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临终关怀事业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不得不承认这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坚持医学人道主义,这使人们意识到了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重要性。由于大多数中国人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固有的伦理观念,那么,我们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一些有关于临终关怀的问题,必将有利于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英国临终关怀现状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临终关怀的起源、界定和发展等为主线,以英国和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介绍英国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和纳入标准、机构设置及规模、服务内容、资金筹措、专业人员培训、设施建设及人文关怀等内容,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及临终关怀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应对措施,以期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存质量的关注,临终关怀也逐渐受到重视。文章以福建医科大学"宁养服务团队"社工介入临终关怀为例,探讨社会工作者利用社会工作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介入临终关怀的方法与途径,推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庆宁  卞燕 《社会科学》2007,(9):129-136
临终关怀需要多学科合作研究,医学界、社会科学界关注较多的是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或病区,对仍以治疗为主的综合医院,尤其是肿瘤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病人的临终关怀缺乏应有的关注。笔者通过对北京某三甲综合医院妇科肿瘤病房和ICU的观察,以及对中国临终关怀发展历程的文献梳理,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的临终关怀肇始于西方医学,医学界、社会科学界不断地反思、找寻适合本土化的临终关怀实践;(2)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制度的支持。(3)在非普遍人性的原则下,不同区域人民不同的风俗、信仰应该得到医院所处地区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关于死亡,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固有的观念和习俗。只有将医学的临终关怀救助和地方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医学科学临终关怀的美好初衰。回族临终关怀的理念和行为实践植根于伊斯兰教的文化土壤,同西方医学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有很大区别,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本文从临终关怀的宗旨和目的出发,结合回族的宗教信仰和丧葬仪式,探讨了回族临终关怀与宗教信仰、生死观之间的脉络关联;同时指出,回族为濒危病人提供的宗教性的临终关怀形式可以应用于当代医学救治的临终关怀活动。  相似文献   

6.
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完成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没有千千万万人才的共同努力是不可能的.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立足现代人才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转变用人理念,坚持科学用人,真正做到正确地识别、选拔和使用各类人才,不断提高用人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科学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7.
老年临终期的基本需求结构及其低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包含着时程长短不一的“濒死前期”和“濒死期”之生命科学“临终期”概念,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应当覆盖老年临终者复杂且多样化的各种生命活动领域。但由于需求不可封限而现实物质条件的有限性,有必要构造一种更合符社会科学规范的老年临终者“低限需求”概念。本文从提高人类个体临终关怀文明境遇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老年临终期的基本需求及其低限特征。  相似文献   

8.
试析凉山彝族传统临终关怀行为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人临终关怀的实践来源于自身的文化土壤,同西方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从彝族人的生死观、临终状况的界定、临终关怀的特点和临终病人的权利几个方面对彝族人传统临终关怀行为进行尝试性的分析,认为该文化事项根植于彝人的传统,它借助宗教仪式来实现对临终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支持。这种传统临终关怀行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文化濡化和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人防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全民性的长期的战备工作。人防建设只有坚持“平战结合” ,在保证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经济效益 ,才能在和平时期使人防事业的发展获得良好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 :人民防空坚持平战结合 ,是人防建设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也是世界先进国家发展人防事业的共同之路  相似文献   

10.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档案的收集工作,是成人高等教育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涉及到学生、高校、社会机构等多方面的利益的服务工作。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学生档案材料收集管理制度,加强学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样才能使新时期学生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更适应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荣材 《兰州学刊》2006,1(1):143-146
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需要进行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按营利性把服务业分为非营利性服务部门和营利性服务部门;按服务提供方式把服务业分为公共服务部门和私人服务部门。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营利性和私人服务部门的资本循环公式。利用所得出的公式,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资本循环理论,本文对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营利性服务部门和私人服务部门的服务劳动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服务创新是服务业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服务创新必然涉及服务系统创新。正确理解服务系统创新的含义及特点,分析服务系统的组成和服务系统的价值链,揭示服务价值的产生和服务系统创新的真正动力来源,提出促进服务系统创新的措施,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乡社区服务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近些年来,我国在社区服务方面取得较大进步。然而,社区服务仍存在着较严重的城乡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仍呈扩大趋势。必须加大对农村社区的投入,推进城乡社区服务设施一体化;发挥农村经济组织作用,提升社区服务造血功能;提升社区服务在合村并居新型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升社区自治功能等,进一步提升城乡社区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4.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密切。但简单地扩大生产性服务的比重,并不一定能够达到促进制造业发展和升级的目的。通过深入企业集群内部,运用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对制造企业自营服务和生产性服务外化形成的专业服务企业的运行指标进行机理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必须注重系统优化设计;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将生产性服务从制造企业中分离外化成立专业的服务企业,且企业应该形成一定的集聚,进行符合集群特点的、较为标准的服务运作;从制度供给的角度出发,应当营造有利于专业化服务企业生存和发展,并且形成集聚和资源共享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5.
张晖 《云梦学刊》2005,26(5):133-135
深化有情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使深化有情服务落到实处,使有情服务真正得到读者心灵上的认同,图书馆就必须树立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服务需求的图书馆服务理念,采取多种途径深化有情服务。  相似文献   

16.
尉福生  付帅 《晋阳学刊》2014,(2):105-110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出现的又一重要事物。本文分别从政府公益性服务、企业经营性服务、合作组织互助性服务三方面对山西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做出评析,并从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环境三方面指出山西省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西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服务管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包括:服务管理竞争环境中制度、法规不健全;传统思维意识根深蒂固,制约服务业的发展;服务管理体系缺乏信息透明的机制;在服务体系中未能彰显我国文化特色的以人为本的和谐机制。对策建议是:建立、健全和充实、完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增强服务管理聚集化程度,消除意识障碍;透明的系统信息建设;加强自身服务管理,重点加强企业产品的人性服务。服务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多的学者进入测量、统计、决策支持模型领域的研究,将来也会出现更多的量化成果。  相似文献   

18.
政府服务是现代文明国度的共识.然而政府服务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呢?本文认为政府服务的理论基础是多元的,市场交易理论是政府服务的经济性基础,社会契约理论是政府服务的政治性基础,而先进性理论则是政府服务的道德性基础.但是,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对政府服务所提供的逻辑支撑都是有限的,而且还会使政府服务发生一些我们所不期望的异变.因此,需要把这些理论整合起来,形成关于政府服务的综合性基础,以强化政府的服务倾向.  相似文献   

19.
书目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信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分析了图书馆书目服务存在的问题 ,以及制约图书馆书目服务的因素 ,提出了更新服务观念 ,增强投入以及构建书目信息服务集成化模式 ,加强用户培训等具体改进措施。指出了网络环境新技术手段用于书目信息服务是提高书目信息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高校物业管理改革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已成为决定一个高校展的关键要素.改革高校物业管理已势在必行,改革的总趋势是物业管理服务化;服务方式商品化;商品服务市场化;市场服务竞争化;竞争服务效益化;效益服务优质化.改革的过程是渐变,而非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