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针对当前国内文物古迹译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对文物古迹名称的翻译方法和评判标准做了初步探讨,并对国内文物古迹名称的构成形式和各种译法作了简要的归纳、分析,指出文物古迹名称翻译的目的及译者的责任。作者认为,译者的职责是要用读者可理解、可接受的形式,为接受文化提供忠实、准确、完整的文化信息。文物古迹译名的最终确认,在一定程度上要受接受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品牌名称是代表商品的符号,具有自己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品进出口日益增多,商品名称的翻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品牌名称的翻译不仅考察译者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还涉及到文化、营销学、心理学和美学等因素。通过列举分析许多优秀品牌名称及文字商标的译名,可从中总结归纳品牌名称翻译的基本方法,分析“零翻译”在品牌名称翻译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可探寻影响品牌名称翻译的文化、美学及人们的心理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居民住宅区名称类属于地名范畴。由于历史遗留的法理冲突、以往翻译实践的影响以及译者翻译能力等原因,造成译文信息偏离原文,影响了译名信息功能的发挥。鉴于地名翻译的特殊性,译者应在法律框架内遵循"译名准确,信息保真"、"同名同译"、"审美需求"、"受众友好"、"尊重传统,保留特色"等原则,实现译名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商品的名称经过了商家们的千锤百炼 ,同样作为另一语言中的品牌名的该商品译名也必须是通过译者会同商家深思熟虑后得出来的 ,而并非是词汇间的简单转换 ,还得考虑文化的因素。本文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和品牌名翻译实践的角度 ,论证了“归化”手段在处理承载文化内涵的品牌名翻译时作为主要翻译策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将英语电影片名译成汉语,以功能对等为目标,按照片名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要求进行翻译。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片名进行分析、转换和重组,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使汉语译名形式与英文电影内容达到辩证统一。既注意到标题的字面意义,又注意发掘其深层意义。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对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接受美学为依托,对部分英语文学作品名汉译的变迁进行描述性研究。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作品本身与读者的赋予。文学史是作家、作品的历史,更是作品的效果史。借助接受美学,发现变迁中也有规律:一是译名具有时代特色;二是译者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转变,即由归化到异化,从意译到直译的变化。最后以《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的译名为例,详尽地描述了译者(原文读者)和读者这两大接受主体对不同时期不同译名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对许多商标翻译原则的僵化理解,引发了商标翻译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商标翻译中译者创造性的缺失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缺陷.以译者创造性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商标翻译中译者创造性缺失的原因和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着从文化视角、方法视角和接受视角三个方面提出了补偿策略,进而抑制传统商标翻译的缺陷、超越文化干扰和融合不同文化消费者的心理,以达到提高商标翻译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英汉知名商标的翻译策略,论证框架网络、单一框架网络和双边网络对不同类别商标翻译的解释力,认为商标名称翻译首先要确定统摄译名的音、义框架,进而选取恰当的词语。参照成功商标翻译案例的操作模式,考察了国内部分汉语商标名称的英译,并提出重译文本。  相似文献   

9.
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的名著包含了永恒的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是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它反映了各国鲜明的文化特色、人文素养和风土人情。在了解各国文化的过程中,翻译活动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翻译对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加之译者水平不一,名著篇名翻译工作并不如人意。文章考察了几部汉英词典的名著译名,对其做了对比分析,试图从文化角度对译名不一的情况做出总结,这对文化的传播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景点名称翻译是旅游资料翻译中的首要任务,当前西藏景点英文名存在多个版本,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以西藏湖泊类景点英文名为研究对象,对现存英文名进行分类分析,发现其翻译主要围绕选择何种标准使译名规范化的问题,并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两套主要标准,即我国制定的国内标准和国际通行的藏语地名标准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认为翻译目的论对西藏湖泊类景区名称翻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目的原则可以较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提出西藏景点名称翻译时宜以游客为中心,采用国际上关于藏族地名的通行译法,这对景点名称的规范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汉斯·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是传统等值论的重大突破,强调译文应根据其预期功能或目的,选择最佳翻译方法,从而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电影片名汉英翻译时,译者应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根据译名功能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充分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文化知识背景、审美观等因素,以实现其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2.
电影片名不同译名的选择最终则取决于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译者的文化感知力,即一种跨文化的感知能力。译者只有在具备了跨越源语与目的语两种文化的感知能力,深入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深层涵义,才能在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地结合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翻译出艺术性与商业性完美的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中的语码转换是一种有标记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特定的诗学效果,但其翻译历来是令译者头疼的难题。笔者从语码转换在文学语篇中的功能出发,分析了译者在翻译多种语码时遇到的障碍,以及各种翻译手段造成的形式与内容上的亏损,从而提出译者应正视翻译过程中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尽最大的努力再现文学语言的文化功能和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14.
阅读旅游景点资料是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旅游资料的翻译正是为了给外宾提供一个理解欣赏景观的平台.如果译文漏洞百出或没有将读者的因素考虑在内,译文显然便可能失去意义,甚至有损于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苏州园林旅游资料调查显示,当前旅游资料翻译中存在诸多问题:翻译逻辑混乱、译名不规范、音译过度、译者态度不严肃和文化负载词缺乏必要的解释等,译者必须加强读者意识,因事制宜,关照读者接受心理,使信息顺畅地传递给读者.  相似文献   

15.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两者不是绝对独立的,可以相互补充并存,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考虑读者的接受,对不同因素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以蒙古族作家阿云嘎的小说《满巴扎仓》的汉译研究为例,从语言、文化、文体等层面入手探讨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读者接受情况,力图对少数民族母语文学这一处于边缘状态的文学形式的翻译与影响做一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介绍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归纳景点名称的特点和功能及其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实例阐述景点名称英译的具体方法,并推荐最利于传播中国文化的译法,以期提高译名质量并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从而提升旅游景点形象,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角度看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归纳景点名称的特点和功能及其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实例阐述景点名称英译的具体方法,并推荐最利于传播中国文化的译法,以期提高译名质量并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从而提升旅游景点形象,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意象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文化意象的翻译是对译者极大的挑战。接受美学为文化意象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译者要研究译语读者的接受语境以达成视界融合,避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同时,读者的接受是历史性的,译者要在其不断变化中的期待视野中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以保证文化意象的传递;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到翻译活动中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地再造译语读者更乐于接受的文化意象,真正实现“立象以尽意”。  相似文献   

19.
译者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这一翻译活动中积极的因素.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分析大卫·霍克斯在<红楼梦>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译名及书中人物名的翻译策略等方面所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西方逻辑学传入初期,不同译者对逻辑术语有着不同的翻译,这对逻辑学的传播产生了不利影响。清朝编订名词馆颁布了中国第一份经官方审定的逻辑学术语名词表——《辨学名词对照表》。事实上,这并没有能够达到统一逻辑学术语译名的目的。这有其客观原因,我们不能就此否认《辨学名词对照表》的作用和意义。对于"Logic"之译名,不同时期的翻译不尽相同,甚至同一时期不同译者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意谓。一个西方逻辑学术语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名称演绎本身也是中国逻辑学发展所经历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