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用学的科学解释理论认为,标准科学解释模型忽视了对语境的分析,因此陷入困境是难免的.在对标准模型批判的基础上,范·弗拉森提出了自己回答问题的语用学科学解释模型.但是这一解释理论模糊了科学解释与日常解释的界限,片面夸大了语境的作用,并有可能陷入历史的倒退,所以并不能称是一个完美的科学解释理论.  相似文献   

2.
杨连菊  乔光云 《理论界》2006,(11):156-157
亨普尔的“演绎-定律”模型和“归纳-统计”模型一直被誉为科学解释的标准模型。本文将介绍标准科学解释模型的主要内容,指出目前它存在的难题,寻求它的理论根源,指出它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归纳推理和科学说明是科学哲学的重要问题.从语境论视角看,归纳推理是依赖语境的,其结论的或然性是由语境规定的;科学说明的模型包括D-N模型和I-S模型及其修正的C-R模型、S-R模型、D-N-P模型和C-C模型都是依赖语境的,也即都是在特定语境中做出说明的.因此,一切说明,只要它是语言表述的,都是受到语境限制的.  相似文献   

4.
探讨制度的解释地位是当代分析社会科学方法论中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之争的一个重要视角.随着科学哲学内外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全面批判,制度的解释地位日渐成为社会科学解释的核心话题.大众心理学模型、遵循规则观和关联模型是当代三个主要的讨论制度的解释地位的理论模型,其中关联模型是最具包容性的模型,但该模型的深层相关关系以及语义限制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科学隐喻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科学隐喻的本质意义在于将一般的隐喻理论应用于科学理论的具体解释和说明中 ,由此形成一种科学解释的方法论思想。科学隐喻作为方法论的必然要求 ,它是对客观实在的一种语境化把握 ,而语境必然有特定限制 ,只有语境的不断重构 ,才能给定隐喻语境的存在及其把握实在本质的有效性。在语境的整体性前提下 ,科学隐喻的方法论特征表现为 :理解与选择、经验与概念、语义结构与隐喻域、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科学隐喻作为一种有理由推理的思维形式 ,具有发明、表征、说明、评价及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6.
关联理论是关于交际与认知的语用学理论。它用认知科学来解释人类的语言交际,认为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是为了认知。关联理论对于语境的解释有别于传统语用学,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认为认知语境应包括语言使用者大脑中所有关于世界的假设以及认知处理能力,这就为语用推理提供了一个平台,认为在语言交际中认知语境是选择的结果,是变项,不变的是关联。它结合编码-解码模式和意图交际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相似文献   

7.
模因论为研究语言变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语用学视角。这种视角综合了历时和共时研究。认为从本质上来讲语言的变异就是语言模因的变异。但是现有的研究局限于从社会文化视角讨论,认为语言模因复合体的形成是语言模因为了复制和传播而进行的“生存之战”。这些研究忽视了影响语言模因变异发生的一个重要语用因素——语境。语境功能说为研究语境对语言模因变异发生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框架。文章试图把语言模因置于语境之中,从语言模因与语境的相互作用来解读语言模因变异的发生,身处语境中的语言模因宿主选择符合语境的语言模因复合体。研究结果认为语境对语言模因的变异具有解释功能和制约功能。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中的解释可分为高阶和低阶两种。高阶解释在还原论看来。可以被还原为低阶解释。或通过低阶解释来得到说明。因而高阶解释没有存在的合理性。高阶解释有其不可还原的语境相关特征,否则必将损失“解释内容”。因此。无论是生物学中的高阶解释,还是低阶解释。都有其语境规定的相应的“解释内容”。都丰富了对同一现象的解释内容。它们是互补的。而不是互相替代的。  相似文献   

