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1年 10月 10日至 13日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学评论》编辑部、厦门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了“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全国学术研讨会 ,50多名来自全国各科研单位、高校和社科杂志社的文艺理论工作者汇聚厦门 ,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交流。对“新理性精神”的认识新理性的探讨 ,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 ,90年代深入到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在文学理论界如“人文精神”讨论、“现代性”问题争论、“后现代”研究 ,都可归属于这股思潮。钱中文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新理性精神”的倡导 ,在这次研…  相似文献   

2.
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整理有关个人在反右派运动中经历的人生实录《沉船》,在90年代中期又编了有关个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历的《人生败笔·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都是为了拒绝遗忘,抢救记忆,给那一段不堪回首又必须审视的岁月留下一些细节、脚注,也是在场者的证词。其中档案性或准档案性的材料,更是当事人在现场留下的物证。原以为这就算对历史做出了交代,可以卸下心头的那块石头了,谁知在检点旧日卷宗准备束之高阁的时候,又看到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发表或未获发表的文学习作,许多纸面都已发黄变脆;稍加整理,发现其中思想、感情和文学审…  相似文献   

3.
杨蓉蓉 《兰州学刊》2005,(5):275-277
本文旨在对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进行反思,同时通过清理"人文精神"大讨论中知识分子的不同态度与立场,对中国社会转型等背景下的90年代文化特征、中国知识分子的职责担当及文化重建等问题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异质文化或外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都有着多种层面的原因与复杂的机制。拉美文学代表作《百年孤独》在中国的接受就是如此。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初期,对《百年孤独》的意识形态化、审美经典化与功利价值化不仅完成了《百年孤独》在中国的本土化阐释过程,也是《百年孤独》在中国的跨文化接受与传播得以成功实现和持久延续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读书》杂志从1994年3月号到7月号连续发表5篇题为“人文精神寻思录”的座谈讲话(上海和江苏学者参与其事),引发了范围广、时间长的关于人文精神的热烈讨论和争论。第一批发言者把人文精神理解为人的终极关怀,安身立命的根本态度,直面现实、敢于批判的勇气。他们是有感于这些价值和精神不复存在而提出问题,认为涉及到的是文学和人文学术各门学科和中国知识分子整体,并认为这是时代的问题、世界范围内的问题。需要深入讨论的是:什么是人文精神?它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失落的?如何重建人文精神?各次座谈发言的重点、内容和倾向都不相同。第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消费主义文化思潮的勃兴,尤其是全球化语境的迅速弥漫,身份认同问题较以往越发凸显,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认同焦虑与危机.在文学上,从人文精神讨论、<废都>论争到世纪末的"断裂"事件及网络文学的崛起等,莫不与身份认同的危机和重新定位息息相关.身份认同的危机包含自我认同、性别认同、代际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层面.  相似文献   

7.
侯桂新 《云梦学刊》2011,32(1):95-9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知青小说对前期作品中的理想主义进行了彻底解构,最具代表性的文本包括孔捷生的《大林莽》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大林莽》对理想主义进行反思和质疑,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与历史的关系。《黄金时代》以性为突破口,强调个人话语,通过将人物行为非道德化的手段,瓦解意识形态对个人的压抑,客观上解构了知青小说的理想主义叙事。  相似文献   

8.
王炜民 《阴山学刊》2006,19(1):5-11
黎虎先生从事高等教育近半个世纪,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在史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成绩卓著,是海内外颇有影响的著名史学家。纵观黎虎先生的学术道路,依其研究重心的变化和主要研究成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集中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确立了学术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研究领域扩大到秦汉至唐代,完成了《汉唐外交制度史》《、汉唐饮食文化史》等多项开创性的力作,推进了学术发展。黎虎先生主编的《黎昔非与〈独立评论〉》一书,是一部属于中国现代史范畴的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著作,是一项特殊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9.
郑正平 《学术界》2007,(6):77-81
寻根文学以来的知识分子形象,早期偏重于表现其理性反思、追逐理想与启蒙意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受商品经济和意识的挤压,则表现出了向庸俗生活的妥协和回归,以及孤独与坚守信念的分化;而自90年代中期以后,尽管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与欲望舞蹈的知识分子形象,但其揭示出的价值失落和道德危机,已迥异于前期的无奈的妥协与孤独的困守,表现出了令人警醒的道德张力.  相似文献   

