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年4月22日是第45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围绕"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的"十二五"地球日总主题,确定今年地球日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并决定从4月20日到4月26日开展为期一周的地球日宣传活动。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是我们繁衍生息的共同家园。通过不断开发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人类从远古的蛮荒时代走到了现在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改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资源需求旺盛与供给有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加快建设美丽四川列为建设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2.
卷首     
资源与人居环境是一个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题,是一个绝对主旋律的话题.资源与人居环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类将资源的积累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物质基础,人居环境的尽善尽美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目的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已超出了地球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3.
生态危机作为一种全球性危机,是人类漠视自然、奴役环境的恶果,同时生态危机作为一种哲学思考,也正是现代科技使人类丢掉本真、远离真理、失去家园的精神失落。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及工业文明的到来,人类在享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自身留下了两大遗产:"文化的胜利,自然的失败"。人类认识到人是自然固有的一部分,人类要想长久的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应当尊重自己,爱护自然,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资源与人居环境是一个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题,是一个绝对主旋律的话题。资源与人居环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类将资源的积累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物质基础,人居环境的尽善尽美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目的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已超出了地球的承载力。无奈的反抗是必然的,温室效应、土地沙化、水源枯竭、大气污染、地质灾害、物种减少等都能给人居环境以重创。可见,要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有资源与人居环境的循环递进。  相似文献   

5.
《城市》1998,(2)
1997年世界环境保护日的主题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以及地球上所有的一切生命,都与我们共同享有土地、水、空气和阳光,有权力与我们共同拥有地球。人类利用地球上的一切资源为其生存和发展,同时也有义务保护地球,珍惜地球上的一切资源,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生存空间。全球环境问题日趋恶化,人类生存面临严峻的局面,科学家们正在从各个方面寻求解决途径,“救救地球”的呼声已回响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但是要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呈现史无前例的高峰状态。进A20世纪80年代后,人口增长速度依然很快。除去死亡人数,全世界每分钟约增加21万人,每年增加7700万人。这是相当惊人的增长速度。至1996年中,地球上已经居住有576775万人。现在,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人口急剧增长给世界自然地理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使人类的生存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目前,世界人口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3人。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到2600年,把地球上所有陆地计算在内,每人占地面积平均不到1平方米。果真如此,人类将来何以为生呢?在浩瀚的太空中,目前所知的还只有地球能够养育人类。因此,从现实出发,人类更应在地球的有限空间内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7.
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人类从大气层中获得呼吸所需的空气,从水环境中获得满足各种生理功能所需要的水,从动植物群体中获得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而土壤和地质环境是这些物质在动植物生态系统中为其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和能量的重要基础,它所形成的土地资源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牛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的加强,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问题,土地利用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热点问题之一.土地利用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城市》1989,(2)
人类与环境环境是相对人类而言,地球表面之所以能_产生人类,正是由于它存在产生、繁衍、发展人类所需要的条件,这即所谓环境。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现代化的人类社会,这也形成了对人类生存起约束的条件,也可称为环境。前者为自然环境,后者为社会环境,这两者是人类进步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礼赞     
张延 《公关世界》2016,(6):127-128
母亲,天下至善,是神圣的化身!母亲节来临,唱一曲赞歌献给母亲们。
  母亲是伟大的,胜过所有的伟大,伟大的顶天立地!
  在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不论国家地域,不分民族肤色,不管宗教信仰,从古至今都是母亲孕育、繁衍了人类,摧生了人类社会的进化和发展。是母爱,以其和平、包容和宽厚、博爱的共性,培育了人类社会的道德文明和母爱文化。  相似文献   

11.
网络对青年心理的冲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世界的奇特功效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在这个特殊的世界里,人们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愿望,实现了布衣与贵族对话的需求;在这里人们可以云游世界,挥洒人生,忘却人际的恩恩怨怨。正是因为网络有如此的功效,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被它的魅力所吸引,并且满怀激情地走进网络世界,成为这一特殊世界的“公民”。“追网”不仅被许多青年视为当前最为时髦的行为,同时也是他们时下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运用,既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影响;人们在…  相似文献   

12.
将近70亿人口的需求让地球几近崩溃.除了气候变化,我们是否了解其他威胁?环境污染、物种灭绝、死亡海域等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达到什么程度?去年瑞典环境研究所所长约翰?罗克斯特伦与28位环境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专家共同为这些问题求解.专家小组确定了9个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地球支撑系统.他们警告说,超越极限将导致不可逆转的环境变化,进而使地球变得不再适宜居住.不过经过对9个薄弱环节的分析,人类似乎还有喘息之机.  相似文献   

13.
陈海秋 《城市》2001,(1):14-17
人类对付稀缺,考虑最多的是资源配置:如何在不同人之间配置有限的资源,以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水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资源,而是一种有限的稀缺资源.因此,不少学者断言,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更是西部发展的生命线.这一命题具有深刻的历史哲理性.我国是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据权威部门调查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97.9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局部地区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拥有水资源总量处于世界中等偏下水平,列世界第88位.  相似文献   

14.
语言环境分为正式语言环境和非正式的语言环境,人类语言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才得以发展和延续,可见环境对人类语言的重要性不可被忽视.与人类第一语言习得离不开自己生存语言环境一样,外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的掌握也离不开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已经融入了到我们的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设计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小到单个物件,多到大的空间、商场,都离不开设计。而设计给生活带来了美丽,带来了便捷,但也伴随这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人类在影响这着自然环境。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和作用。从工业革命后,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类与环境的发展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工业设计的商业化,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这种情况下,设计者们不得不思考自己的职责和对社会的责任。绿色设计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此篇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非本刊导向,读者自有公论,本刊编辑部希望能有更充实的论据,来博弈"中国环境威胁论".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要,对世界格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国家、学者和政客从"恐惧"、"嫉恨"、"担忧"、"遏制"等不同角度,炮制了"中国威胁论",给中国和平发展增添了巨大障碍."中国环境威胁论"是"中国威胁论"在环境领域的具体体现.由于环境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物质资源,也是国家综合实力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球性,倍受各国关注.因此,"中国环境威胁论"的鼓惑性和危害性甚至超过"中国军事威胁论",不能掉以轻心,驳斥和消除"中国环境威胁论",成为中国有关部门和学者重要任务之一,必须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7.
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并将次年的4月22日作为"地球日".  相似文献   

18.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2006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盟为“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莫使旱地变荒漠”。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和行动,同时普及生态安全知识,进行环境警示教育,提高广大公众的生态安全意识和参与维护生态安全的积极性,环保总局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6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标识中,蓝色的地球象征着纯净、美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以绿叶的形态捧起地球寓意人类要对地球环境细致呵护,维护地球的生态安全标识表达了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彰显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友好发展的理念体现了2006年世界环境日“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盟概念。  相似文献   

19.
嫉妒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赫·合克在《嫉妒与社会》一书中写道:"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在所有的文化发展阶段,在大多数的语言里,并且作为相互有很大差别的社会里的成员,人类已经认识到了他们生存当中的一项重要问题,并且把它作为有些特殊的事物强调出来,这就是嫉妒和遭到嫉妒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保护部部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周生贤11月11日在国合会2009年年会上发表了题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构建能源与环境的和谐"的特别演讲.他指出,世界各国应以更广阔视野、更长远眼光看待能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加强沟通,密切合作,积极建立适应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共建美好地球家园,共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