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聊斋》“短篇”,是与《聊斋》“大篇”对举的一个概念,与我们通常称谓的“短篇小说”不是一码事。特为先作说明。《聊斋志异》号称“短篇小说集”,有人还把它的作者蒲松龄,与现代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契诃夫相提并论。其实,“三会本”《聊斋》所收504篇(包括附录九篇)作品中,堪称现代严格意义上的短篇小说的,大约只有一百七八十篇。这一部分作品,大多篇幅  相似文献   

2.
冯镇峦评本《聊斋志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初,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著的《聊斋志异》一书问世了。这部短篇小说集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短篇小说创作已达到顶峰。由于《聊斋志异》在思想与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不仅使它“不胫而走”,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且注家和论者蜂起,对该书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和其它方面的评论与探讨,历久不衰。根据专家们的介绍和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注本以吕湛恩(道光五年,即1825年)、何垠(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两家最为著名;评本则以王士祯、冯镇峦、何守奇、但明伦四家影响最大。其中,王、何、但三家的评本流传较广,而合州冯镇峦评本,因传世极少,罕为人所知。  相似文献   

3.
论《聊斋志异》的人情味陈炳熙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我国汗牛充栋的文言短篇小说中独擅胜场,以其独有的光辉和巨大的魅力广得美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看重写人,而其他诸作除少数于看重写事的同时也注意写人外,大多数是看重写事的。且不说最早...  相似文献   

4.
陈炳熙 《东岳论丛》2003,24(5):99-103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描写是感人的,精彩的。这是因为:作者既忠实于当时的现实,又不自然主义地被那个时代的现实困住,它有现实的厚实基础,又有理想的闪光;同时,作者写作时所具有的炽热的激情、丰富的想象、以及高超传神的细节描写的能力等等,都使《聊斋志异》在爱情描写方面达到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自其问世以来 ,对清中叶以后的文言小说的创作 ,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时间仿效聊斋志异而作的文言小说纷纷继起。比较著名的有袁枚的《新齐谐》 ,沈起凤的《谐铎》 ,满族作家和邦额 [乾隆时人 ]的《夜谭随录》 ,长白浩歌子 (乾隆时人 )的《萤窗异草》 ,以及宣鼎的《夜雨秋灯录》等。然而 ,遗憾的是 ,几乎不曾有人注意到它对白话长篇小说所造成的影响。事实上 ,《聊斋志异》不惟对文言小说的创作发生影响 ,而且 ,还直接启迪了白话章回小说的创作。根据我们已经获知的材料 ,发现乾隆年间 ( 1 736 - - 1 795…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4,(7):113-116
卫三畏是最早将《聊斋志异》译介到英语世界的西方汉学家之一。他分别于1842年、1848年和1849年在《拾级大成》、《中国总论》和《中国丛报》上译介了近20篇《聊斋志异》故事。由于《拾级大成》、《中国总论》和《中国丛报》在英语世界影响巨大,他的译介对于《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日本《聊斋志异》重译不断,乘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学兴盛风潮,柴田天马和田中贡太郎的个性化译介将广大读者带进其艺术世界;增田涉、立问祥介等的译本充分发挥了现代日语口语文体的特色.日本译介者先后将民俗性、人民性、人间性和与日本文学的亲缘性作为《聊斋志异》融入日本文化潮流的许可证,并通过对《聊斋志异》与日本文学亲缘性的揭示,引导读者确认它的现代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8.
清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一般认为它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余脉。其实,它是全面地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并且加以发展而获得成功的,不独采自一家,比如,它也从唐人传奇小说中进行了借鉴学习,汲取了丰富的养分。 我国小说的创作到唐代步入了成熟阶段。唐人传奇吸收了秦汉史传文学的写法,从  相似文献   

