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文明之间的紧张不断加剧,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由于其极强的解释力似乎成为了一种铁律,这致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文明之间本来就有冲突,因而也必然会发生冲突,最终默认这些冲突,甚至任其继续恶化。本文试图打破这种文明冲突的迷信,重申一个人们知道而又忽视的事实,那就是利益冲突是文明冲突背后的冲突,以此唤醒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麻木认识,尤其是国人,从而可以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2.
萨缪尔·亨廷顿9·11之后谈"文明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 1之后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声名大振 ,他的曾引起激烈争论的著作《文明的冲突 ,世界秩序的重建》在出版 5年之后 ,一下子跃升为美国最畅销书之一。美国国内外的许多人都在纷纷谈论 9·1 1是否是“文明的冲突”的象征或前奏 ,亨廷顿本人因此受到各种媒体的争相采访。  相似文献   

3.
从伏尔泰到亨廷顿——西方“文化形态史学”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德军 《唐都学刊》2007,23(6):93-96
"文化形态史学"是西方近代以来兴起的史学流派,习惯上人们认为"文化形态史学"兴起于斯宾格勒,汤因比是其集大成者。笔者认为首开世界文化形态研究之先河者当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尽管在他的著作里既没有出现"文化形态史观"的概念,也看不到对此进行的诠释,他只是不自觉地、"无意识"地运用"文化形态史观"进行历史学的撰述,他对于"文化形态史学"开创之功为其后的斯宾格勒、汤因比、亨廷顿诸家所继承。由于他们之间存在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以宏观的视角分析问题,都关注西方文明的前途,均注重对文化、文明的研究,并将之作为历史研究的基点。  相似文献   

4.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倪世雄潘忠岐亨廷顿在其新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随着冷战的结束,人们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正在转向对文明的认同和忠诚,并且这种转换正在产生一种多极和多文明的世界秩序。由于认同方面的这...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本·阿格一向反对划定一片对文化研究的认知领地,因为这片领地变化太快:今天用来印刷利奥塔理论的初级读本的纸张,几年后就可能被回收利用,用来出版波德里亚的著作或是尚未被发现的很可能是昙花一现的新理论家的著作.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文化研究的所谓前沿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本期这组笔谈之所以冠之以“前沿问题”,是因为其中既有对时下流行的互联网的文化研究,也有对“中国声音”“中国形象”的跨文化思考,希望这组文章能够带来更多“前沿问题”的出现和生成.  相似文献   

6.
7.
斯宾格勒提出了一种"文化形态史观",打破了社会历史理论的托勒密体系--实现了"哥白尼革命".他摒弃"进步"史观,用一种世界历史的"比较形态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认为历史不应是某一思想家主观"设计的产物",更不是单线索、直线式、由低到高、由恶及善的进步历程.他认为历史没有规律,有的只是"命运".汤因比继承发展了斯宾格勒的历史观,认为文明的发展、生长是一系列"挑战"、"应战"的结果.这种文明形态史观有积极的贡献,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布罗代尔对其过于简单化的文明史观很不满意,从历史的长时段出发,对他们提出了严厉批评:第一,批评历史宿命论.第二,回避历史的时间,只注重短时段的事件.第三,一种"人的精神本质"与多种(无论是八种还是二十一种)文明形态相矛盾.第四,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抽出几条"规律"、"法则"、"模式"来剪裁历史.最后,布罗代尔决定抛弃文明模式(包括各种翻版),主张用"长时段"结构理论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8.
科学文化系统是有其内在结构的,是分层次的.在不同的系统层次里,经济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经济文化对科学文化的作用必须遵循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当代我国经济文化与科学文化建设存在一系列的冲突,这种冲突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文化落后对科学文化发展产生的阻滞,二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对科学创新文化产生的制约,三是科学制度文化对经济文化的不适应性.若要实现科学文化与经济文化的良性互动,一是需要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改革经济增长模式;二是强化企业责任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经济文化重构应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小布什上台后,尤其是“9.11”以来,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连续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导致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的激烈冲突。同时,美国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也疑虑重重,开始调整其全球战略,千方百计想要遏制中国。这种外交政策所包含的思维逻辑充分体现了著名政治学家塞缪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后期至今,我们都处在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一方面,人类的精神力、物质生产力和探索研发能力都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又遇到了与人类生存自我相关的、深层的生存困境。历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在人类历史中确定了一个"轴心时期",并断言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一直没有超越轴心时期所奠  相似文献   