9.
李先进 《云梦学刊》2012,33(3):135-139
幽默的产生和理解离不开语境和听众,而语境和听众正是语用学的两大基本概念。从语用学视角看.合作原则与英语幽默的产生有着内在的规律与联系,为幽默话语的产生机制提供了合理的阐释。但仅从语用角度来解释幽默的特别之处是远远不够的,而将幽默理论中最富有影响力的乖讹论与语用学合作原则相结合.则不失为一种揭开幽默真面目的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10.
深度解释模式是近十年国内“回到马克思”理论运动所趋向的理论目标之一 ,它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回到马克思》一书为案例 ,从马克思哲学解释和马克思文本、文本逻辑和历史逻辑、文本语境和文本话语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深度解释模式的方法和视角 ,强调这种模式的建设是以马克思文本为基础 ,在当代科学方法论指导下揭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逻辑和马克思所遵循的历史逻辑的过程 ,也是从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历史地进入当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学理论中的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作用。本文根据语用学理论中的关联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翻译的过程、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基于语境建立意识的解释模型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意识研究的一种新趋向。巴尔斯的全局工作空间理论就是根据语境来探讨意识问题的。巴尔斯认为,语境作为一种神经系统已经适应了的信息,它可以合理地解释意识的产生和消失,解决问题的心灵过程、自主控制、注意以及自我等心灵现象。全局工作空间的框架体系及其包含的认知模型揭示了语境分析在意识研究中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境下的动态语言交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语境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英国伦敦学派的弗思以及英国功能学派语言学家韩礼德等等,都对语境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认知语用学理论框架下,语境被赋予了不同性质的解释。Sperber&Wilson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认为人类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这一概念能充分体现语言交际的动态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法律解释的语言学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解释的过程本质上是语言运用以及语言交流的过程,语言彰显了法律的沟通之维.因此,有必要在语言哲学的层面上定位法律解释问题.法律解释的语言学向度在语义学上体现为辞事相称的语言指涉型解释,语言体现为法律语词和法律事实之间一一对应的指涉关系;法律解释的语用学向度则体现为语言在本体论上对解释者存在意义的彰显,体现出法律语言在法律理解过程中价值的彰显和意义的阐发.在语用学上定位法律解释,法律解释不仅仅是表层的方法学,而是体现解释者话语权的深层政治学.  相似文献   

15.
李诗芳 《北方论丛》2002,(6):130-132
语用学是20世纪70年代作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新兴起来的科学,它的理论为现代语言教学--交际法教学提供了丰实的理论基础.阐释它的基本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外语学习中的听力理解过程,有助于加深认识语境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意义理论中的语用学转向注意到了语言表达与现实语境的内在关联,语言的意义不仅在于解释主观意图或外在事实,更重要的是言说者与听者之间的互动理解。要想把握这种理解,就必须对言语的有效性前提进行探讨和考察。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为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合理整合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框架,拓展了言语行为的有效性要求的研究视角。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批判地继承了上述思想,通过反思性的规范分析,对言语之意义理解的有效性基础进行了研究与重建。  相似文献   

17.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金融中心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构建和发展金融中心,首先应了解金融中心的内部结构,而对金融中心内部结构的了解可通过确定金融中心指标体系,并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对之进行解释来实现.金融中心指标体系的解释结构模型表明,资本自由流动状况在构建金融中心过程中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作为解释模式的历史语境理论以历时性的叙事结构编排材料,体现了历史主义的精神,同时又提示出理解某种共时性关系的可能,因而成为专业史学通常所采用的解释模式.从传统史学、语境主义、文本主义三种不同的方法论前提出发,对语境问题的理解则展现出不同的预设方案和语境化历史的差异性选择.当代西方思想史研究中,昆廷·斯金纳开创性地运用了“跨文本的语境论”研究范式,拉卡普拉则提出思想史研究中的六种基本语境问题.这些语境化历史的理论与尝试既有待于史学实践的检验,也有待于国内学界进一步洞察其间所包含的有利于我们构建自身历史语境理论的思想元素.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用学为话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本文运用认知语境的四大要素(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背景知识和社会表征)来解释其对手机短信人际交流的影响,从而得出这四大要素是如何参与短信话语含义的推导以及其动态的激活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论“语用学转向”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立足于 2 0世纪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历史发展 ,从哲学方法演变的视角上 ,阐述了“语用学转向”的内在动因 ;总结了语用思维在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哲学传统以及维特根斯坦和哈贝马斯哲学中的表现形式和基本观念 ,并从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合流的角度揭示了语用思维的意义 ;分析了科学解释模型、指称理论、真理观念和意向性思维朝向语用化的发展 ,揭示了语用学转向给哲学研究带来的新的思维和观念 ,指出“语用学转向”为哲学提供了新的对话平台 ,形成了新的哲学发展生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