9.
《琼州学院学报》2019,(4):81-86
《林氏》是《聊斋志异》中一篇较为著名的短篇小说。作者塑造了一位极具"贤德"的理想女性。这篇小说最突出的语言特征是高频率地使用否定副词,其中包孕着很多值得深究的信息,隐藏着作者巨大的心理张力和情理冲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中,反映女性生活命运的作品占了相当的比重。从唐传奇、《三言》到《聊斋志异》,这些优秀的短篇小说一方面在描写女性形象方面表现了某些共同主题,另一方面也因时代环境的差异而各具面貌与特色。小说中一系列颇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是封建社会广大女性境遇的缩影,既具文学欣赏意义,又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短篇小说卷》系《大庆文艺精品丛书》18卷中的两卷(上、下卷)。本卷征集大庆中、短篇小说作品48篇,并对其中的重要作品作了简评。可以说,本卷是一部检阅大庆二十多年来中、短篇小说创作情况的一部选集。其中石油题材的作品是这部选集的主色调。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以它奇诡靡丽的文采、曲折灵幻的情节及渊雅精深的意蕴,风靡天下,迄今近三百年,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大奇峰。但《聊斋》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它的写作原则是什么,有怎样的特殊体制,历来众说纷纭,始终未能弄清楚。近年来文学研究者又将它划人“短篇小说集”之列,并就其写作方法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抑或二者之结合进行了多番的争论,但也似未能得出很能说服人的见解。笔者研读《聊斋》有年,认为《聊斋》就其性质而论,不是现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是中外闻名的短篇小说集。但称《聊斋》为“短篇小说集”,不过是撮其要而言,集中有一些篇章实不属于小说,而应归之于散文中的小品类。这类文字大约占现存《聊斋》篇章的四分之一左右。《聊斋》中的小品文与小说之最大不同点在于更多实录和议论,针对性强,讽刺性强。这些小品文多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或是随笔,或是杂感,或是寓言,或是日记等。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清初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4.
用典是《聊斋志异》语言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作者蒲松龄凭借他对典故的独特领悟,破了为用典而用典的旧套,走向了贴近生活、贴近人物、贴近情节的新境界。形式多样,令人耳目一新,为文言短篇小说的用典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5.
关于《萤窗异草》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萤窗异草》是模拟《聊斋志异》的著作。它与《聊斋》相仿佛,神仙、鬼狐、精怪的幻化;公案、趣闻、社会传奇的敷演是它的主要内容。每篇篇末,加以“外史氏曰”,以短评的方式揭示或深化作品的旨要或透露其讽喻意义,也是《聊斋志异》的模式。《萤窗异草》中的许多篇章脱胎于《聊斋志异》,或从《聊斋志异》的某些篇章演化出来,如《温玉》之于《莲香》;《柳青卿》之于《狐梦》;《田一桂》之于《马介甫》;《徐小三》之于《晚霞》;《宜织》之于《婴宁》;《痴婿》之于《小翠》(川剧剧目有《痴婿》,也是演《小翠》);《田凤翘》之于《连琐》;《舆中人》之于《瞳人语》;《续稔殃》之于《稔殃》;《续五通》之于《五通》;……有时章法、句式也套用因袭。总之,应该承认,《萤窗异草》是模拟《聊斋志异》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屠夫斗恶狼     
王林生 《快乐青春》2014,(12):82-86
我国清朝有位著名的小说家,名叫蒲松龄。他收集了不少民间传说,写了一本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里面有将近500个故事,多以狐妖鬼怪为主角,情节曲折生动,让人读了爱不释手。其中有一篇《狼》,写的是一位屠夫杀狼的经过,读来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一下《聊斋志异》中的诗词,分析其中诗词与小说结合的特点,以及诗词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这部古典文学名著,而且对我们从中取得借鉴,在今天的小说创作中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等,都是有意义的。 在评注本《聊斋志异》的四百三十八篇作品中,有三十三篇中含有诗词。其中除断句、联句共十六句外,完整的诗十八首,词曲五首。下面试就《聊斋志异》中诗词与小说结合的特点,《聊斋》诗词在小说中的艺术作用以及中国古典小说中小说与诗词结合的情况,作一些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英国汉学家禧在明在他编著的汉语学习教材《中文学习指南》中选入了13篇《聊斋志异》故事作为课文,并将他们译为了白话文和英语。入选的《聊斋志异》故事主题基本上同基督教所宣扬的教义相吻合。为了使教材易于为汉语学习者所接受,禧在明采取了增添和删减等手段对原文作了改编。该教材在中文学习者中影响广泛,为《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齐鲁书社新出的《女聊斋志异》是清末民初之际成书的一部历代文言小说专题选集。它侧重于“异样女子”的故事,实际是《奇女传》或《巾帼传奇》。著名学者陈汝衡曾肯定过这部书。编选者的鉴识水平较高,选录了许多历来传诵人口的名篇佳制。如唐前传奇《赵飞燕外传》、唐人传奇《莺莺传》、《李娃传》、文言拟话本《娇红传》、明人传奇《小青传》等等,都是在文言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可惜的是,《焚椒录》、《李师师外传》、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谈狐说鬼写成《聊斋志异》,其动机何在?学术界据《聊斋自志》一文,一致认为它是作者的“孤愤之书”,有所“寄托”.而《东岳论丛》1989年第四期所载《〈聊斋志异〉写作动机试探》一文,则有新的见解.该文作者王枝忠,是西北地区研究《聊斋志异》的专门家,有关著述颇多。他通过《聊斋志异》中各篇的写作时间及其内客的考察,认为蒲氏写作此书的思想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不是疑固不变,一以贯之的,而是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