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苔丝》创作手法的悲剧意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钧 《齐鲁学刊》2002,(5):91-93
《苔丝》的创作手法是一种有意味的审美形式。阅读《苔丝》使我们领悟到作者独特的创作技巧的深刻的悲剧意味。《苔丝》的艺术技巧以及这种艺术技巧所蕴含的悲剧意味是常读常新的 ,其深刻的美学内涵及其悲剧意味感人至深 ,令人悲叹不已。  相似文献   

2.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性格与环境的冲突并不必然造成苔丝命运的悲剧,而正是苔丝本身时于爱情的追求与对爱情纯洁性的坚决维护促成了苔丝的选择,从而也毁灭了苔丝本人。  相似文献   

3.
关于苔丝与潘金莲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对苔丝和潘金莲作了一番比较。其中苔丝是《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核心人物,而潘金莲只是《水浒传》中一个配角;苔丝生活在资本主义的英国,而潘金莲是一个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而潘金莲被认为是“淫妇”。但如果我们超越时空的束缚,摆脱世俗的禁锢,则不难发现,两个看似遥不可及毫不相关的女人又是何等的相似。通过此文,只是希望善良的人们能够在观念不断更新、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发展的21世纪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和人生。  相似文献   

4.
唐建怀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4):93-94,86
《德伯家苔丝》塑造的苔丝形象,她即容忍,又以独有的方式与命运抗争,本文对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对苔丝和潘金莲作了一番比较。其中苔丝是《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核心人物,而潘金莲只是《水浒传》中一个配角;苔丝生活在资本主义的英国,而潘金莲是一个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而潘金莲被认为是“淫妇”。但如果我们超越时空的束缚,摆脱世俗的禁锢,则不难发现,两个看似遥不可及毫不相关的女人又是何等的相似。通过此文,只是希望善良的人们能够在观念不断更新、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发展的21世纪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和人生。  相似文献   

6.
透过苔丝狄蒙娜与爱米莉娅看莎士比亚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戏剧《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与爱米莉娅进行对比,阐明莎士比亚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弥漫着命运和宗教道德所带来的悲怆气氛。本文从西方小说中悲剧意识的角度入手,深刻分析了苔丝这一矛盾的集合体———她是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从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对事件巧合性的安排和对自然环境悲怆的描绘等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得出哈代在创作时受到叔本华悲观哲学深刻影响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9.
<正> 精神产品都是客观生活投射到创作者的头脑中,经过复杂的精神劳动后的产物。产品的种类、性能、审美特点不同,便要求艺术家在创作时有不同的思路,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这就形成了文化艺术系列中的千差万别的思维形态,电影也就有着它与众不同的思维特征。独特的形象思维看完《苔丝》走出影院,苔丝杀亚雷的镜头老在脑际旋转,可谓可视性和艺术性的巧妙组合。苔丝在困境中再度和亚雷同居。她的丈夫回  相似文献   

10.
节奏既是一种形式要素 ,又包涵着深刻的内蕴。《苔丝》的节奏运动随着悲剧冲突的发展或急或缓、疾除有致 ,构成优美和谐的旋律 ,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震颤和共鸣。  相似文献   

11.
《无名的裘德》是19世纪末继《德伯家的苔丝》之后,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写下的最后一部小说力作。小说在主题的表达上充分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利用动物、色彩、天气、地名等的寓意以及主要人物的宗教意象,喻示了人物的命运和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塞缪尔·理查逊的《帕梅拉》和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这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有着鲜明的自然美和人性美。但是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通过解读两位女人公的个性化语言来彰显其不同的性格,指其命运的悲喜与其性格因素是牢牢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3.
哈代的小说十分关注和审视女性的命运。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小说中,虽然哈代有着浓重的宿命论思想,但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强烈的依附心理和无廉则的顺从是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而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男权”意识则是女性悲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运用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smith对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的分析表明,小说的环境描写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人物语言风格体现出方言特色,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具有明显的多元性。语料库检索分析为该小说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已经被“社会化”得太久,以至于“自然人”这种状态已经从根本上失落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代这个作家值得让我们再一次细细品味。他那双尚未经受“社会人”异化的眼睛,洞察了了自然人性最后的天鹅哀歌。在哈代精心的叙事安排下,《苔丝》一书呈现出这样一种精巧的结构:以克莱尔父子的两场审判为主体。在此之前设置了油漆匠和乡村牧师两场寓言式的审判。四场审判相互对应、相互阐发,形成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意义载体,最终由苔丝之死推向极至。哈代要让苔丝躺在异教徒的祭坛上——她是自然的女儿,一个献给苦难的祭品,必须以自身的死亡唤起人们哪怕一刹那的崇高情感。  相似文献   

16.
吴钧 《东岳论丛》2002,23(5):108-108,124
托马斯·哈代于 1891年发表的《苔丝》 ,至今已一百多年了 ,但《苔丝》的艺术技巧及所描写的社会现实以及其悲剧力量至今仍令人赞叹不已。托马斯·哈代出生于英格兰西南部多塞特郡的一个小村镇。他的父亲是个建筑工程的包工头 ,同时还是教堂仪式上的乐师。由于受父亲的影响 ,哈代一生都对音乐非常喜爱。对宗教与音乐的特殊感情突出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少年哈代未能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 ,但他却阅读了所有他能找得到的书。他 16岁就离开学校 ,跟随一位建筑师当学徒 ,他一边从事建筑业 ,一边博览群书 ,潜心研究创作。哈代的小说 ,大多以他的家…  相似文献   

17.
哈代和德莱塞同处于变迁的时代,大体相似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们创作中有某些相似的可能.而置身于两个国度和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又决定着他们创作中差异的存在.文章用比较的方法,以两位作家有名的两部作品《德伯家的苔丝》、《珍妮姑娘》为例,从创作主题、结构、创作技巧、方法等方面对两位作家的创作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对苔丝和潘金莲作了一番比较.其中苔丝是<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核心人物,而潘金莲只是<水浒传>中一个配角;苔丝生活在资本主义的英国,而潘金莲是一个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而潘金莲被认为是"淫妇".但如果我们超越时空的束缚,摆脱世俗的禁锢,则不难发现,两个看似遥不可及毫不相关的女人又是何等的相似.通过此文,只是希望善良的人们能够在观念不断更新、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发展的21世纪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和人生.  相似文献   

19.
《奥赛罗》所讲述的是一个爱与嫉妒最终导致毁灭的故事。剧本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中的苔丝狄蒙娜的性格看似互相矛盾(前半部分独立自信,后半部分懦弱隐忍),实际上是互相关联,对立统一的。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她的爱情显然不被接受,她的勇敢反叛,以及软弱单纯,最终促成了她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20.
王瑛琦 《北方论丛》2002,(6):113-115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的代表作.哈代把自己的一部分最好的小说称为"性格和环境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鲜明地体现了哈代的艺术风格,小说以人的美好性格和高尚的情操终于被卑污残忍的社会环境毁灭这个不可调和的悲剧冲突为基本主题,反映了"维多利亚盛世"的英国现实.苔丝纯朴善良,对生活有美好而朦胧的渴望,却连遭磨难,而这些灾变都不是她偶然的际遇,注定苔丝悲惨命运的是19世纪末英国罪恶的法律、宗教、道德、社会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