,使中国近代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出现了新陈代谢的过渡形态.这种看法不错,但不全面.事实上,洋务运动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瓦解了封建政治,是中国封建政治大厦最后坍塌的重要一环.要弄清洋务运动对中国封建政治的影响问题,必须首先对“封建政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一般说来,在每一个社会的政治领域里,除政治制度以外,还存在着各种各样、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是近代中国政治界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在晚清时主张废科举、办新学、鼓励和选派学生出国留学,为培养中国近代化人才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晚清教育事业,尤其是晚清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洋务派对近代科学技术的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他们在洋务运动中的行为实践和路径选择,并在科技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器物科技观、知识科技观和教育科技观,反过来在其科技观指导下进行了大量近代科技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体西用"下的洋务派科技观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然而在客观上加强了西方科技文明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我国后来的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和维新运动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