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谷秧歌的发展离不开晋商的兴起与繁荣,因此太谷秧歌剧目中有大量关于商业的题材,这里称作"商戏"。"商戏"集中反应了商人以及商人家庭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展现了特定时代的风俗人情。本文就太谷秧歌商业题材的剧目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立主脑"是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戏曲创作的重要理论,但对于"主脑"一词的解释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李渔《闲情偶寄》中所言"主脑"是作者在构思时所确定的中心人物及围绕其发生的关键性情节,是左右故事情节发展的枢纽。只有借助"主脑"才得以聚焦其他人物、其他情节,也才能整合出优秀的剧目。  相似文献   

3.
黄梅戏《女驸马》中的正旦和花旦借助于角色的身份置换完成了对传统政治伦理的挑战,小女子的骗局使得严肃的庙堂变得不再神圣,这是该剧目成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戏剧技巧如"突转"的运用是该剧目艺术成就取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麻雯 《北京纪事》2014,(11):52-53
记者:您全程参加了全国戏曲院校"文华奖"的比赛,这次收获了一银二铜,比上一届有了很大突破。请您谈谈整个赛况。张宝学:全国戏曲院校"文华奖"分为少年组和青年组。我们学校大专学生参加青年组比赛,中专学生参加少年组比赛。准备工作早在一年前就布置了,在剧目的选择上反复斟酌,内部层层筛选,准备非常到位。初赛录制带子,我们也做得非常严谨,可以说是全力以赴。  相似文献   

5.
考索梅兰芳能演和已演剧目是研究梅兰芳表演艺术的重要课题,但因缺乏全面准确的记载,加之统计方法有异,故人言人殊。新发现梅兰芳纪念馆藏有《梅氏缀玉轩剧目》抄本一册,其著录的105个剧目大部分是梅兰芳的演出剧目,有些则是能演而未演的剧目。著录者不是梅兰芳本人,很可能是著有《梅屑》一文的亚庸。其著录的最后一个剧目《花蕊夫人》,有人认为是尚小云所编演,但其问世早于尚小云编演的同名剧目。《梅氏缀玉轩剧目》未著录1927年12月26日在北平首演的古装新戏《俊袭人》,据此可推断其写定时间在1927年底之前。《梅氏缀玉轩剧目》出自梅兰芳故居,著录虽有遗漏,但它是当时著录梅氏能演和已演剧目最多的文献,既可从中一窥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年梅兰芳超群的艺术功力,亦可见我国戏曲史由以剧作家和文本为中心向以演员和舞台表演为中心转型之新变。  相似文献   

6.
拥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布依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演剧目。文章围绕题材、内容、人物等维度对布依戏剧目的审美蕴涵予以深入诠解,指出布依戏剧目均紧紧围绕布依族人的生存状况、生命价值而敷演,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人性复归”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7.
阳戏主要流布于黔、渝、川北和湘西。辑录西南各地阳戏剧目发现:川北阳戏剧目较少,内容多为颂神词和有简单情节的神话故事戏;湘西、黔东南阳戏剧目较多,内容多为世俗性民间小戏,是与古典戏曲以及其他地方曲艺形式积极融合的结晶;黔、渝阳戏流播范围广,剧目丰富且多样,既有包括颂神词和神话故事戏的仪式戏,也有极具区域特色的世俗戏。不论从阳戏流播区域,还是从其演出形态、剧目数量和内容来看,贵州地区都是阳戏文化传播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8.
京剧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只有在传承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会有所发展,才会拥有长久的生命力.而这创新,既体现在剧目的创作方面,亦体现在京剧演出的推广与运营方面.新编剧目是京剧艺术寻求发展的必然产物,如何能创作出符合当今时代潮流的作品,如何让这些新编剧目保留在舞台之上,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个人潮剧戏曲教学实践,试论基训课与剧目教学相互之间的教学关系,强调基训课与剧目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剧目教学选择的针对性。讨论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能做到基训课与剧目课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提高表演技巧。  相似文献   

10.
1961年初,全国各京剧院团都在挖掘老戏、创编新戏,以精品剧目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四十周年庆典.北京京剧团(现北京京剧院)也在积极准备献礼事宜,该团名净张洪祥贡献出一批自己珍藏多年的剧本,其中包括《铡包勉》.经过团里编导组精心整理,又由著名编剧王雁根据秦腔传统剧目改编加工,筹备创排一出《赤桑镇》,与《铡包勉》连演.使全剧结构更为严谨、主题更加鲜明.这一创意汇报后得到市领导的肯定与鼓励,最终确定由裘盛戎和李多奎联袂,而该剧也作为北京市庆祝建党四十周年的重点剧目.  相似文献   

