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吕幼樵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159-164
光绪二年刊行的《书目答问》是《四库提要》之后最重要的目录书,影响极大.各地翻刻重印版本甚多,光绪五年,张之洞弟子王秉恩校勘的贵阳刻本就是一个很好的重刻本,王秉恩对本书进行了大量的"补"和"正",改动原书达四百余处,纠正了原书的许多错误,补充了大量的材料,惜其流传不广.1931年印行的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对《书目答问》作了全面的"补"、"正"工作,影响最大.然而范氏未能广聚众本校勘.特别是没有看到贵阳刻本,未能利用王秉恩的成果,诚为研究《书目答问》之一大憾事.且王秉恩学术水平、目录学眼光,均超过范希曾.王秉恩及其校刻之书,均有很大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朱次琦(1807—1881)字浩虔,一字子襄,号稚圭,广东南海九江乡人,世称“九江先生”.早岁就读广州越华、羊城两书院.道光十七年(1837)中举人,二十七年成进士.咸丰二年(1852)奉诏出使蒙古.同年秋,知襄陵县事,在任上兴利除弊,深受百姓爱戴.次年春去官归里,讲学于礼山草堂凡二十余年.粤督阮元屡聘主讲学海堂,均辞不就.光绪七年(1881)获授五品卿衔,旋卒,终年七十五岁.一生治学,主明理达用,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硕德高行,博极群书,其品诣学术,在涑水(司马光)、东莱(吕祖谦)之间,与国朝亭林(顾炎武)、船山(王夫之)为近,而德器过之”.①著有《国朝名臣言行录》等,门人辑有《朱九江先生集》,学海堂刊有《是汝师斋遗诗》一卷.  相似文献   

3.
汤志钧先生编选的《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是目前所见收集得较为完备的康有为论著集。略读一过,兹就集中诗歌系年问题提出一些意见以供编选者和读者参考。《康有为政论集》20页所录《苏村卧病写怀》组诗四首,是研究康氏青年时代思想的重要资料。编选者系于一八七九年。按,组诗第三首有句云:“南望九江北京国,拊心辜负总酸辛。”当是怀念九江朱次琦和在北京的张鼎华而作。张氏在一八八○年春自广州还北京,《康南海诗集》中有《送张十六翰林延秋先生还京》诗可证。故一八七九年张氏尚在广州。第二首有句云:“登楼俯仰古人往,展卷徘徊夜梦空。”古人,指其师朱次琦。往,谓朱氏逝世。又云:“迟迟佳日供多病,黯黯虚名负此翁。”系从朱氏《春感》诗:“迟徊佳日供多病,省识名心愧不才。”化出。朱次琦卒于一八八二年春。故《苏村卧病写怀》组诗亦当系于是时,时康有为二十四岁。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的《读随园诗话札记》(以下称《札记》)是人们很熟悉的一本文学批评著作。这部书稿1962年上半年在《人民日报》文学副刊上连载时,读者争相阅读,随即于当年6月积集以精装本出版,也很快销售一空。可见该书当时影响之大。但是,近日重读这本小册子,发现郭老对袁枚的批评虽然不乏中肯的意见,但也有好些是似是而非的非科学批评。下面,想就此问题具体地谈一谈,如有欠妥处,望能得到专家们的指教。 《札记》的非科学批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云:"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其"赤岸"之地理考释,前人要么以实地论,认为其地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东南赤岸山,或在今甘肃临夏黄河南崖,刘家峡水库建成后没入库区(宋开玉:《杜诗释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  相似文献   

6.
一二十年代初,梁启超在他的《清代学术概论》中说过。札记“实一种困知勉行工夫,其所以能绵密深入而有创获者颇恃此,而今亡矣!”但到七十年代末,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就发表了札记体的文学批评巨著——《管锥编》。钱氏之选用札记体这  相似文献   

7.
安东尼奥·葛兰西是著名的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其《狱中札记》以及相关的"实践哲学"、"领导权"等思想广为学界所知。由于语言、翻译等问题,目前学界对于"实践哲学"等词汇的理解并不充分。本文试图回到《狱中札记》的原文中,一方面检视目前通行译本的问题与含糊之处,另一方面结合《狱中札记》的写作过程,进一步考察"实践哲学"的含义与用法。继而,试图表明,"实践哲学"一词并非葛兰西的随意选择,而是有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的接受史背景,同时也表明了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化"尝试。  相似文献   

