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土地政策,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政策。根据当时的背景变化,党在解放区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
土地作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形态。在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历代王朝对土地兼并都有着严格的限制。而宋代一反历代王朝抑制土地兼并的惯例,采取“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土地制度的一大奇异现象。那么这样的一种土地制度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明清实学思潮中的土地经济思想陈朝晖自中国封建制形成以来、土地私有制为通行的土地政策、地主土地为所有制成为封建社会的根本制度之一。贵族、豪强、富商、巨贾群起争夺土地,导致严重的土地兼并,使封建社会出现周期性的危机。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土与开明政治家提出过...  相似文献   

4.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土地政策经历了逐步形成和发展完善的过程,也经历了由差异很大到基本接近再到分歧日益加剧的过程。比较、研究国共两党土地政策的关系及其异同,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大革命失败和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中国土地使用中存在各种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现行的土地使用政策阻断了土地使用效率传导机制。基于竞租函数理论和同心圆模型提出土地使用效率传导机制,指出通过土地使用效率传导机制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地紧张关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多边援助机构的实践,分析了贫困影响评价对改善政策和项目设计的作用,并基于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了中国草原奖补政策和土地流转政策对乡村贫困人群的影响。本项研究发现,贫困影响评价不仅要基于政策文本,更需要基于政策实践,政策实践产生了远比政策文本更复杂的影响。草原奖补政策和土地流转的政策设计都有利于贫困阶层,但是实践的多样性却产生了复杂的影响,草原奖补政策的不完善和土地流转过程中经营风险的转嫁都增加了贫困群体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鄂东南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通城、崇阳、蒲圻、嘉鱼、咸宁、通山、阳新、大冶、鄂城、黄梅、广济、圻春等湖北省的十多个县。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党要完成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一伟大任务,关键是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弄清鄂东南苏区土地政策的发展变化,对于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党的整个土地政策是有重要意义的。考察鄂东南苏区土地政策的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一九二七年九月的鄂南秋收暴动到一九二九年冬是第一阶段;从一九二九年底党的“六大”精神传入鄂东南苏区到一九三一年初是第二阶段;从一九三一年八月的重分土地到一九三二年冬是第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能否正确地解决土地问题,均直接关系到革命的成败。能否根据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并执行符合实际的土地政策,是中国共产党能否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之所在。本文仅拟就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土地政策的转变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的关系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的核心地带,紧邻日本海,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清王朝建立之后,作为王朝发祥圣地,被统治者禁止开发而保护了起来。到了近代,清王朝被西方侵略者以鸦片叩开国门,领土和主权开始部分丧失。对中国东北觊觎已久的俄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利用多个不平等条约先后侵占了东北地区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实施蓄谋已久的大陆政策。因为紧邻日本并且资源丰富,所以日本以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作为其实施大陆政策的第一步,即“满蒙政策”。日俄对中国东北的争夺不仅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还对日后国际格局的走向产生深远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汉移民屯田与古罗马土地政策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历史上,移民屯田是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政策。中央政权的"移民实边"始于西汉,历代相袭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罗马历史上,土地问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罗马一系列的对内对外政策,例如军事扩张、土地改革、退伍老兵的安置、罗马公民权的扩展、奴隶制经济的兴衰等问题,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1.
1947年~1949年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中共实施的土地改革运动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团结中农政策的实践确保了中农阶层的稳定,巩固地联合了中农阶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国家显得尤为重要。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媒体、干部与群众四者问的互动构成了土改运动复杂的历史过程,影响了中共革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试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农业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的财政经济政策即是取消旧的捐税和摊派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以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重新规定统一的累进税 ,重新设置新的农业税制 ,即征收救国公粮。这一措施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虽然同毛泽东哲学思想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但它又具有自身独特的生长轨迹和建构逻辑。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是认识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理论结晶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方法论提炼,《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其正式形成的标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哲学进一步展开和完善的阶段。建国后毛泽东军事哲学向认识新中国国防建设规律和人民战争主体的内涵建设规律等方面深化。  相似文献   

14.
解放战争时期 ,民盟的对美政策是其外交政策中的核心内容 ,也是其国内政策的延伸。由于其自身的局限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 ,民盟的对美政策一直处于不断修正与调整之中 ,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 ,民盟也因此经历了一个由亲美到疏美到反美的立场转变  相似文献   

15.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解放区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的建立不但加速了全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而且东北解放区的建设经验和锻炼培养的人才为新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全面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治中屡次参与国共和谈,在国共和谈中张治中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中共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国民党背离三民主义表示愤慨。促使张治中立场最后转变的原因是中共长期实行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是张治中对中共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深的结果,是因为他对蒋介石国民党失望,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所致。张治中为国内的和平停战做出了贡献,重庆谈判期间他为协议达成和毛泽东的安全防卫尽心尽力,解放战争期间他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孙中山的宪政纲领,为集中全民族的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广大中间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一起在抗日战争时期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民主宪政运动,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锤炼了广大民主人士,促进了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战后中国社会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的国民党“政治土匪”利用日伪时期留下来的民族问题和矛盾,对东北朝鲜族人民加以迫害,使他们流离失所。相反,中国共产党自六大以来一直把东北朝鲜族作为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对他们加以保护,歼灭了在朝鲜族地区胡作非为的“匪帮”,进行土地革命,让朝鲜族人民分得土地,提高了朝鲜族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意识,充分体现了我党传统的民族平等政策。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产生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同时又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思想,它形成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完善于解放战争时期。这一理论蕴含了丰富的“人本思想”,其精神实质体现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而在战争力量的运用上完全相信和依靠人民,胜利的成果属于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维护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