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本体存在于主客体关系中。西方古代美学主要侧重于对审美本体的客体性探讨,属客体论美学。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两种古代客体论美学共同的逻辑起点,从柏拉图到黑格尔强调美在客体的理性精神,从亚理斯多德到狄德罗则强调美在客体的感性形式,分别从唯心和唯物两条路向上将客体论美学推向峰巅。两种理论倾向的相互逆转和综合,预示了西方近、现代主体论美学诞生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是人类进行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感性物质基础,但是,这种感性物质基础本身还不是审美事实,它们只不过给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提供了一种形式上的可能性而已;要使审美成为事实,就必须给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提供一种实在的可能性。这就要求主体和客体构成一种审美的关系,构成一种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互联互动关系,以便一方面体现出主体的体验性与功利性相统一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客体  相似文献   

3.
服饰是一个时代民族文化的标签 ,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最生动的展示。随着主体性的提升 ,近代的服饰打破了古代和谐美的审美理想 ,在审美关系上表现为从客体向主体、由理性向感性的滑动转移 ,因而表现出现代性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4.
审美直觉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哲学中直觉含义的界定.基于此,本文对西方哲学史中几种有代表性的直觉思想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朗格艺术知觉论与二十世纪几种艺术直觉观的进一步分析,认为朗格艺术知觉不仅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内容与形式、抽象与移情的统一,而且还是对它们的超越.相对于其他审美直觉观而言,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艺术直觉观.  相似文献   

5.
崇高是主体面对与自己严峻对抗的客体世界巨大力量时所获得的理性超脱和精神胜利的愉悦。它在哲学意义上是人的一种自我确证 ,在现实意义上是对人感性生命的形而上崇敬和肯定。由于缺少崇高观念 ,中国传统审美心理追求的是优美而不是崇高 ,体现出多种俗化倾向。从根本上看 ,这是儒道哲学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审美体验有四个特性:情感性、直觉性、整体性和创造性。体验在本质上是情感性的,只有在情感中才能有体验。审美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直觉的,它在情感上发生于理性的审美判断之先。审美体验的整体性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在客体方面,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不作分解地从关系和联系中进行体味。其二,在主体方面,审美主体以知、意、情统一的主体心灵投入感知和体验。审美体验本质上就是一种建构,它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向的建构过程。审美体验通过建构才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审美意识的本质是情感与认识的统一,体现在其物化形态中则是对主体的表现与对客体的再现的统一。这两个方面任何时候都并存于艺术作品之中,只是表现型艺术侧重于表现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再现型艺术则以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及其本质为重。这两种艺术不同的发展过程‘往往鲜明地显示出不同文化系统中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我国古代表现型艺术发达而再现型艺术发展有限,与世界各大文化系统(特别是西方)的传统艺术审美特征相比,尤为明显。一个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形成,有其复  相似文献   

