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扩大居民消费——马克思按劳分配视域下的居民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社会主义生产者谋利益是按劳分配的目的,劳动和劳动对问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标准,消费资料是按劳分配的对象,完善的社会保障是按劳分配的内在要求,存在"资产阶级权利"是按劳分配的弊病等思想是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蕴涵的注重居民消费需求的闪光思想,是扩大居民消费的理论生长点.坚持以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为根本;建立劳动权益主导下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注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公平.  相似文献   

2.
<正> 按劳分配作为对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否定已经从理论变为现实。建立在按劳分配理论基础上的我国工资制度,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应看到,不仅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尚待探讨与解决的问题。而且对于如何以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为指导,改革我国现行的工资制度,也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试图在对工资改革试点企业调查的基础上,对现阶段按劳分配的特殊性和作为这一特殊性集中体现的浮动工资实践,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论界关于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内涵论争的历史出发,立足于马克思“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从多个层次系统分析与阐明了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双重内涵:其一是指“重新建立”的是联合起来的全体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单一所有制;其二是指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借助于按劳分配实现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制。其中前者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深层本质,后者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进行旨在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大规模工资体制改革。我国现行工资体制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向是什么?我认为,从分析按劳分配原则的现实条件中可以对此得出有益的认识。 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揭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是以劳动为尺度的必然性,阐述了按劳分配规律的实现条件、基本要求和作用形式。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所有权“表现为直接从商品占有者的劳动中生产的所有权”的思想,是我们探求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的理论基石。因此,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不仅供劳动者消费的消费资料要实行按劳(有效劳动)分配,而且用作扩大再生产的生料也应实行按劳分配,实现马克思所预想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要实现这一点,应区别各企业生产资料的性质和使用方式的不同,根据现实劳动者的累积劳动价值量采取不同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按劳分配作为对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否定已经从理论变为现实。建立在按劳分配理论基础上的我国工资制度,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巩固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应看到,不仅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尚待探讨与解决的问题,而且建立在对这一理论理解基础上的分配体系与工资制度,也存在许多弊病。尤其是如何认识在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经济实体和商品生产存在条件下,现实按劳分配模式的特点及其实现机制,大家的观点更不一致。为了工资改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基础,需要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西方近代主要财产权理论都折射出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内在紧张.通过梳理它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所有制思想不仅是近代契约财产权理论的继承,而且是在政治共同体视角下的理论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消费资料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按劳分配以及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二阶段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等都反映了马克思力图克服个人占有式的劳动财产权和个人之间契约式财产权所造成的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内在紧张.它袁达了马克思对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随着集资入股的出现,按资分配应运而生。在理论界,有的同志从按资分配存在的客观性、合理性和积极作用出发,把它肯定为按劳分配。这是值得商榷的。 所谓按资分配,就是按照入股的资金量,依一定比例去分配企业的收入。从性质上讲,按资分配乃是一种非劳分配,而决不是按劳分配。这是因为: 第一,两种分配所依据的经济条件不相同。 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这就是说,生产条件分配的性质和形式,决定着参加这种生产方式的成员的消费资料的分配性质和形式。按劳分配,只有在公有制经济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文化大革命”十年中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时指出:“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和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例如: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在消费资料分配中通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权利,即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权利’应该限制和批判,因而按劳分配和物质利益原则就应该限制和批判。”现在,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前我国社会分配不公问题,重新认识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公平分配思想从公平分配的前提、原则、关键、本质四方面阐述了什么是公平分配以及怎么实现公平分配。当前我国分配不公问题表明我们没有真正达到马克思公平分配思想这四方面要求。因此,有必要采取具体的政策和措施解决当前我国分配不公问题,实现社会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11.
消费资料实行两级按劳分配的必要性所谓消费资料的两级按劳分配,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企业职工(这里着重考察企业职工)分配消费资料时,不是由国家直接对每个劳动者实行按劳分配,而是首先由国家对企业总体工人实行按劳分配,然后再由各个企业对每个职工实行按劳分配。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对消费资料实行两级按劳分配,是通过工资的两级分配而实现的。在社会主义企业里,“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  相似文献   

12.
南宁市第七中学黄秀龙来稿提出,现实的经济生活已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分配学的要求。因为国民收入有计划按比例分配和劳动者“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已经成为我国亿万人民的具体实践,日益丰富的实践经验既需要总结上升为理论,也需要一门科学来作指导。建立社会主义分配学,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高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分配学是研究社会生义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消费品分配规律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规律,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所有制之间的关系,按劳分配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之间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问题的研究,历来分歧颇大.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人们重新提出和研究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问题时,分歧和争论仍很大,特别是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或“社会所有制”问题的分歧和争论更大.近年,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越来越多.一些人不仅坚持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只是指消费资料归个人所有,而且推论说,如果认为这里包括生产资料,那就等于主张私有制,就是为主张私有化的人提供理论根据;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只能是指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并以此为根据认为当前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把国有资产分解,分配到每个人手里(在价值形态上),以实现个人所有制.此外,也有的人为了避免“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被用来为重建私有制辨护,而回避这种提法,或者甚至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提法说成是马克思的疏忽、误用或某种借用,而否定这一提法.这些不同的看法和争论都涉及到对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解问题,也涉及到改革的方向问题这就使我们不能不深入系统地重新研究马克思有关未来社会所有制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实践表明:按劳分配在实施之中,但其实现的程度未达到所要求的高度马克思对按劳分配内容的阐述集中体现在《哥达纲领批判》之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表述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如果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末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这种新型的分配就是:“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而他  相似文献   

15.
一一提到按劳分配,就自然使我们首先注意到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对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作出公允的评判,是我们探索现实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模式体系的基本前提。我认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可以区分为按劳分配的基本规定性和按劳分配模式两个部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是在他分析和考察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其基本规定性是: 第一,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自己的劳动成果紧密联系。第二,按劳分配个人消费品,实现等量劳动的交换。第三,在同一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分配尺度,实现劳动者的平等权利。  相似文献   

16.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制度。然而,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的三个基本前提,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还不可能完全达到;在学术界对按劳分配制度也有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劳动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因此个人收入的分配应按效(益)分配,这种分配方式科学、可行。  相似文献   

17.
(一)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认真坚持和正确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顺利发展和宏伟战略目标的圆满实现。马克思提出的按劳分配原则指的是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原则,个人消费资料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要首先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和“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上述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指出,为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要“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继党的十三大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从而突破了传统体制下的单一按劳分配模式以来的又一重大理论突破,其过程图示即为;a,按劳分配→b,按劳分配主体十多种分配方式→c,按劳分配主体 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决定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精辟的理论概括,既是我国市场化改革实践的真实反映,又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了拉萨尔关于"劳动所得"要"不折不扣"进行分配的机会主义观点,阐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所体现的观点对我国当前的国民收入分配,尤其对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都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  相似文献   

20.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必须借助于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形式可以多样,关键在于“劳”的正确计量。过去我国是按照马克思原先设想的产品经济建立了“计量型”按劳分配模式。然而如今,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建立按劳分配新模式。 一、按劳分配的“劳”的存在形态及相应的分配形式。 现实生活中,“劳”是有不同形态的,因此具体分配式也有不同。主要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