8.
《屈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可是《离骚》中又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自古注者,率以屈原的名和字讲说,虽有小名小字、笔名的解释,乃是以今释古,想当然的说明.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上句"肇锡余以嘉名","名"旧解作人名,大误.按名,美誉、嘉奖的意思.《札记·表记》"先王谥以尊名",注:"名,声誉也."《荀子·正名》"无势列之位,而可以养名",注:"名,令闻也."令闻意即声誉.《卜居》"将游  相似文献   

9.
中华书局1974年版点校本《明史·艺文志》"经部·三礼类"著录:"孙攀古《周礼释评》六卷."(第2358页)此为"孙攀《古周礼释评》六卷"之误. 此书在不少明清书目都见著录,如:朱睦(桴)《授经图》卷二○:"《古周礼释评》六卷.孙攀."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卷一:"《古周礼释评》六卷.明孙攀.二本."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孙攀《古周礼释评》六卷.字士龙,宣城人.折衷俞廷椿、王次点、吴澄、柯尚迁诸本,别为考订."朱彝尊《经义考》卷一二八:"孙氏攀《古周礼释评》六卷.存."《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三:"《古周礼释评》六卷[河南巡抚采进本].明孙攀撰.攀字士龙,宣城人."然也有误作"孙攀古"者,如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三三六:"《周礼释评》六卷,孙攀古著."这与点校本《明史》犯了同样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东山杂记》与《二牖轩随录》是王国维辛亥以后旅居日本京都时所写的学术札记 ,未收入《王国维遗书》。本文简略介绍这批资料 ,并进而利用这些资料探讨王国维辛亥以后从文哲之学转向古史之学的动因。  相似文献   

11.
“读书札记”就是读书的心得体会,如我国吕东莱的《东莱博议》,王船山的《读通鉴论》,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赵翼的《二十四史剳记》等,都是一种读书札记的形式。华东师大副教授吴铎近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书札记》  相似文献   

12.
刘步蟾小传     
<正> 长期以来,刘步蟾在近代史上以反面人物出现,被赐以“懦夫”、“投降派”等恶谥,我曾有《应该为刘步蟾恢复名誉》(《破与立》1978年第5期)一文为之辩诬,得到读者的鼓励。今再将刘步蟾的生平事迹作一简单介绍,以答对此问题关心的同志。刘步蟾(1852-1895),字子香,福建侯官人。1867年(同治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5年(光绪元年),任建威练船管带。次年,船政派第一批学生出洋,刘步蟾中选,到英国旗舰马那多号上见习。他学习刻苦,“成绩冠诸生”。(李锡亭《清末海军见闻录》)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裴利曼特对他的评语是:“涉猎西学,功深伏案。”(《英水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九年冬有成都之行,于蒙默同志处得见文通先生己丑、庚寅间“读宋明诸大儒”札记手稿,朱丝栏十行纸书,字字不苟,灿然成帙。乃知文通先生究心于经济、史学、古地理学、古民族学、晚周诸子及佛典、道书,扶原甄微,卓然成家之外,尚有此专门之哲学论著。披阅数页,觉其文约而思永,殊非一般读书札记,乃深究宋明理学诸家、含英咀华而别具慧解之作;就其遣词构思,颇与王船山《思问录》、陈乾初《性解》、截东原《原善》等相近似。比返汉皋,蒙默同志践前诺,将札记稿影印本一卷寄赠,并抄附文通先生解放以后其他笺记若干条及致张表方、郦衡叔、洪廷彦等论理学书柬三通,来书云:“先君之理学撰述,略尽于是,殆皆晚年渐契于陈乾初时之作,现合编为一组,已交《中国哲学》编辑部。”展读欣然,校以四十年代文通先生《儒学五论》中《儒家哲学思想之发展》等文,疏观其前后立论之异同,我深深感到这是一组值得珍视的文字。(按:蒙文通先生的这一手稿,经蒙默同志整理并写了后记,现已发表于一九八一年一月出版之《中国哲学》第五辑。)  相似文献   