8.
论文从新的视角和深度探讨了科学创造活动中审美直觉的特性、科学审美直觉与艺术审美直觉的异同、以及科学审美直觉与科学创造的关系。本文认为,科学审美直觉是科学创造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科学对象的审美观照而引发出的一种对科学客体美的的本质性和规律性的较为迅速而直接的综合判断。科学审美直觉的主要特性表现在:它不能由创造主体作有意识的期待,而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它具有整体洞察作用的认识能力,其洞察作用是一种无需推理的直接的理智把握;故其形成所表现出的是高速、中断和飞跃。科学审美直觉与艺术审美直觉的运行机制大同小异,就“异”而言,主要是从感性直观到理性思维的中介环节和发展趋势不同。二者在人类的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活动中都具有非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儒道两家不同的"和谐"审美观出发,阐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审美理想在于把追求社会义务本位的"善"与舍弃人事而"和以天倪"的"真"作为其审美的标准,从而在超自然的意义上,要求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的统一,由此造成了中国"诗学"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0.
<正>在姹紫嫣红的春日,去游览如画般的山水,感慨繁花似锦的美景;围坐在电视机旁为荧屏上的人们的悲欢离合叹息,欢悦……这都是人们对美的认识的表现。美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得杂的心理活动,具体地说,美的认识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进行的感受、体验、鉴别、领悟、评判和再创造的过程中,得到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享受。而高雅健康的审美享受又总是和道理情操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实现的关键在于文化自信的培育对象由被动盲目的他律客体转变为自觉主动的自律主体。文化自为以文化的反思性认知和创造性引领为核心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主体摆脱未展开的感性状态,走向理性自觉的发展阶段,推动民族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觉自信。文化主体身份意识的确认、文化黏性的增强和文化话语权的提升是文化自为证成文化自信的内在理路。而激活个体主体性、凝聚集体主体性和锻造话语主体性则是文化自为对文化自信的主体化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传统绘画有着不同的透视方法,中国画在其漫长的文化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散点透视”的审美观照方式,西方绘画通过自身的文化演变形成了“焦点透视”的观照方式。两种不同的透视观念来自于中西两民族不同的文化形态及审美意识。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是文人画,而文人画注重表现及创作主体情感的抒发,注重“自娱”,强调感性。西方绘画由于偏重于写实主义及对科学的崇尚,所以表达方式倾向于理性化。中西传统绘画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表现性绘画,而西方绘画是一种再现性方式。不同的透视观实际上反映出中西方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前高校德育主体性困惑主要表现为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异化、德育客体的反主体化和德育客体的非客体化。自媒体的出现,为高校德育走出主体性困惑提供了发展机遇。它不仅有利于德育主体客体化、德育客体主体化,而且有利于德育主客体交互主体化。面对高校德育主体性困惑,德育工作者应利用自媒体搭建德育交互主体性平台,有效发挥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充分挖掘德育客体的主体性,不断形成德育共同主体性,以有效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科学仪器作为科学认识系统的中介,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和主、客体的联系都非常密切。但科学仪器这种主体性和客体性兼备的双重品格,造成了它在认识论归属问题上的模糊性。中介是与主体和客体并列的独立的科学认识范畴,主体化和客体化观点各有其问题,这些问题说明这两种倾向都只看到了中介的主体性或客体性,而忽略了其相对独立性,否定了中介作为第三要素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审美直觉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哲学中直觉含义的界定。基于此,本文对西方哲学史中几种有代表性的直觉思想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朗格艺术知觉论与二十世纪几种艺术直觉观的进一步分析,认为朗格艺术知觉不仅是主体与客全,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内容与形式,抽象与移情的统一,而且还是对它们的超越。相对于其他审美直觉观而言,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艺术觉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作家的审美思想在其长期形成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尚怪奇、尚补史、尚劝戒这三个基本特征。本文分别描述、论析了这三个基本特征的形成和表现,从理论表述与创作倾向体现这两个方面,勾勒出了它们的基本风貌,并由此揭示出一定的中国通俗小说作家审美思想发展上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范畴是认知的基础,隐喻是对范畴的突破.人所特有的这两种认知方式表明了人是体验的存在.范畴是人之认识活动的物种尺度.它揭示了人的自在性、生物性、有限性,而隐喻则是入跨越物种的认知方式.它揭示了人的自为性、理性、感性、文化性、创造性.如范畴和隐喻共为人所拥有一样,它们所揭示的人性的各个方面也共存于人一身.所以我们可以概括地说,认知语言学所揭示的人性既是多样性的统一,又是统一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讨论一般意义上的基本语句形式对主体认知的作用即心理功能:①句式不同影响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方式;②句式不同影响主体对客体的注意域;③句式不同主体对客体的感知特性也不一样。分析语句形式产生的言语链锁力所形成的"言语内操作现象"。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主体认知过程和客体培育过程两个基本维度。其中,主体认知过程具体表现为主动被动相统一、内化外化相统一和隐性显性相统一。客体培育过程具体表现为主体客体相统一、理论实践相统一和共性个性相统一。因此,正确揭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形成过程,对于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培育与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鲜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价值创造是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价值客体或创造价值的过程,所以价值创造从价值客体的创造来看是主体客体化,从价值的创造来看是客体主体化过程中主体本质力量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企业审美文化价值创造过程既是创造企业审美文化和企业审美文化价值过程,也是企业和企业成员价值创造过程,是企业价值和企业员工价值的确证,这是企业审美文化价值创造的本质。创造企业审美文化价值,就是在遵循审美规律的前提下,创造企业的精神价值、形象价值以及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