10.
《三礼》文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礼》文学研究是20世纪后半叶及21世纪初期《三礼》研究的一个重点,在《三礼》自身的文学价值、《三礼》内涵的文艺思想、《三礼》与《诗经》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上,不断开拓新领域,提出新见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今年以来,国内文艺理论和批评界积极关注文坛现实,呈现出活跃之势.在文坛颇具实力和影响的《文艺争鸣》和《钟山》两家刊物,联合推出了“新状态文学”,推动创作,组织研讨,引起了人们的热烈关注.《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文化报》、《文摘报》等十余家报刊对此作了报道.“新状态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其现实的必然性.时值90年代中期,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和深入改革,中国文化的深刻转型已日益显露出不同以往的“新状态”,中国文坛和文学发展在经历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困惑和调整之后,也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示着重新获取的信心和活力.一大批长篇新作的问世和规模广泛的新散文创作热潮,表明着文学对90年代新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状态的极大敏感,在创作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出现了不同于80年代文学的一种整体性的新趋势.“新状态文学”即是对时下文坛出现的新创作趋势的一种把握和描述的企图,它旗帜鲜明地宣布了告别80年代文学,倡导文学直面90年代新的生活,鼓励探  相似文献   

12.
李锐先生     
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听到李锐的名字,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的初期。那时,我在《湖南日报》编辑“湘江文学”副刊。那时,我约二十六七,正在走向三十而立,心里装了不少憧憬。  相似文献   

13.
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导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导论尹鸿一新时期的中国文化是以思想解放运动为标志的。思想上的启蒙主义,美学上的现实主义成为中国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两面文化旗帜。从“伤痕文学”到后来的“寻根文学”,从谢晋的电影《芙蓉镇》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相似文献   

14.
曾军 《社会科学》2004,(5):116-120
本文对发生在上世纪 80年代中期中国的巴赫金思想的接受者钱中文与文学主体性问题的提出者刘再复之间一场“暗中的论辩”进行了分析 ,认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中关于主体性的论述与中国 80年代中期的主体性问题的讨论既有某种相通之处 ,但同时又有较大的差异。正是论辩中差异性的体现 ,使得 90年代的学界能够摆脱文学主体性的历史局限而转向接受巴赫金“主体间性”的“对话主义”。  相似文献   

15.
“丑学”作为感性学(aesthetics)的范畴之一,长期被遮蔽在“美学”的阴影之中。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创作界对“丑”之态度的转变,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对丑的大量描写,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从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学者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丑的本质,丑与美的关系问题,并围绕“以丑为美”和“化丑为美”进行了讨论;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文论界开始关注文学审丑现象,主要针对先锋文艺中的审丑现象进行了分析。对80年代以来关于丑学理论研究进行分析,能为感性学的现代发展开辟新的道路。能够更好的把握文学的动向,更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花踪文学奖”的举办和《花踪文汇》的诞生是现代传媒深刻地介入到马华文学体制中的产物。《花踪文汇》从20世纪90年代初持续至今的结集出版,保存和显示了马华文学近20多年来的创作实绩,描绘了马华文学发展演变的轨迹,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和文学史意义,同时亦显示了传媒在参与建构“马华文学经典”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传媒强大的推动之下,90年代以来的马华文学在诸多层面上建立了与世界华语文学圈的深刻联结,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从域外(包括港台、大陆、海外)汲取了宝贵的文学资源,成为90年代以来马华文学自省和发展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7.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史学主体心态入手,揭示20世纪80至90年代史学发展中的不同特征。80年代是一个史学主体反思历史,在学术领域重新定位的阶段,人们以虽浮躁但真诚的态度,在理论与方法等方面推动了史学学科化的进程;90年代则凸现出主体反思史学,在社会中寻求重新定位的新特点,表现出冷静和彷徨的新取向。90年代史学在原基础上取得了深入发展,但是也遭遇到了来自社会的严峻考验,“史学危机”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陈染女性主义小说个案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凸显出来 ,成为一个亮点 ,迎来了她继“五四”之后“又一个辉煌壮丽”① 的时期。其间 ,陈染的写作是引人注目的 ,她的小说被认为是当代中国大陆最激进的女性主义文学文本② 。陈染在 80年代是以诗人的身份登上文坛的 ,80年代中期开始写小说 ,而其受到评论界注意则是在 90年代以后。陈染的作品主要有小说集《纸片儿》、《嘴唇里的阳光》、《潜性逸事》 ,长篇小说《私人生活》 ,散文集《断简残篇》、《声声断断》等。她 1 991年 5月发表在《钟山》上的中篇小说《与往事干杯》(后收入小说集《嘴唇里的阳光》) ,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19.
一、人文精神的话语缘由 1993年,华东师范大学王晓明教授等人对人文精神危机和失落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上海文学>第6期刊登了对话录<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紧接着,<读书>等多家报刊就此话题展开论辩,由此从南到北波及全国,形成了此后十多年来中国学界独特的文化现象和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20.
陈振中 《云梦学刊》2007,28(3):25-27
20世纪80年代的《读书》,三个主要作者群体共同面对现当代文学,第一代人与后两代人早已暗暗存有分歧。《读书》表面上出现了三种主流的音调,但是实际上其中的文学图景是各自孤立的板块式结构,这种结构也成为了80年代之后的《读书》分裂和困境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