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蒙古文化研究丛书《宗教》 ,宝力高教授著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 0 0 3年 8月出版 ,约72万字。本书分上下两册 ,上册论述了蒙古族萨满教 ,内容主要是蒙古族萨满教的产生、职能、法器、服饰、行为、神灵系统、萨满教风俗和萨满教文学等 ;下册论述了蒙古族佛教 ,内容主要是佛教起源、印度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入和传播、“三宝”、佛教教义、佛教部派、宗教改革、寺庙经济、神佛系统、佛教文学、佛教文献、佛教文献翻译、佛教史学和佛教风俗等。在本书中 ,作者通过对蒙古族萨满教和佛教的深入研究 ,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蒙古族的宗教文化、哲学神学…  相似文献   

2.
1240年编纂的《蒙古秘史》①中含有关于各个国家、城市、河流及民族的历史──地理通名②。然而这一开端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佛教在蒙古人当中的确立,蒙古编年史家关于外部世界的观念越来越囿于佛教进化论的框框。当一名蒙古作者不得不描述其他国家时,他的兴趣首先局限于佛教的故乡印度,其次是主要的佛教区域西藏和中国。从18世纪后半叶起,在传统的蒙古历史编纂学中形成了新的流派。蒙古藏语文史学家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藏一蒙宗教活动家松巴堪布·益西班觉(1704-1788年)及其追随者的创作即是这一流派的明显的例子。…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从十七世纪开始,在蒙古广泛传播。清朝皇帝出于使蒙古人成为顺民的需要而庇护新宗教,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它的巩固。佛教开始对蒙古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出现了许多寺庙和学校,开始了书籍印刷,对蒙古游牧民族来说,西藏逐渐成为普降一切精神甘露的乐土。”从此各种宗教作品译成了蒙文,它们以刊本和抄本形式流行。其中佛教世俗作品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佛教童话、传说、故事,寓言都是用来“给这些或那些劝世作品作注释的,其中有描写各位佛教圣僧的前世生活及有关佛教寺院的各种传说。”喇嘛  相似文献   

4.
蒙古精神文化的发展 ,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一样 ,曾受到过宗教的很大影响。佛教在蒙古的广泛传播大约是从 16世纪开始的。随着寺院数量的增多 ,出现了颇有势力的佛教僧侣阶层。这一切当然未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世隔绝的喇嘛们基本上是学习古印度的经院哲学和教条主义的教理。但是 ,佛教在客观上免不了与定居点、建筑遗物、图书、印刷品及由劳动游牧民族双手创造的其他文化珍品的产生有普遍联系。寺院里创建的图书室和印刷出版设施 ,后来曾被一些文化活动家用于进步的事业。我想在这篇报导中谈一个这样的例子。18世纪中叶 ,在荒漠草原…  相似文献   

5.
9-15世纪间居住于新疆及河西走廊地区的回鹘人佛教文化昌盛。在与北方民族(如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回鹘佛教也随之为这些民族所接受。尤其在蒙古统治时期,回鹘佛僧地位甚高,他们或充当皇帝与藏族喇嘛教帝师之间的翻译,或充当蒙古皇室贵族的老师,或传扬弘化佛教,深为蒙古统治者所器重。他们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契丹、党项、女真,尤其是蒙古古代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藏语名在蒙古牧民及猎人中间流行,无疑是西藏喇嘛教在蒙古大地传播的后果之一。西藏红(帽)教代表人物最先接受了对蒙古可汗的邀请,其中有人甚至升任国师,便不遗余力地在封建贵族中传扬宗教。后来黄(帽)教崛起,蒙古人虽不懂却用来念经的藏语紧接着传入了我国。  相似文献   

7.
2、蒙古时代中期 (1)蒙文史料进入17世纪以后,出现了各种蒙文编年史。这些蒙古史文献讲的都是西藏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历史,写作形式也都沿袭了西藏佛教源流史(藏语称:却迥)的体裁。蒙文编年史的作者如果是蒙古人,那么有关蒙古地区内部情况的记载便很详细,但也往往互相矛盾,要  相似文献   

8.
虽然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然而典籍浩瀚、哲理丰富、蕴含广博深奥的佛教是世界上其它的宗教都无法与之相比。纵观中国翻译事业,佛经翻译不仅是中国翻译的起点,且悠久的中国翻译史有半部是佛经翻译史。佛经的翻译有力地推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为中国翻译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佛经翻译活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在佛教由印度传入西藏,再由西藏传入蒙古的过程中,由印度佛教文化带来的形形色色的词汇通过音译的形式从梵语移植到藏语之中,又从藏语移植到蒙古语之中。因此,不要说阅读佛教文献,即使是为了正确地阅读藏族编年史及蒙古编年史等一般性的书籍,对佛学词汇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蒙文文献的撰写之际,刻意追求了  相似文献   

10.
蒙古装饰艺术与蒙古传统文化诸方面的关系〔英〕克里斯蒂娜·查伯罗斯(KrystynaChabros)翻译陈一鸣(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导言本文论述的是与喇嘛寺院的宗教艺术截然不同的家庭装饰艺术。佛教的佛像艺术并非源于蒙古本土这一事实,常常导致...  相似文献   

