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梳理面子理论研究和探讨美国华裔面子心理生成机制的基础上,对美国华裔导演Alice Wu浪漫轻喜剧《Saving Face》中华裔一家三代人的面子话语进行认知心理分析,试图了解"面子"背后隐藏的华裔美国社会文化的实质以及传统与后现代理念的冲撞,以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多元社会文化视域下华裔心理的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2.
华裔"虎妈"蔡美儿在美国挑起的不仅仅是一场有关子女教育问题的中美争论,从更为深层和隐秘的层面观察,"虎妈"现象折射出的是一种弥漫在整个美国社会中的焦虑感。它们都指向一个问题:美国会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输给中国?  相似文献   

3.
张静 《现代交际》2011,(3):101+100-101,100
"香蕉人"即华人移民后裔由于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他们在不觉中放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从小生长在华人父母的文化中间,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华人移民后裔属于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不被中国文化也不为主流文化所接受,只有在两种文化中徘徊,寻求认同。  相似文献   

4.
“网络红人”现象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来,“网络红人”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一大文化生态现象,而青少年是网民的主要人群,因此,研究这一现象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化背景、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红人”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其对青少年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文化作为融合日益深入的领域成为世界各地相互了解、沟通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中美国华裔文学作为中西文化碰撞下的产物逐渐成为国际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鲜明、文学性强,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为国际文学多元发展做出贡献。本文基于文化身份认同探析美国华裔文学,以期助推国际文化交融发展。  相似文献   

6.
华文夏令营通过提供文化知识和中国阅历来影响和增强华裔新生代的中华文化认识、认知、认同,从而增强其与中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能够在世界舆论场中对所在国受众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华文夏令营在实际运作中的确起到了增强华裔新生代中华文化认同的作用。因此,应该正视夏令营举办中的不足,总结经验,改进创办模式,通过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手段保持与华裔新生代的长期联系,巩固华裔新生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吴志 《老年人》2011,(5):57-57
问:"青香蕉可能含有镰刀菌"、"外皮发黑的香蕉吃了才能防癌",最近有各种说法在流行,不禁让人们眼花缭乱。请问,香蕉的抗癌作用到底有多大?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建构少数族裔女性身份与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成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华裔女士冯雅卿,是一位“张海迪式”的华裔姑娘。她是广州市39中的毕业生,移民美国后,遭遇严重车祸,下肢瘫痪她自强不息,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完成学业,在加州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并且在加州政府部门就职。她还学会开小汽车,学会在水中游泳,并且和…一位白人青年结为伴侣。她的整个故事,是华人在国外奋斗拼搏并取得成功的又一生动、典型的事例。下面是她亲笔给本刊写来的自述稿件。  相似文献   

10.
魏全凤 《现代妇女》2010,(8):99-102
北美新生代华裔女作家指20世纪60-70年代出生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华裔女作家,刘绮芬、刘恺悌、张岚、伍美琴、邱静瑜、黄锦莲、拉丽莎·赖和何舜廉就是其中出色的代表,她们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以及知识积淀,对华裔身份认同进行着独特的思考:刘绮芬的自我书写,刘恺悌的意识流幻想,张岚的追寻原乡,伍美琴的协商对话,邱静瑜的边缘宽容,黄锦莲的文化沟通,拉丽莎·赖的神话重写,何舜廉的童话重写,体现出身在边缘的华裔不断超越、升华的身份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姜苏芮 《职业》2014,(9):164-165
以电子技术为载体的新兴媒体的出现,促进了媒体传播领域的扩展,推动了社会舆论的多元化。由于互联网、手机通信的普及,更多的人可以自由表达意见,从而促进了不同观点的人更好地进行交流,甚至让不同文化、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们进行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兴媒体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而跨媒介的同人现象,正是在这种新兴媒体的促进之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为参照,试图分析华裔女性作家的独特写作策略从而是如何塑造出一个个鲜活而又动人的女性形象的。分别从女性叙述视角、独特的叙述方式、叙述时间的混杂性、魔化了的中国故事四方面探讨华裔女性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相似文献   

13.
小朗 《炎黄世界》2013,(1):21-21
小小年纪的她,却有着远大的抱负。谈论起“化油脂为燃料”项目的起步与开展,林心瑜这样描述道:“当小孩忧心时,他们起而行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通过对于美国华裔中知名从政人员的从政历程进行剖析,从中找到他们的共同经历和特征,为美国梦的实现,找出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并借此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陈远美最初进入美国的公共视野,是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的2008年。那年,奥巴马兴奋地宣布,亚裔陈远美将担任白官公共联络室主任,负责白宫和民间的对话工作,并如此介绍她:“不仅有光荣的履历,还有为民众服务的精神。”此后,陈远美成为继白宫内阁秘书长卢沛宁后第二位出任白宫要职的华裔。  相似文献   

16.
她创办的中文报纸,在中加两国之间传递华人心声,为世界文化的交流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她在金融危机的寒冬,向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捐赠5000套演出服,为中国人赢得了真诚的感谢和尊重;她帮助儿子在国内开展慈善助残事业,教孩子拥有一份爱心,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她就是“2010加拿大十大杰出华裔女性”之一,加拿大《中华时报》社社长、华裔慈善家——庞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美国华裔文学创作的发展,对华裔文学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尤其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也不断壮大起来。与此同时,众多杰出的华裔女性作家脱颖而出,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前瞻华裔女性文学在未来的蓬勃发展,以及未来华裔女性文学在美国乃至整个文学界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在写一本《美国上中产阶级民居》的书,我一直在搜集美国上中产阶级的生活资料。但在对自家经济状况讳莫如深的美国,作为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你如果要想进入这一阶层的生活并为之拍照该是多么难,是我所始料未及的。就这样,在理论和文字工作大都完毕后,这部书就搁浅了。我的室友,  相似文献   

19.
《炎黄世界》2011,(1):29-29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马里兰大学创校150年来首位华裔校长陆道逵2010年明18日表示,“为下一代预备未来、创造机会”是他接下马大新职挑战的主要原因。“我从穷小子到大学校长的故事,正是教育创造机会的明证”。他表示,在美国,这样的故事可以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相似文献   

20.
The lives of Chinese American women, during the first 100 years that Chinese women lived in the United States,portray a hidden history of strength,innovation and resilience.American history has often overlooked early Chinese immigrants and,as a result,left their lives larg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