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领导决策信息》2008,(26):22-35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月22日,民政部下发《关于对口支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紧急通知》,确定由北京等21个省份分别对口支持四川省的一个重灾县;确定北京、天津在对口支援四川有关重灾县的同时,北京对口支援陇南市,天津对口支援甘南市;未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贵州、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六省(区、兵团)接收的捐赠款物重点用于支持陕西灾区灾民生活安排和恢复重建。为加快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并使各地的对口支援工作有序开展,6月18日中央制定出台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中央要求,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19个省市将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正>2008年6月17日,四川省政府召开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省内对口支援工作部署会。会上决定按照无灾区和轻灾区帮重灾区,一个市(州)帮一个重灾乡镇的原则,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开展为期3年的省内对口支援。万里长江第一城——  相似文献   

3.
《领导决策信息》2008,(25):15-15
中央明确"一省帮一重灾县"对口支援后,各省市迅速行动,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做出紧急部署。"上海坚决按照中央方针、政策办,一定做好灾区恢复重建的坚强后盾与可靠后方。这是不讲条件的。"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最近在四川灾区考察时作上述表示。  相似文献   

4.
《领导决策信息》2008,(24):16-17
为加快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机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6月18日正式发布执行。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机制,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有机结合的一次重大实践。  相似文献   

5.
《领导决策信息》2008,(22):19-19
针对此次汶川地震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民政部5月22日确定全国21个省市分别对口支持四川省的一个重灾县。目前,各地都已迅速成立领导机构,在第一时间内派出队伍赴灾区开展灾后重建帮扶工作。北京市在对口支援四川有关重灾县的同时,还要对口支援陇南市。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08,(26):68-95
以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为标志,"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开始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为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序、有力进行,国家先后出台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关于地震灾区恢复生产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法规和政策文件。按照中央统筹规划、科学评估、分步实施的要求,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随即启动了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确定的目标,将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前期工作和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确保灾区人民基本生活生产条件、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工农业生产设施得到全面恢复,达到并好于灾前水平。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科学发展的后劲增强,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巩固发展。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08,(26):10-21
为支持和帮助受灾地区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使地震灾区早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6月30日发布实施。《意见》提出,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就业等各类政策,统筹协调中央和地方各项财政投入、对口支援、国内银行贷款等资金,引导使用好各类捐赠资金,使政策安排、资金投入及重建规划相互衔接,有机配合,形成合力。《意见》从中央财政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土地和矿产资源政策、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险政策、粮食政策等九个方面,新制定或扩大了原有政策执行范围。  相似文献   

8.
《领导决策信息》2010,(23):14-15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6月5日提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以“举全国之力”加快灾后恢复重建。5天后。国务院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确定粤、苏、沪、浙、京、辽等19个省市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同年10月.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正式发布.  相似文献   

9.
经过前一阶段艰苦卓绝的努力,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进入安置受灾群众和恢复重建前期准备阶段,中央先后出台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等政策措施,强调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使之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办好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09,(17):8-11
在“5·12”大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灾后重建也进入了高潮,四川“力争两年完成三年任务”,各援建省市区加速推进对口支援工作。  相似文献   

11.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灾后重建工作,利用灾区重建的机会,促进灾区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强灾后重建管理,科学规划,协调好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结合促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政策的实施,实行灾区人口的分类安置,鼓励一部分灾区群众向外迁移;统筹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全民共建、灵活开放的灾后重建体系;经济重建和制度重建相结合,加强制度建设,为经济重建和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四川省汶川地区地震受灾的情况,以"5·12"地震灾后图书馆恢复重建研究为基础,从地震灾区临时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的重建重点和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对汶川灾区临时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管理进行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领导决策信息》2010,(41):14-15
案例背景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提出“一省帮一重灾县.加快恢复重建”的要求.19个省份与四川重灾县及陕甘重灾地区对口援建。截至今年9月底.各援建省市已基本完成中央提出的“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援建任务。截至8月底,对口援建省市确定的对口支援项目3645个。已建成3183个:对口支援累计完成投资677.99亿元.到位对口支援资金684.24亿元。  相似文献   

14.
《领导决策信息》2008,(44):27-27
为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国务院出台政策实行18个省市与四川18个受灾县市对口支援,要求支援省市每年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按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  相似文献   

15.
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6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农业生产工作,审议并原则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草案)》。  相似文献   

16.
实施“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现代服务业科技专项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现代服务业科技专项行动",开展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加强创新与协同,建设灾区现代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通过技术创新与服务模式创新走出一条灾后重建的新路。  相似文献   

17.
在抗震救灾工作完成过渡安置任务、全面进入灾后恢复重建之际,迅速谋划和推进灾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利于领导干部通过培训把握政策方向,破解难题,提升科  相似文献   

18.
遂宁市在"5.12"地震发生后提出:"轻灾区倾囊相助重灾区、轻灾区真情奉献重灾区",党员干部充分发挥生力军和主心骨作用,一边尽最大努力支援灾区,一边以最快速度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做到自救、救灾、发展三不误。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10,(9):16-17
2009年,是四川省恢复重建的攻坚之年,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确定对口项目3424个、援建金额744亿元,其中3139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援建资金到位449亿元,1833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2009年以来,根据中央提出的“力争在两个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各对口支援省(市)创新科学高效、形式多样的对口援建机制,提高援建水平和效率。在对口支援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过程中。各支援省市坚持着眼长远,在加快民生项目、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的同时,把“输血”与“造血”集合起来,大幅提高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最新统计,19个对口支援省市与受援地区累计签约产业合作项目400多个,协议投资550多亿元.已经落实资金77.9亿元,为受援地区群众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61.8个。其中,帮助灾区建设工业园27个,投资31.8亿元。  相似文献   

20.
5.12大地震是对中国NGO的一次大检阅,NGO在极短的时间内筹集到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来支持灾区抗震救灾。如今,距离地震已经过去10个月的时间,受灾地区进入了灾后重建阶段。NGO如何继续拿到高分?本文在对灾区的调研基础上,拟从中国NGO自身的特点出发,来探讨其在灾区重建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笔者认为其应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政府的助手;政府和灾民之间平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