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天一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3):88-92
“意”是“写意”的核心,“写意”是中国画艺术的精神内涵,而写意精神的式微和消解则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症候之一。宋人绘画批评中的“意”由三个部分构成,即作为诗意的“意”、作为情意的“意”和作为“理意”的“意”。宋人倡导的写意精神,对中国绘画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伊原弘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6-81
学术研究强调使用多样性的资料来探讨过往的历史。但是,使用视觉资料(尤其是绘画资料)的历史研究比较罕见。相较文字资料而言,绘画资料可以更加直接地传达当时的社会情景。反映北宋晚期都市与社会的《清明上河图》图卷,在2012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被展出,受到日本新闻媒体与广大民众的热情关注。日本学者尝试利用绘画、壁画、雕刻等图像资料,解读宋代都市、社会及其变迁,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根据黄河周边卫南县出土的石刻资料,可以反映开封城外地方商业活动的活跃,可能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原型。 相似文献
3.
4.
5.
沈亚丹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03-108
云是人类视觉经验的终点,也是未知世界的起点。它虽非一种物质实体,但正因为其虚幻与无常,因而无论在中国绘画史,还是在大多数具体的山水画作品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并被赋予多重语义。云的意义多元化始于宋代。它在秦汉时期以来作为仙境的转喻符号意味在宋代绘画中得以保留;同时,宋画中的云也延续了魏晋隋唐绘画描绘自然山水的提喻功能,即将崇山峻岭呈现为入云、凌云,使得高、雄伟、深远等这一品质直观化。另一方面,宋画中的云经李成、郭熙及米芾马夏之手,延伸为诗意时空和诗意人格之隐喻。 相似文献
6.
平民化是宋代绘画有别于前代中国绘画的一大特色,之后中国画的发展深受其影响,无论是其参与群体,还是其绘画对象,处处都显示出平民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王学钧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1):81-86
本文论述太谷学派以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解释《大学》“格物致知”,提出了自己新的观念。他们释“格物”为合二为一之“合”,既以之指导人生,也以之构成合二为一的文化史观和世界观,主张建构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严复等学者引进了西方的科学逻辑并以儒学的格物致知概念对其进行格义,这不仅促进国人对于科学逻辑的理解与接受,也凸显了格物致知的科学逻辑意蕴。而指向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科学逻辑格义,则进一步为中国传统科学逻辑思想的发现提供了线索。这使程朱理学格物致知中的观察、归纳和以推类提出假说等科学逻辑内容得以被发现,呈现了中国传统科学逻辑思想的丰厚意蕴。而格物致知的科学逻辑意蕴从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的弱化变迁,则从思维形式上解答了李约瑟难题,从反面展示了科学逻辑的价值,为新时代科学事业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9.
借鉴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的思想来研究企业管理的内在规律,从企业管理的核心能力的积累到企业的质量管理。格物致知是对事物的认识、探究和积累的过程。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养出企业的核心能力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说,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稳固地保持自己的位置不变,核心能力的拥有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格物致知是理学中一个道德形上学命题,但在明清之际逐渐发生了知识论、方法论意义转换。不过这种转换是在合法化的意识形态语境中实现的。意义转换一方面彰显了传统格物致知的知识论意义;另一方面也削弱和消解了内在的传统道德形上学意义,标志着理学道德形上学解构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的绘画确立了“以诗入画”的审美原则,苏轼更将其深化为“诗画本一律”的绘画主张;山水田园诗词在北宋大为兴盛,文人大量参与造园,“以文入园,因园成文”使得园林成为文学表现的一个重要题材;在文人诗、画的影响下,北宋文人园林走向兴盛并占据主流地位,在体现“诗化”的同时,也大肆吸取文人画的画理画论来指导造园,又呈现出“画化”的表现特征,诗画的情趣与意境的蕴涵成为北宋写意山水园林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2.
宋代的绘画确立了“以诗入画”的审美原则,苏轼更将其深化为“诗画本一律”的绘画主张;山水田园诗词在北宋大为兴盛,文人大量参与造园,“以文入园,因园成文”使得园林成为文学表现的一个重要题材;在文人诗、画的影响下,北宋文人园林走向兴盛并占据主流地位,在体现“诗化”的同时,也大肆吸取文人画的画理画论来指导造园,又呈现出“画化”的表现特征,诗画的情趣与意境的蕴涵成为北宋写意山水园林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3.
刘桂荣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5):55-60
宋代画评中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思想,画评家倡导的“胸中士气”和“心胸的涵养”是艺术心胸的成就,强调的是个体人格的建构,体现了自我生命的确认;立品和载道则是基于作品展开,在作品与创作者及天地宇宙关联中生发作品的价值意义;而“大其心”“观生意”“尽物性”“比德”等品评思想彰显的是天地之大德,凸显了宋代艺术伦理的大生命视域。 相似文献
14.
邵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4):99-102
宋代风俗画的产生发展与宋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及阶级关系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也与民间审美情趣被广泛认可和市民生活的需求有密切关系。而其中特别是士大夫与市民互为发明的关系 ,对风俗画的产生和发展尤为重要 ,这些关系 ,不仅共同构筑了宋代的风俗艺术思想框架 ,也共同构筑了“风俗画”的摇篮。 相似文献
15.
许净瞳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2-75
赋是一种兼有韵文和骈文特色的文体,宋代赋的创作很兴盛。此外,古代的书目里赋不是单收在集部中的。以宋代书目中著录的赋为研究案例,讨论宋代赋的创作和古代书目赋著录的情况。发现宋赋的题材扩大体现了宋代各类学科各种知识的交叉影响,为我们展示了宋人文学创作的一幅画卷。 相似文献
16.
邓乔彬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5):112-118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影响了绘画,"破体"为文而至绘事,颇多诗画相通之论.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提出了系统的画家修养论;(2)倡导绘画的传神论;(3)确立了"书画当观韵"的标准.在创作上大致可分三类,其中,苏轼、文同、米芾等被视作典型的文人画.南宋文人画的逐渐退潮,除了院画兴盛的外部因素外,更出于自身的原因.其变化与转型体现在五个方面:(1)文人画几可看作是画院以外绘画的代称;(2)有借鉴院画之长并与院画结合之势;(3)创作主力转移到水墨竹石花卉;(4)开绘画与诗、书、印结合之先河;(5)僧道作品形成了狂逸的创作风气. 相似文献
17.
18.
王毅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5):41-45
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最为重大,宋代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尤大。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靖康之变”的民族战争,主战与主和的政治斗争都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这就为宋代文学家庭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试论宋代佛教史籍在唐史研究上的重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刚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4):91-96
两宋时期佛教史学人才辈出,著述颇丰。这些文献著录了许多唐五代史事,是研究唐史的又一个史料宝库。它大大补充了唐五代佛教史研究的史料来源,是研究唐五代佛教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另一方面,宋代佛教史籍也是研究唐代世俗史的重要史料之一。诸如社会变迁、唐代士大夫政治斗争、宦官与佛教之间关系、民间社会生活状况等问题在宋代佛教史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宋代出版与宋代文学家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1-95
宋代的出版业渐趋繁盛,为宋代文学家庭的繁荣提供了条件。而文学家庭的繁荣又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为宋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