11.
粗俗文化主要有三个特征,即粗俗文化的感官主义特征、"对抗一切理论"、披着大众的外衣以彰显自身的群众性和合法性.这三个特征是我们评判粗俗文化的基本依据,依据这三个特征我们可以将当代中国粗俗文化纳入文化批评的论域之中.有些文化批评家不遗余力地为粗俗文化辩护,文化市场上粗俗文化的泛滥与文化研究上的去意识形态化结成了牢固联盟,这个联盟认为粗俗文化有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即认为如果没有以粗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文化的繁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是不可能的;同时,正统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应当被消解的对象,因为它违背所谓的"人性",人的此世存在、日常生活根本不需要这种正统的意识形态的介入,这种文化批评理论存在着严重的方法论偏误.今天,我们认识和批判粗俗文化不能离开马克思对资本社会的辩证理解,这种理解的关键就在于马克思看到了现代社会文化矛盾的根源不在文化自身,而在资本矛盾之中,也就是说,粗俗文化是资本的矛盾性在文化上的反映.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如果离开了这个基本点,就必然要走上歧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大潮将世界各国席卷入相互共生的全球化空间,教育场域也充斥着多元文化主义的渗透与拷问.然而,多元文化主义的倡导及其行为模式更多地止步于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并未解决文化间平等对话的现实困难.就学前教育而言,对实践过程中文化迷惘现象的反思、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在地化理解和适宜性文化的本土生成,是应对全球化挑战、推进中国学前教育合理发展的应有取向.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文化与经济互动日益频繁、涉及领域逐步多元化、文化合作在主体与内容大为拓展的新时期,开展国际文化合作的经济分析理论探索势所必然.国际文化经济学以国家及地区间文化合作的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交叉综合国际经济学与文化经济学两大学科,融合古典和现代以及“新”新贸易理论、成本疾病与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经济关联与知识溢出空间经济理论等,分析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经济动因、机制及效应等一般规律,研究影响国际流动的文化政策,可通过国际文化交流经济分析、文化贸易及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合作研究等三个侧面开展实证.  相似文献   

14.
国际冲突是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国际社会中一个敏感性的话题,国际冲突也一直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关键课题,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国际冲突的频繁化与复杂化。本文通过借鉴国际冲突相关的科研成果,对国际冲突的概念、本质、导因等认识的基础之上,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倡导兼容并蓄、包容的文化与认知体系、维护各国家内部的政治的稳定来探讨国际冲突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反垄断法实行以国家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国家在反垄断过程中居于统治地位.如果说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和有限政府的观念更接近于"无为",强调政府对市场的主导作用更接近于"有为",那么我国反垄断法强调国家以"有为"的方式干预经济.这是因为反垄断的目的是限制市场权力的集中,这一目标只能由国家来实现,国家在反垄断中的主动作用是当然之义.反垄断法律的这一特点正好与我国传统社会中权威主义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相暗合.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虽然反垄断存在的基础是对竞争的干预,但是反垄断的目的也是维护自由竞争,这就要求政府与市场之间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既不能单纯的"有为",也不能单纯的"无为",而应在"有为"和"无为"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儒家的中庸学说在某种意义上为此提供了一个支持点.  相似文献   

16.
后殖民文化批判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孟伟 《求是学刊》2003,30(6):23-28
后殖民文化批判是20世纪70年代末继后现代哲学之后兴起的主要学术思潮之一。在后冷战时代,经济全球化成为国际社会的主导趋势。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利益上的种种矛盾更多地是通过以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为根基的文化冲突表现出来。后殖民文化批判考察研究了源自殖民主义时代东西方文化的建构过程,揭露了其中所深含的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话语权力和支配关系。其主要理论见解对于我们全面地把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全球性互动的过程、性质、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社会是由不同时期从地球上各个地区迁徙而来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各异的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社会。但在20世纪后半叶以前,美国是一个种族主义国家并推行强制同化政策和民族大熔炉政策,使部分居民丧失了其原有的语言和文化。自1965年以来,人权运动的胜利和寻根热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复苏,活跃了民族文化,使美国进入了多元文化的新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看亨廷顿的新作《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下文简称为《我们是谁》),我们就会发现他竭力强调盎格鲁-新教文化的美国国家特性,实际上却忽视了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的不安定,或多或少都与宗教有关,近年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多起国际冲突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李英 《学术交流》2006,(3):136-139
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论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两种文艺理论。二者都致力于恢复历史原貌、关注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性,前者旨在通过同时代的文学文本勾画出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框架结构,而后者力图证明当代政治和意识形态制造出符合自身利益的相关历史文学文本。此外,二者在方法论上都立足于文学文本与历史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