11.
咪拉 《北京纪事》2013,(5):45-47
张派的代表剧目《状元媒》《望江亭》《西厢记》《秦香莲》《春秋配》“二进宫》《玉堂春》等,姜亦珊都跟随恩师薛亚萍学习过,说起这些剧目她如数家珍。“以《秦香莲》为例,它最早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的代表剧目,后由张君秋、谭元寿、裘盛戎、马长礼、马连良、李多奎等几位大师移植成了京剧。用张君秋先生华丽的唱腔演绎,  相似文献   

12.
韩旭 《北京纪事》2014,(7):36-38
武花脸又称武净,属于净行的一支。武花脸演员非常重视武功的锤炼,譬如毯子功、腰腿功、把子功等。因为在舞台上需要摔打的戏实在太多,武花脸演员必须得有一身好武功、一副好身板。虽然和其他行当相比,以武花脸为主角的剧目并不是特别多,但在京剧的大多数剧目里,只要有武戏,你都能见到武花脸的身影。  相似文献   

13.
南京越剧团成立于1956年2月,是与上海越剧院、浙江越剧院齐名的全国三大越剧院团之一。剧团成立五十多年来,先后创作、移植、改编、演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8月,精品剧目《柳毅传书》再次上演,带来了一场越剧盛宴。近日,笔者走进南京越剧团,走近这里的名师与高徒。  相似文献   

14.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其四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代表剧目,为京剧艺术的发展与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先生一生中排演的最后一出新戏,堪称梅(兰芳)派的艺术高峰,也是梅派剧目传承最为广泛的剧目之一.该剧始创于上世纪50年代未,在梅兰芳大师亲任团长的梅兰芳京剧团为班底,创作演出了《穆桂英挂帅》,轰动一时.后梅兰芳京剧团并入北京京剧团,也在演出这个戏.80年代北京京剧院成立梅兰芳京剧团,梅兰芳大师哲嗣梅葆玖先生亲任团长,传承演出了该剧,并且将该剧传授给董圆圆、胡文阁等弟子传人,使这出梅派经典剧目在北京京剧院成为经典保留剧目.  相似文献   

15.
韩旭 《北京纪事》2016,(2):52-59
令人期待的艺术品质提高工程 众所周知,京剧艺术传承的载体是剧目,所有流派的技艺以及唱念做打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在剧目的表演上.而剧目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重新选择的过程.这个选择包括了时代的选择、观众的选择,还有演员自身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散落在民间的婺剧手写孤本由于保存条件等原因濒临消失,婺剧孤本剧目的传承发展,需要开拓创新传承发展方式,在认同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运用手绘形式、拼贴混合形式、卡通漫画形式等构建婺剧孤本剧目的现代绘本,借用绘本和绘本载体的辐射作用促进婺剧孤本剧目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宋元南戏剧本流传于世者甚少,给今人的研究造成极大的不便。然而,在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福建古老剧种莆仙戏中,却完整地保留了一批佚失已久的南戏剧目。比如《王魁》、《刘锡》、《陈光蕊》等剧目,与早期南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研究南戏十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其考察与辨析,将为南戏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材料,也可为南戏研究开拓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四小金刚”之一的《哨妹子》是赣南采茶戏优秀传统剧目的代表。这一剧目两位人物的音乐主题特征鲜明;调式以d商调为轴心。同时运用“犯调”的手法增加音乐的色彩;曲体结构以单乐段结构为主。通过多种旋律发展手法的运用体现起、承、转、合的过程与特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文献及田野调查资料,对布依族地戏的剧目和戏班进行统计,勾勒布依族地戏的分布状况,分析布依族地戏剧目的内容及特征,并从文化接触的视角探讨布依族地戏剧目的形成过程,文章力图展现布依族人民对地戏剧目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粤剧扎根海外百余年,面对海外迥异的文化生态环境,在不同译介形式下进行适应性发展和传播。为了促进粤剧在海外的译介传播,译者可将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把以“生”而动、“生生不息”应用于粤剧译介全过程。粤剧剧目简介英译,能够帮助海外受众对粤剧剧目表演进行初认知,因此,译者可将“尚生-摄生-转生-化生”理念融入粤剧剧目简介英译的译前、译中和译后阶段,寻求粤剧剧目简介英译本在海外文化环境中取得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生态平衡,从而促进粤剧的海外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