14.
在思维发展史上,形而上学是从自发辩证法进到自觉辩证法的必经阶段。如何对待它,同能否完整理解并坚持唯物辩证法密切相关。为此,我根据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写了篇读书札记——《从形而上学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形而上学》(下文简称《札记》),发表在《晋阳学刊》八二年第一期。同刊八三年第三期,发表了林渊同志的商榷文章——《形而上学还有没有现实意义》(下文简称《商榷》),并就《札记》在刊发过程中发生的文字错漏作了更正。《商榷》认为,《札记》的观点难以成立,“不能把这样的观点强加给恩格斯”。实际情况如何?这里进一步谈谈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九锡本周礼体系中臣子所受封礼,自王莽、曹操受礼后,渐成权臣篡统之必经途径,为中古禅让礼制中重要的一环。故赵翼《廿二史札记》谓之"非复人臣之事"。《册魏公九锡文》颇具典范意义,六朝九锡文皆本于此。由此文可考察曹操由"让县"到"九锡"的心态转变,择选封地的战略目的以及史书关于建安十七年四皇子封王事件记录的谬误。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史学界通过拨乱反正,对戊戌维新运动的史料和史论方面的研究都有突破性的进展.光绪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引人争议的皇帝,是“百日维新”的主角人物,很有研究价值.孙孝恩同志的《光绪评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是多年来见到的第一本全面研究光绪的专著.书中使用大量资料,  相似文献   

17.
<正> 王夫之所撰之《刘子纪年题词》,刊于清湘乡刘季玉、刘运玉等纂修的《(湘乡)刘氏续修谱族》首卷。此谱又名《上湘坳头刘氏九修族谱》,光绪五年(1879)湘乡虎  相似文献   

18.
《乐全诗集》提供了打开瞿佑晚年思想的一扇窗口。结合特定文献可知,瞿佑既身为英国公张辅"幕僚之长者",则参与了张辅重大事件的谋划。特别在平定汉王之乱中,瞿佑当有所建树,宣德三年"太师仍以家舰送至南京"便是对瞿佑留居英国公张辅"西府"三年工作的认可与回报;通过分析《乐全诗集》对卫武公的推崇,可知瞿佑自谪放到留居英国公"西府"期间的思想活动:在谪居保安期间,瞿佑积极参与边塞事务,以诗文羽翼政教;留居英国公"西府"后,"有志于武公之学"便成为张辅与瞿佑的日常人生功课,即以卫武公为道德楷模,将个人融入家国,知所进退,辅佐君王以实现儒家之功业。由此,瞿佑逆转了"辅导失责"的公众形象,并完成"乡里之全人"形象的自我建构。《乐全诗集》记载瞿佑的人生悲欢,运河纪行也见证了"全人"背后的心酸;《乐全诗集》体现出运河行船特点,无论是过闸、击鼓发船还是饮食等,都留下了深深的运河烙印,提供了大明宣德三年(1428)运河行船的生动样本。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著的《新学伪经考》一书,一向都被认为初刊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这说法的依据,看来是来自《康南海自编年谱》。年谱《光绪十七年条》记:“七月,《新学伪经考》刻成,陈千秋、梁启超助焉。”(见《戊戌变法·四》翦伯赞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因为是康有为自己所记,真实性似无可怀疑。不仅如此,在汤志钧编著的《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一书中,付有《新学伪经考》影印书样,书页原文“光绪十七年秋七月,广州康氏万木草堂刊《新学伪经考》”,这就更加确凿了。  相似文献   

20.
清代咸丰元年的理藩院,专事与俄国外交之事件。这是中国近代外交机构之雏形。光绪二十七年,设立外务部,负责《辛丑和约》之事宜。中华民国成立后,建立了北京政府时代之外交部,从此“外交部”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当时外交部下属的统计科,负责文书及其他典职事项。1912年,该科编纂了《外交部法令汇编》,书中收录了外交部成立至1912年底的材料,包括部令和文牍两类。1914年,又编《外交部法令汇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