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所以 ,要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就需要师生双方的高度和谐。实践证明 ,变“隔”(心隔、情隔 )为“融”(心融、情融 )是教学双方达到和谐的关键。一、变“心隔”为“心融”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对刚讲过的内容进行提问 ,学生要么答非所问 ,要么连问什么都不知道 ,这就是心隔。换言之 ,是指课堂之上 ,师生之间各思其事 ,心不能“领” ,神不能“会”。尤其是生源较差 ,学生成绩普遍欠理想的学校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更需要变“隔”为“融”。往往差学生大多由于成…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一种“独白”式教育,它导致了知识传授中的单向灌输,师生交往中情感的缺乏,道德教育中学生的“失语”等一系列弊端的出现,进而最终导致教师“话语霸权”和学生“失语”的后果。“对话”是一种与“独白”截然不同的交流方式,它需要在场主体充分地、平等地、饱含感情地进行沟通,而不允许任何一方出现“话语霸权”。对话式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学生精神、人格的影响力,因而立足于“对话”基础上的新型教育能够有效纠正“独白”式教育的弊端,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和“善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则要求教师以本为本,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迁移。特别在综合复习的教学中,不能仅依靠寻求大量的外来资料,而舍本逐末,而要对课本中的例题,习题进行研究、探讨,充分发挥课本的内在潜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这样对扩大学生的视野,深化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根据题型特点,力求“一题多变”,“--E多解”是在“变”…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向纵深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技术逐渐融入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极大地改变了高等教育场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管”的形态。面对新形势,高校教师必须“因时而变,因势而新”,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抓住机遇,转变教师角色:由传授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协助者,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提供者,由教学过程中的说教者转变为教学互动的促进者,由事无巨细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培育者。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影响广泛,具有极高的工具性价值,但它仅仅是教师提高教学效能的得力助手。无论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本质和立德树人的使命都不会改变。在智能化时代,高校教师永远不变的是:“牢记教育使命、不忘育人初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循教育基本规律,锤炼教学基本功,在创新中守正,在守正中创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所实现的所有制变革有一定弊端,即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空有制”或“虚有制”。这种“空有制”或“虚有制”是我们国有企业和相当数量的集体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丧失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发挥的根本原因所在。本文认为,“变空为公,变虚为实”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革的实质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新工科背景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专业课,课程对工程实践经验要求较高,需要教师不仅言传,更要身教。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与学的过程互动不足,尤其是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即使有经验的老教师也难以做到准确、实时掌握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雨课堂”提供了一个高效互动平台,师生可以使用它进行课前、课堂和课后的交流切磋,尤其是课堂环节中表现更加突出。课题组教师使用“雨课堂”进行了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教师能够清楚地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的教学。通过在线互动交流,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也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随着幼教理论界对课程模式的探讨,人们深感传统教学的弊端,即灌输式的教学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变成记忆的机器。鉴于此,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动手操作法”,目的在于让幼儿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记忆为思维,这种学习法很快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动手操作法”尤为重要,它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一些实际工作者对“动手操作法”存在着片面的理解和模糊的认识,只把它作为一种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手段,而没有把它作为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此做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 ,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及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知识和文化的传授者、学生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的促进者以及学生非语言因素的激发者  相似文献   

9.
英语教学要从实践出发,创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互动教学环境,进而实现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是一种值得普遍推广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互动式英语教学在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同时,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能实现教与学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0.
王燕 《中南论坛》2010,5(2):17-18
在大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职能从传统上来说,一般被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然而,面对更个性化、更多面化的“80后”、“90后”的大学生,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解惑显然已经满足不了他们多样化的需求。本文对如何实现教师的教学职能作进一步的分析,使教师在授课中实现更高效的教师职能,为学生的“三个一”基本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2005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人手,分析其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总结实践经验,寻求增强课程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主张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整体把握课程体系,各有侧重,避免重复,让教材内容“活”起来;变单一考核方式为综合考核方式;加强教师帅德教风建设,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有益尝试;加大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力度等。  相似文献   

12.
铸造“师魂”,就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人生目的、坚定的教师职业理想。陶冶“师德”就是培养学生拥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培训“师能”就是使学生掌握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师魂”、“师德”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数学“实践探索”课是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探究能力设置的课程内容。探究中学数学“实践探索”课教学,也存在着不足。为此,“实践探索”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1)提供真实的活动情景;(2)转变教师角色,从专家的身份变为指导者和参与者;(3)建构有实际意义的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4.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知识是定论,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能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工作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呢?笔者在文章中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以往的语文教学存在着许多弊端,该文提倡“多元有界”的阅读教学观。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实现“多元”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实现“有界”的决定因素;“平等对话”是实现“多元有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成才与就业》2009,(21):63-64
“知识学校”公司是瑞典领先的独立学校运营商,学生在“知识学校”里将自主设定自己的成绩目标和日程安排,甚至自行决定课时的长短。 “知识学校”的学生需要为自己设立—个长期的学习目标。在开学之初,学生和家长、教师—起共同制定毕业时要达到的学习和成绩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专题教育”和“五步教学法”,既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它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在区分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突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突出重点、难点,以学生自学为基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这一新路能有效地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符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8.
如何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是学科教学的根本问题。知识建构的过程一定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就要求变传统的“灌输中心教学”为“对话中心教学”,通过学生与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以及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19.
“为学”和“为道”是《老子》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为学”指的是学习经验性的知识,包括人学、物学和事学的知识;“为道”则强调对“道”的领悟和达观。但实际上“为学”与“为道”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一致的一面,即在“为”的层面上两者一致,而在“学”与“道”的层面上则不同。具体而言,两者在内容、目的上有同有异,但在方法上则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20.
“走进生活”是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是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更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我们广大教师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面对实际的教学内容,应引起我们深思的是:谁走进生活?走进谁的生活?如何走进生活?如果这些问题不认真思考,就有可能使走进生活流于形式,从而造成教学过程的不和谐。如何使走进生活的教育理念,成为创设教学情境、构建知识生成的有效武器?笔者认为“走进生活”的寓意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生活事例(现象)抽象出知识,或进入学习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