11.
关于蒙古萨满教的混杂性、它与其相邻各民族的宗教观念及文化上的联系已有了不少论著。学者们主要论述的是喇嘛教对萨满教的影响问题,萨满教与佛教这两种宗教信仰相互关系的问题。符拉基米尔佐夫刊布的蒙古萨满教资料中的一些藏语部分就充分说明了喇嘛教仪轨对萨满教仪式的直接影响。旅行家及民间文学搜集者早就提到过蒙古萨满教与突厥语系民族,尤其是与南西伯  相似文献   

12.
自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引进佛教至公元9世纪朗达玛灭佛之间的二百余年的时间,是佛教在西藏发展的前一个阶段,史称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前弘期佛教在吐蕃王朝的支持下,通过大力培养翻译人才、进行文字改革,完成了后期形成的藏文大藏经的主要科目及其经论翻译的基础,使得佛经翻译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在如今已经深入日常生活、成为普通美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佛教,在其短短的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经历了移民宗教、全国性宗教、世界性宗教三个发展阶段,成为独具特色的美式佛教。而在美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美国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4.
蒙古佛教历史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或原蒙古人时代虽然从蒙古人来讲接受佛教比较晚 ,但从蒙古地区来讲佛教有着较为久远的传统。佛教在蒙古地区的肇兴由于是在真正的蒙古人出现在历史舞台之前 ,或是产生于自古生活在蒙古地区的原蒙古人部落时期 ,因而该时期可称为前蒙古时期或是原蒙古部落时期。佛教最初产生于印度 ,后经过中亚、西域 (突厥斯坦 )和中原及西藏等不同方向传入蒙古地区古代游牧部落 ,特别是突厥、蒙古民族中 ,并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文化、信仰相适应与融合 ,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因而可以将其专门称之为北方蒙古草原佛教。虽然它同属于流传于西亚(Хоман)…  相似文献   

15.
1642年,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统一卫藏,结束了西藏噶玛巴地方政权,成为总揽西藏行政大权的汗王。在固始汗蒙古贵族势力的支持下,西藏佛教格鲁派跃为蒙藏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教派。特别是经1653年清朝政府的册封,就进一步肯定了固始汗在西藏汗王的政治权力和五世达赖喇嘛为宗教领袖的地位。当时,清朝对西藏的施政是通过固始汗的地方政权进行的,而这个地方政权中具体掌权办事的行政官,藏语叫“第巴”或  相似文献   

16.
蒙古人很早以前就翻译过印度、西藏、中国和阿拉伯人的著作,而翻译西方作品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另一方面,蒙古语对东方文化传播到西方,曾起过“媒介”作用。譬如起源于印度的潘查丹达尔故事集,就是通过西藏传入蒙古,具有了蒙古特色和典型风格后才流传到欧洲去的。现代蒙古的优秀文艺作品已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以80多种文字翻译出版。一支不仅能用自己祖国的语言——蒙古语创作,而且能用俄语、德语、保加利亚语写作的作家、学者队伍  相似文献   

17.
1989年3月,日本东洋文库出版了石滨裕美子、福田洋一校订编著的梵藏蒙三种文字对照的佛学词汇集——《新订翻译名义大集》。《翻译名义大集》是一部成书于公元9世纪的佛教词汇集。当时,该书被收入藏文大藏经《丹珠尔》部分。18世纪,该词汇集中又加入了蒙古语和汉语译语,并被收入蒙古文大藏经《丹珠尔》部分。《翻译名义大集》的传世版本很多,有手抄本木刻本和19世纪以来出版的各种刊本。其中有梵藏对照本、梵蒙对照本、梵藏蒙汉合壁本、梵藏汉日合壁本、梵藏蒙满  相似文献   

18.
从蒙古帝国初期到满族统治期间,蒙古与西藏有着长期的紧密联系,因此,藏语中有着大量的蒙古语借词。许多学者,诸如B·劳费尔和N·罗立赫对此作过有益的探讨。蒙古与西藏的自然关系较好地反映在他们之间的语言交往中。反过来讲,蒙古语中也有藏语借词,大多数用于宗教事务中,特别是在佛教术语中。藏语中的蒙古语借词用于世俗领域,许多是行政用语和称号。如藏语达尔罕(tár-hán)——蒙古语达尔罕(dràhán);藏语札萨克  相似文献   

19.
藏族古代佛教典籍翻译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从赞普松赞于布时期到藏传佛教“后弘期”佛教典籍的翻译事业。作者认为,藏族古代佛教典籍翻译为传播新的文化思想和宗教文化,丰富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创造藏民族的优秀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元朝是由蒙古贵族建立的幅员辽阔而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蒙元统治者在宗教信仰上实行"兼容并包"和承认现状的政策,对中原地区已有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信仰都予以承认,故在元朝形成了多种宗教与文化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由于蒙、藏的特殊关系,元朝统治者对藏传佛教尤为尊崇,并且将藏传佛教的"领袖由国师提为帝师,建立起元代特有的帝师制度,使藏传佛教及其领袖具有了崇高的社会地位"[1]696.由于元朝统治者对佛教特殊的关爱,作为蒙元帝国的大都(即北京地区),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在元朝统治时期都颇为兴盛.元朝政府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总制院为宣政院,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国佛教的管理.元大都遂成为佛教发展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